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处世的88个神奇智慧
11060200000004

第4章 短板法则:完善自己,一个都不能少

处世智慧:

一个水桶最终能盛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短板法则。长板再长,终究会因短板的疏漏而使木桶的盛水量局限于短板的长度。一个人的优点再多,如果不改正自己的缺点,他的桶永远也装不满水,缺点成了他前行的绊脚石。一个人立世存身,也同样会因为自身的某些弱点,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因此,查漏补缺,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开拓出一条积极人生的康庄大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活在世间的每个人,都有多多少少的缺点与不足。虽然人各有长,但是,常常决定我们命运的是我们的“短板”。

马谡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参军。马谡经纶满腹,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后来接替诸葛亮为丞相、被称为蜀汉四英之一的蒋琬也称赞马谡为“智计之士”,可见马谡其人确实才智过人。然而马谡却于诸葛亮北伐时因作战失误而失守街亭,诸葛亮所斩,这就是著名的“马谡失街亭”。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刘备死后,诸葛亮再次北伐征魏,此次蜀军经过几年严格训练,阵容整齐,号令严明,士气十分旺盛。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一举拿下了祁山,于是决定派马谡带领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街亭地势险要,马谡决定在街亭旁边的一座山上扎营,以此为据点布置埋伏。王平却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马谡不听劝告,结果魏军将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包围起来,并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大乱阵脚而被魏军击溃。街亭失守。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只得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征魏以失败告终。马谡既是有才有智之人,偏偏轻狂轻敌,这就是马谡的“短板”。马谡生前为诸葛亮所器重,其死之时,十万军士落泪,可见马谡平素甚受爱戴,却因大意的缺点断送了性命。

由此可见,“短板”往往是致命之处,一个在某些方面再优秀的人,有“短板”的存在,不能均衡地发展自我,事业最终会停滞甚至断送于“短板”。因此,只有完善自我,增长加高自身的“短板”,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处世中,才能加长、加宽人生之路,走得更远更辉煌。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张仲景医术超群,却一直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相传张仲景有个好友叫宁远,某日到张仲景家玩,闲谈间他发现宁远的气色不对,便为他把脉,结果发现宁远患了消渴之症。此病现尚初发,三月之后,头痛不眠,尿的次数增加;六个月后,饥渴难忍,小便浓稠;一年之后,会背生疽疮而死。于是开了一个药方给宁远。宁远回家后,认为张仲景故弄玄虚,将药方扔掉。六个月后他的病情发展确如张仲景所说,才急忙去找张仲景。但张仲景说,已经晚了,准备后事吧。宁远想,反正六个月后难免一死,不如现在去游山玩水。一年后,宁远回来去拜访张仲景,张仲景一见,十分惊奇,认为他一定遇见神人了。宁远将他游山玩水到了茅山,在清玄观当童仆,老道给他治病等事告诉了张仲景。张仲景听完后深感山外有山,于是离开家乡,奔赴茅山求师。张仲景有个弟弟有一年要外出经商,临行前弟弟让张仲景帮自己诊断是够将来有什么大症候。张仲景给弟弟扶了脉,告诉弟弟一年之后会长个搭背疮。由于搭背疮眼看不到手摸不着,张仲景便开药给弟弟把搭背疮转移。一年之后,远在外地的弟弟果然发病,求便郎中,都不能医。终遇同济堂“王神医”,吃了药贴了膏药,不出几日就好了。弟弟于是写信告诉张仲景,张仲景看信之后非常高兴,直接收拾行李到“王神医”处隐性化名,做学徒向“王神医”学习。由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张仲景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流芳百世,是由于他到处求教,弥补自己的不足。张仲景声名远播之后还在不断地学习完善自己,他的“板”已不短,但仍有“短”处,他这样四处求教,正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短板”。正是如此,张仲景铸就了自己人生的辉煌,成为一代医圣。

短板是制约木桶容量的“瓶颈”,只有着力把短板补齐到一定的“长度”,把影响和制约自身发展的难点问题解决好,一个人才能迅速成长。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如若对于自己的“短板”视而不见,“短板”就会越来越短,直至决定我们的命运,所以我们应用开放的眼睛看世界,始终着眼于时代的潮头和知识的前沿,只争朝夕地补充自己,才能如张仲景一般,不断进步,为自己的人生创造辉煌。

感悟箴言:

人生的高度不在于“长板”,而在于“短板”,“短板”的长度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注重“修补”自的“短板”,我们的人生高度才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