“论典”
“老子曰:道者敬小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计福不及虑祸过之。同日被霜,蔽者不伤,愚者有备,与智者同功。夫,积爱成福、积憎成祸。人皆知救患,莫知使患无生……夫,使患无生易,施于救患难。今人,不务使患无生而务施救于患,虽神人不能为谋。祸之所由来,万万无方。圣人深居以避患,静然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动而陷于刑,虽曲为之备,不足以全身。故,上上先避患而后就利,先远辱而后求名。故,圣人常从事手无形之外,而不留心于已成之内。是以祸患无由至,非誉不能尘垢。”——《文子·微明》
“译文”
老子说:“明道的人尊重事物细小变化,思想行动不失时机,百思攻关重戒预防,祸端不滋生,预祸为主享福为次。同日照下防霜冻无害于防者一样,愚者有防备而无害,与智者功劳一样。人与社会积爱而成福,积恨而成祸。人都知道救祸患,不知道使祸患不发生的道理。人与社会,使祸患不发生容易,一旦祸患发生去再救祸患那可就难了。今天的人与社会,不求使祸患不发生而大张旗鼓地去救祸患,就是神通再大的人也不能为谋呀。祸患的由来,千变万化。思想家能深居避患,策划对策以待解决时机。一般人不知道祸福来源途径,行动后就陷于刑罚,虽然委曲求全,终不能满足心愿。因此说,最上策是先避患而后就利,先远辱而后求名。因此,思想家常从事于实践的现象之外,心也不滞留在现实的成果之内。这就是祸患没理由到,不能毁誉不能成为尘垢的道理。”
“现代释评”
中国有句古语,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是,中国人更经常说的却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明哲保身在这个什么都有可能,什么都会发生的时代……绝对不失为一种高明的人生智慧。
在海洋里有一种生物叫管指海绵,它的再生能力非常惊人。如果将一块海绵切成几块抛进海里,它会长成几个新的海绵。即使将它们碾得粉碎,放进海里,它们也会三五成群地抱在一起组成细胞集团。每个细胞集团都可能生成一块新海绵。海绵可以通过无性生殖大量繁殖个体。在适宜的环境中,海绵一部分细胞能够长出芽球,以后逐渐长成新海绵。它们还可以生出枝杈,枝杈受风浪打击时断裂,随波逐流到其他水域就会落地生根,安家落户,长成新的海绵。如果海绵漂到不适宜的环境,在干旱、寒冷的环境下得不到应有的养料和温度,那么海绵会暂时委曲求全,等待有利条件,再焕发生机。
在人类看来,管指海绵的生存法不可谓不明智,也着实让人佩服不已。
“论典”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中庸》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都有待于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就不能凝聚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
“现代释评”
“明哲保身”这句成语,原为褒义,指明达的人不参与可能危及自己的事。后来,才被逐渐演化成贬义。讲的是周宣王时,西北方和南方的一些部族经常进犯西周的领地。周宣王就派大臣尹吉甫和仲山甫一起往讨。尹吉甫在和仲山甫共事的过程中,发现仲山甫很有才能,对周宣王赤胆忠心。对他十分钦佩。俩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次,周宣王派仲山甫到齐地筑城,以防御外族的进攻。尽管任务十分艰巨,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去了。临行前尹吉甫写了首诗送给仲山甫,赞美他的才能和道德。诗中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意思是说:仲山甫贤明智慧,明达事理,不参与可能危及自身的事。他日夜操劳,不敢懈怠。兢兢业业地效忠周宣王一人。
尹吉甫是一位有威望的贤臣,深受百姓爱戴。后人誉为“文以服众,武以威敌”,“事业文章,炳然千古”。死后归葬故里,墓在南皮县城西4公里的黄家洼村。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帝东巡至南皮,命吏部侍郎曹秀先致祭尹吉甫墓,并立碑以记。
而明哲保身也成为中国官场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一个官员不懂得明哲保身之道,是决不会在宦海生涯中经受住沉浮打击的。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大将年羹尧在镇守西安之时,广求天下之士对成为自己属下的,就给他们非常高的待遇。有一位叫蒋衡的文士,德才兼备,应聘前往。年羹尧甚爱其才,对他说:“下科状元一定是你的。”年羹尧说话口气如此之大,正是倚仗他自己的功劳以及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蒋衡见他刚愎自用,骄奢之极,就对他的一个同僚说:“年羹尧德不胜威,当今万岁英明神武,年大祸必至……我们不可久居此处。”他的同僚不以为然,年羹尧的权势正如日中天,多少人巴不得投奔到他的门下呢。
蒋衡不顾同僚劝阻,执意称病回家。年羹尧挽留不住,取千两黄金相赠,蒋衡坚辞不受,最后在年的坚持下,只接受了百两。蒋衡回到家不久,年羹尧果然就出事了,牵连了不少人。而年羹尧一向奢华,送人不到五百两黄金的,从来不登记,蒋衡因故只接受百两之赠,从而确保自己平安无事。
从这个事例中不难看出,年羹尧的悲剧就在于他不懂得功高震主的危害,不明白一个人臣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明哲保身。而蒋衡就知道身处官场中,首先是要保护自己,明哲保身不是懦弱,而是智慧。
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明哲保身做的好的历史名人很多,千古一相萧何就是其中之一。萧何一生谨慎,深谙明哲保身之道。汉朝建立,萧何功劳无人能出其右。但是萧何审时度势,面对多疑好嫉的刘邦,他收敛锋芒,一连做了几件事,让刘邦对他放心,以保全自己。
“汉王三年(前204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诸王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第二件。“汉高祖十年(前197年),赵相国陈豨反,勾结匈奴,自立为代王。高祖刘邦自率军征讨,至邯郸。刘邦翌年,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诱杀韩信。刘邦闻知韩信被杀,拜丞相萧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第三件。“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货以自汙,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面对不利的环境,“忍”和“退”都是必须的,是一种战斗策略,也是一种蓄势。“大丈夫能屈能伸”,惟有保存实力,才能在有利的时机,因时而动,成就人生。所以人们推崇韩信的“胯下之辱”和勾践的“卧薪尝胆”,讲究知难而退、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委曲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