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处世的88个神奇智慧
11060200000043

第43章 吉格法则:成功需要后天的锻炼

处世智慧:

美国培训专家吉格·吉格勒提出,除了生命本身,没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后天的锻炼。天资聪颖的李白,受到老妇“铁杵磨成针”的启发,发奋读书,成为了一代诗仙。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终生努力,便成天才。” 此话出自俄国伟大的科学家门捷列夫之口。它对天才作了正确的判断,说明了天才与勤奋之间的密切关系,至今还被人作为座右铭。难道人一生下来就是天才吗?不,不是的。蒲丰说过:“天才就是毅力。”歌德说:“天才就是勤奋。”

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曾国藩建立了自己的不朽功业,但他的天赋其实不高。在取得功名之前,有一天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他家的屋檐下,希望等曾国藩睡觉之后再行动。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小偷大怒,跳下梁来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小偷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小偷,而曾国藩经过自己的勤奋苦读,成就了自己在中国历史上的丰功伟业。毛泽东主席曾不无感慨地说:“近人吾独服曾文正!”古语云: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小偷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发怒。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十八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什么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出现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献之很是泄气,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十八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王献之天资聪颖,但他的成功更要归因于他的勤奋练习。古人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再好的天资也要经过后天的锻炼,才能百炼成钢。

每一个人成功的背后必定是艰苦不懈的勤奋与努力,古往今来,这些故事不胜枚举:为研究俄国历史,马克思51岁时开始学习俄语,由于他的勤奋,仅半年就能阅读俄文原著;恩格斯70多岁时,攻读挪威文,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还发愤钻研医学;印度文学大师泰戈尔70岁开始学画,作画1500 多幅,曾在世界许多地方办过个人画展;西班牙大画家毕加索88岁时画了165幅画,平均两天一幅,90岁时还从事雕刻艺术。这些名人们在晚年依旧勤奋刻苦,因为他们更深刻地懂得,成功是由后天的勤奋造就的。

成功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锻炼的。而勤奋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自己养成的。只要锻炼自我,培养勤奋的精神,那么就会有成功的必然。

感悟箴言:

卡莱尔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达尔文也曾说,如果说我有什么功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有毅力的结果。自古以来,有所成就的人,都在于一个“勤”字,勤于思考,勤于行动,这样才能一步步朝着目标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