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爱伤心却没有理由的人。现在,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怨妇,讨厌别人说我如何如何,更讨厌学生们说我怎样怎样。我真的感觉不到还有什么理由在这里呆下去,可是我又不可能把现有的东西都抛弃了。你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透析:心理上的“转移作用”
回信中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交流,我分析说:
你的遭遇真有点“祸不单行”。不过,祸不单行往往有祸不单行的道理,你遇到这两个麻烦就是相互联系的。
我们先从师生关系的麻烦说起。学生和自己一直相处很好,一直不让自己生气,怎么忽然之间对自己不好了呢?为什么偏偏在自己和同事关系出现麻烦之后呢?
下面一个故事也许会给人启示。
一位丈夫在单位里实在受了冤枉,心里憋着一肚子气回到了家中。本想好好放松一下,没料到和妻子不过几句话,就闹了起来。面对丈夫的大发雷霆,妻子莫名其妙。正好一肚子气的时候,刚好6岁的儿子小建跑回家。“你为什么才回家?!”妻子满腔怒火,抬手给了儿子一巴掌。小建刚才还高高兴兴,让妈妈一巴掌打得不知如何是好,正不知如何发泄的时候,回头看见了小花猫“喜欢”在院子里正朝自己摇尾巴。小建转身来到院子,一脚踢在“喜欢”的肚子上,踢得“喜欢”跑出去老远,回头朝小建嗷嗷地直叫,那叫声分明是在表达自己的强烈抗议和极度困惑:我不是你最喜欢的好朋友吗,今天为什么平白无故踢我?
我想你看到这里已经暗自好笑了: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是小建的爸爸在外面的火气,转来转去,最终转到了小花猫的身上。这是小花猫无论如何也闹不明白的道理,它只有困惑了。可你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你说这不是挺好笑的故事吗?这个故事中的道理在心理学上叫做“转移作用”。
所谓转移作用,就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心理倾向,把自己对某一对象的愤怒或喜爱的感情,由于某种原因无法面对对象直接表达或发泄,而转移到其他替代性的对象身上。说到这里,你也许会说:我是把同事关系的消极情绪转移到了学生身上?没错,学生说你“看不上他们在找他们茬”,就是这个意思,可以说学生成了替罪羊,至少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对学生脸上没有了阳光。当然,这都是不知不觉间发生的,是潜意识里的心理活动。这样虽然可以暂时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但拿别人当替罪羊,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招来更大的麻烦。其实,学生也许和小花猫一样困惑,不明白老师为什么对他们不高兴,也只会本能地做出消极地回应,于是,师生关系也就出现了麻烦。生活常常这样,前面的问题让自己心情不好,由于情绪的弥散性,也会妨碍了对后面问题的处理,于是,一个麻烦带来了另一个麻烦,这便是“祸不单行”的道理。
心灵越障:学会从积极方面看生活
人非圣贤,老师也难免把生活中的坏心情,带到课堂上来,带到师生关系上来,从而造成教育教学上的一些麻烦。所以,你无需过非自责,重要的是理解了这一点,也就找到了调整师生关系的对策。这个对策就是,在走进课堂之前照照镜子,先给自己的心情“消毒”,忘掉一切烦恼和不快,无论如何不把自己的坏心情带到课堂上,带到学生中来。如此一来,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就会变成了自己调整情绪的法宝。现在,你们的师生关系已经出现紧张,也不要紧,只要和学生坦诚地做一次交流,学生会理解老师的。师生之间达成谅解,也就重新找回了过去的和谐关系。
至于同事关系的麻烦,仅就来信谈到的情况说,似乎也没有多大的是非对错。宽容为怀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根本。请人吃饭,就是一种宽容为怀的态度,本是不错的。问题是,从内心深处去体谅别人,宽容别人,才会让自己心平气和,而不是耿耿于怀。真的,人无完人,别人是这样,我们自己也是这样。一旦这样看待人我关系,就会对别人多一份宽容。这样,即使不用吃饭,言谈话语中也会传达一种良性的信息。哪怕原本是对方不好,对方也会受到良性信息的感染,做出积极的回应,让彼此关系逐渐走向和谐。在人际交往中,每一个人都是主动者,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际关系的创造者。与其抱怨别人,不如调整自己。当然,这样说绝非一味地委曲求全,如果确有是非对错,甚至是大是大非,据理力争也是必要的。但是,实在说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极少。你说是吗?
