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子有方:父母给孩子的幸福人生书
11051400000029

第29章 步骤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詹姆斯·赖斯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聘到《纽约时报》当记者时,亲历了德国纳粹分子对伦敦进行的疯狂轰炸。当时的詹姆斯·赖斯顿年仅30岁,他年轻的妻子和只有3岁的儿子理查德都远在美国,孤身一人在战火纷飞的伦敦工作的詹姆斯·赖斯顿非常想念他们。1940年的秋天,詹姆斯·赖斯顿患了重感冒,加上对惨遭德国纳粹蹂躏的欧洲的前景感到绝望,于是写下了第一封遗嘱。随后,他又写下了一封给儿子理查德的信,希望儿子拿到此信后一直等到2l岁生日这天再打开看。多年以后,詹姆斯·赖斯顿的自传问世了,这封信也被收录其中。

“我们在和平的年代中生活,为许多身外之物而勾心斗角,这实在是一种耻辱,这儿的战火中的生与死每天都阐释着这一点。它们炸去了人们的一切伪装,让人们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良心。生活琐事的纷争、对金钱和权力的追逐,以及对其他物质财富的贪婪欲望,都被一种简朴的、和平的人生理想所取代,关爱与家庭在这种人生理想中扮演着主角。我并不是要以此作为一个伟大的发现来告诉你,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战火笼罩下的英国都发生了什么。

“我周围这些生活在紧张之中的人们,大都有了一种强烈的家庭感,他们更具爱心,做事更多地为他人考虑,与此同时,他们也日益坚强起来。我觉得那也是你应该为之而努力的理想。

“我想强调的第二点是,一个人必须承担他应当承担的责任。这场战争爆发于一个不负责任的年代,我们美国人在本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要结束的时候,并没有承担自己的责任。当这个世界需要我们把理想的种子广为撒播的时候,我们却退却了……“因此,我请求你接受自己的责任——把美国创建者的梦想变为现实,为着生你养你的这个国家的前途而努力奋斗!

“简朴人生,勿忘责任!”

这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写给年幼的孩子的信,是一份充满了感情、充满了期待的信,在信中詹姆斯·赖斯顿谈的更多的是责任,是对儿子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的殷切期待,相信这也是所有做父母的所殷切期待的。一个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感的孩子,就无法找到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也就失去了创造成就的动力,容易被其他一些物质性的轻浮的事物所吸引,沉溺其中,最终一事无成。这样的孩子是可悲的,这样的父母也是失败的。

写给父母

让孩子从小具备责任意识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想法,认为责任感是大人才需要具备的品质,孩子是不需要有责任感的,并且也不懂得什么是责任感,所以就不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希望孩子长大后自己明白。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一个人的责任感就像他的其他品质一样,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小时候不努力培养,长大后孩子就更不会听父母的“唠叨”了。等到孩子染有一身坏毛病后,父母后悔也来不及了。

教育家卡尔·威特一直力图让自己年幼的儿子看到自己生活的重要意义,看到自己的行为为他人带来的影响,让他感到自己是被别人需要的,是有用处的,由此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内容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及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而增长、扩大,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家庭。卡尔·威特认为,从家庭中培养出来的这种感觉是未来责任感的基础,如果没有这种基础,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便无从谈起。

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卡尔·威特和妻子常常有意识地分派给儿子一些力所能及且与他年龄相当的劳动任务,让儿子体会到他作为这个家庭成员的意义。儿子要分担适度的家务,例如打扫卫生,负责为花草浇水等。他们与儿子平等交流,认为这是培养他责任感的一种方式,他们在倾听他的心声、感受的同时,还同他谈些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内容都是儿子能够接受的。通过这些方式,威特夫妇在让儿子感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产生重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他战胜自己弱点、增长各种能力的信心。

很多父母都会这样认为:“孩子不会理解大人的事,所以大人的事儿用不着和孩子讲,讲了也没用。”事实并非如此,孩子们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很强的理解力,他们能够试着用自己天真的头脑去理解周围的事物,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只不过大人常常忽略了他们的心理活动。由于大人的偏见,孩子对父母的关爱经常被否定。比如,当孩子望着疲惫的母亲关切地问“妈妈,您怎么了?怎么看起来不高兴”时,很多母亲都会这样敷衍了事“没什么,妈妈很好”,或者“这是大人的事儿,你不懂,别问了”等。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就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观点:家里的事与我没有什么关系,我只要不惹麻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可以了,那些事情让大人们去处理吧。孩子最初的责任感就这样被父母扼杀了。

卡尔·威特认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关心表示肯定,并且在必要时让孩子帮助我们分担忧愁。这样,就会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在家中是有一定地位的,自己是负有一定的责任的。人都是从自己肩负的责任中看到活着的意义,然后更加充实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