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跑赢通胀:通货膨胀下的理财之道
11050700000101

第101章 旧中国“金圆券”通货膨胀的恶例

金圆券是国民党政府继法币之后发行的一种纸币,始于1948年8月19日,停于1949年7月3日,历时仅十月余,是中国历史上贬值速度最快的货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消耗了大量社会财富,引起财政赤字直线上升和物价疯狂上涨,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经济一片混乱,1948年通货膨胀达恶性时期,法币急剧贬值。法币的极度膨胀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极大恐慌。行政院宋子文内阁、张群内阁相继采取办法,企图刹住法币膨胀的狂势,无奈皆以失败而告终,币制改革遂成为没有办法的办法。

国民党为挽救其财政经济危机,维持日益扩大的内战军费开支,决定废弃法币,改发“金圆券”。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以总统命令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规定自即日起以金圆券为本位币,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限11月20日前以法币300万元折合金圆券1元、东北流通券30万元折合金圆券1元的比率,收兑已发行之法币及东北流通券;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本国人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

按照上面的规定,国民党还同时公布了《金圆券发行办法》、《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中华民国人民存放国外外汇资产登记管理办法》、《整顿财政及加强管制经济办法》等条例。发行金圆券的宗旨在于限制物价上涨,规定“全国各地各种物品及劳务价,应按照1948年8月19日各该地各种物品货价依兑换率折合金圆券出售”。这一政策出台后,商品流通瘫痪,一切交易转入黑市,整个社会陷入混乱之中。

10月1日,国民政府不得不宣布放弃限价政策,准许人们持有金银外币,并提高与金圆券的兑换率。不过,限价政策一取消,物价再次猛涨,金圆券急剧贬值。10月11日,国民政府又公布《修改金圆券发行办法》,取消发行总额的限制。到1949年6月,金圆券发行总额竟达130余万亿元,超过原定发行总限额的65000倍。票面额也越来越大,从初发行时的最高面额100元,到最后竟出现了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金圆券流通不到一年,如同废纸,国民政府财政金融陷入全面崩溃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以人民币兑换收回。

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诫我们,一个国家只有建立健全的财政经济政策,方能保证其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若弥补财政赤字完全建立在发行纸币的基础上,必将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而恶性通货膨胀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非人力可以控制的力量,使得通货流通速率加快,物价上涨的速度也会几倍甚至几十倍于纸币发行速度,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货币制度和国民经济必将一起走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