此外,还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感。你说自己爱伤心却没有理由,很可能是你比较情绪化,而且容易陷入消极的情绪。你的所谓“祸不单行”可能都与此有关,消极的情绪很容易“惹祸”。所以,平日里还需要学会调控感情,也就是要学会在任何时候,能够从积极方面看生活。这样,你的心中就会少一分阴云,多一分阳光。
莫让传闻生烦恼
心灵迷津:为什么领导对我这样
电子邮件上,一位求询者这样写道:
我最近心情总是不好。的确,我以前是个很自信的人,而且比较开朗,不是畏缩拘谨的人。我知道是因为一个传闻影响了我。
是这样的。按照我们这里计划生育规定,生育要根据结婚时间和双方年龄排队。前不久,我听有传闻说,一个女同事今年上半年才结婚,这就被批准生育了,年龄和我一样大,只是不知道她丈夫多大。我是去年结婚的,年龄也不小了,单位却一直没有答复我生育的请求。我心里很有点想不通,很难受。
其实,我的工作一直干得挺好的,平时和领导的关系也不错。为什么现在领导对我这样?究竟我哪个地方做错了?我就一直思虑重重,还不敢和别人交流,就特别烦恼。我该怎么办?
心理透析:陷入了信息沟通障碍
我在回复的电子邮件中分析说:
假如那对夫妇的年龄,确实没有你们夫妇的年龄大,却在你们前面生育了,这的确会给人带来压力,让人心生烦恼。但是恕我直言,你有点自寻烦恼了。
为什么这样说?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沟通有直接和间接区别。间接沟通,由于信息层层传递,经过的中间环节太多,常常会造成信息的损耗和失真。再有,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并不一视同仁,而是有选择地接收和处理的。一般的倾向是,人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喜欢选择自己赞同的信息进行接收和处理。这反应了人们对赞同性信息的偏好。就是说,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寻找赞同性信息,躲避非赞同性信息,以保持态度的一致性。
就你的情况看,缺乏直接的信息沟通是显而易见的。就生育这件事说,你并不知道人家夫妇的年龄究竟有多大,只是听说的传闻。就是说,你只是根据间接信息就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评价。也就是间接信息沟通让你陷入了信息沟通障碍。更重要的是,间接信息可能很多,你只是选择了自己赞同的信息进行了接收和处理。就是说,由于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可能你只站在自己这方面来看问题,认为应该让你生育,否则是没有道理的。同样,按照这样的心理倾向,你也就选择了你所偏好的信息,而忽略了事实,而自寻烦恼了。
心灵越障:增进直接沟通
理解了上面的意思,怎么办的问题就好说了。
一是增进直接沟通。传闻和猜测常常会误事的。在一个单位里,有些事情经过直接沟通给人的感觉,和单凭间接沟通的感觉是大不相同的。所以,你需要做一些实际调查。有了直接而真实的信息沟通,你也许就会知道,那位女同事先于你获准生育,很可能是夫妇的年龄大于你们夫妇的年龄,这样看来,也就说不上领导对你有什么不满和冷淡了。
二是进行心理换位。只要你能很好地心理换位,就跳出了自我中心的局限,就会发现根本不用什么实际的调查,对事件已经了新的理解。如此,你也就没有了心理压力,不好的心情也就烟消云散了。
再亲密,也要“有”间
心路迷障:为什么我的人缘这么差
晓薇爱交朋友,这几乎是人所共知。而且,一旦与谁交了朋友,就会和朋友亲密无间,两个人不分彼此。按说,这都是好事儿,可是却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不舒服。
原来,晓薇是个二十好几岁的人了,却还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黏糊人,生活中特别依赖朋友。这不仅让周围的人感到不舒服,更让晓薇自己心中有太多的人际困扰:为什么我越是想和同宿舍的人亲近,别人越是疏远我?为什么我总是主动为大家做事,到时候却没人管我?为什么我给好友提个意见,她却不高兴了?为什么她没有和我一起去上街,却和别人一起走了?为什么我的秘密都说给她,却听不到她一句心里话?为什么我的人缘这么差?
