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祝酒辞集锦
11058400000036

第36章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著名的田园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写有《饮酒》诗二十首,好酒之情不言而喻。他的二十首《饮酒》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性嗜酒,饮必醉,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用于饮酒。

他在彭泽县当县令时,衙门有公田,他就让所有的土地上都种上“粳”来做为酿酒的原料,把要吃饭的大事完全忘记了。还是他夫人力争,才分出一半公田种稻米。后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到四壁萧然的家时,最使他感到欣喜的居然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多年之后,陶渊明选择归隐,但归隐之后的他,饮酒更甚。“余闲居寡饮,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欢。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虽多,辞无诠次。”陶渊明在《饮酒》序里也是这么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