心理透析: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界限
晓薇的人际交往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用心理学的话说,是心理上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界限,才导致了人际关系方面的这些麻烦。
所谓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能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渐形成的,是心灵成长的结果。人出生后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与母亲在心理上分离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好多人没有在心理上与母亲彻底分开,心灵没有完全的长大。于是,尽管已经成年,心理上却出现了自我界限不清。这种自我界限不清,首先是分不清自己和母亲的界限,心理上还与母亲保持一体化,然后会泛化到其他人际关系中,不能清楚地把握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似乎总是期望与他人融为一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多地对他人展露自己的内心,过度地依赖他人,希望他人替自己做决定;一是过多地想了解别人的内心,过多地想让别人依赖自己,希望参与别人的一些决定。
那么,已经成年的人为什么会自我界限不清?为什么心灵不愿真正长大?
因为这样可以得到“好处”。第一是可以得到安全。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一个心灵没有真正成长起来的成年人,他会下意识地感到,只要跟另外一个人变成一个人,就会有安全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自我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第二是可以得到温情。当我们触摸一件毛茸茸的边界不明的物品时,我们就会感觉到某种温情。心理上也是如此,在我们觉得与一个人界限不清的时候,我们也仿佛感到来自他的温情。为了这种温情,我们就更加界限不清了。第三是可以控制他人。自我界限不清的人往往都不太自信,不能肯定别人会对他好,通过依赖他人来控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这样可以让自己感到有信心一些。但是,这些“好处”并不是真正的好处。建立在他人身上的安全感怎能可靠?假想的温情怎能永远温暖心灵?对他人总是怀有盲目的控制欲望怎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的心灵长大,在心理上形成清楚的自我界限。自我界限明确的人,并非不需要别人情感上和行动上的支持,而是与别人接近不会近到失去自我,与别人保持距离也不会失去彼此的关爱与温情。
心灵跨越:学会分清人我界限
既然自我界限的形成是一个心灵成长的过程,因此,要在心理上明确自我界限,需要长期的主观努力。首先,要弄清楚自己在哪些看法、情感和行为上,与别人的界限不清楚。然后,学会分清别人和自己的界限,以便让自己走出自我界限的误区。下面,就是需要逐一走出的自我界限的误区。
自我界限误区之一:你是我的唯一!
世界上没有谁可以只有一个“唯一”就生活得下去。所谓“两人世界”不过幻想。用幻想去苛求别人,只会让双方变得过度依赖并丧失人格独立性,反而极易葬送彼此的感情。不管双方的关系多么密切,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应各有各自的追求、爱好、朋友和生活方式,应有各自的自我界限。
自我界限误区之二:我们亲密无间!
“亲密无间”并非理想的人际关系模式,再亲密也应“有间”,亲密到“无间”的程度岂不失去了自我?朋友之间亲密到失去距离,也失去了美。距离更是心灵需要的氧气,氧气没有了,心灵就要窒息。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独享的心理空间,不愿让任何人涉足,包括父母、兄弟和自己至爱的人。
自我界限误区之三:你要对我的事负责!
别人可以对你提供帮助,但帮助你不是别人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把一切责任推在家人、朋友身上,彼此都找不到真正愉悦。完全依赖于外界的帮助,不能使你真正摆脱困难和痛苦。最该做的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自身的力量和智慧创造自己的生活。
自我界限误区之四:我的想法你应该知道!
没有人可以做你肚子里的蛔虫,再亲密的人也不可能时时刻刻想到你的需求,更没有人天生就“应该”知道你心里在想些什么。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需要别人的时候,就及时表达,不要让别人猜。
自我界限误区之五:我需要的时候你怎能不在!
假如你时常这样指责别人,也会时常受到这样的指责。然而,任何人都没有千里眼,并不知道你什么时候需要他。任何人都不是你的影子,不可能时时刻刻跟随在你身边。不要等着别人从天而降,更不要指责别人没有从天而降的本事。
自我界限误区之六: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一家人是应该亲密一些,但别忘了,“亲兄弟,明算帐”,一家人也需要有个人的自我界限:父亲应该在父亲的位置上,子女应该有子女的样子,丈夫是丈夫,妻子是妻子。更重要的是,你身边的人并不都是你的家人。
自我界限误区之七:你欠我一笔感情债!
你觉得别人欠你的债,别人也觉得你欠他的债。每个人计算情感的方法是不同的,感情债怎么还呢?不要把感情当成控制别人的砝码,付出感情最好不图回报。
自我界限误区之八:为什么要抛弃我!
有句话说,没有不散的宴席。很多时候,别人离开你只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自然选择,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更谈不上要抛弃你。你要学会承受分离,承受和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也永远不可能融为一体的现实。
不错,走出自我界限的误区,是需要一些心灵的阵痛的。但是,由此你的心灵就会走向成熟,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多一些和谐与愉悦。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