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战国非常人物:揭开尘封的历史内幕
11050400000013

第13章 座谈

卫鞅滔滔不绝地说,说了很久,秦孝公开始挺兴奋,后来没了精神,听得直打瞌睡。第一次会面结束,秦孝公十分生气,对景监道:“你介绍的什么能人,说话不着边际,漫天刷糨糊,云山雾罩,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你让我怎么用他?”

景监板着脸,回来教训卫鞅,“你不是说你有才嘛,才在哪儿呢?,卫鞅笑了:“别生气,不要紧,过五天你让我再去。”

谁让两人是好朋友呢,景监答应下来。

秦孝公和卫鞅第二次谈话后,秦孝公和颜悦色地对景监道:“你的这位能人,我看行,多少能谈得来。”

卫鞅故作神秘地对景监道:“放心吧,下回再去,一准让主君用我。”

两人第三次见面,卫鞅一改前两次的温和儒雅、慷慨激昂的神态,说得天花四溅。秦孝公简直像个小学生,崇拜地望着卫鞅,不知不觉一点点向他那边靠近,膝盖到了座席的尽头。

两人一直聊了几天,没说够。景监纳闷,我家国君从来没和一个人聊得这么开心,“卫鞅,你使什么法术让主君人魔了?”

卫鞅一脸得意,“兄弟,第一次,我说的是王道,三皇五帝的治国之道。没有百十来年不见成效,所以主君不喜欢听。第二次,我讲的是争霸天下的霸术,二十年可见成效,主君有点喜欢。第三次,我讲的是法术,~年可见成效,所以主君入迷。嘿嘿,只可惜秦国永远不可能达到商周那种水平啦,能存在多少年就不知道喽。”

卫鞅之所以第三次才把“以法治国,富国强兵”的那套理论拿出来,因为他拿不准秦孝公的心理。

识人困难,猜他人心事更加困难。好名的人你让他夺利,他觉得你贱;好财的人你让他取名,他觉得你虚伪。最难琢磨的是天天把仁义挂在嘴边,其实追求金钱的人。你劝他仁义道德,他连连点头,对啊,对啊,其实心里根本不赞同,当然不会用你。如果劝他用厚黑术,他也不会用,但暗地里却用你那一套做法。

韩非子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说难》,值得一读,发人深省。我之所以推崇传统文化,原因在于此。

卫鞅必须亲自和秦孝公过过招,摸摸他的底细,按照秦孝公的心思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治国方略。有人会说,这不是不负责任吗?记住,厚黑子弟只对自己负责任。国家是国君的,公司是老板的,人家说了算,你能改变吗?你改变不了。说得人家不喜欢听,别说实现抱负,连门都进不去。卫鞅不是吴起,吴起已经名震天下,只需说我是吴起,就有人用。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还用找工作吗?卫鞅做不到,我们也做不到。

世界上和秦孝公一样的人太多,喜欢急功近利。比如炒股票,投资方恨不得明天拿到利润,你非让他做长期投资,等三年,等十年,他会用你吗?我先投机,让你看到钱,慢慢取信于你,后面的事情就好说了。

以法治国,尤其是卫鞅的所谓“法派”,纯粹急功近利。商朝推翻夏朝的统治,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周朝推翻商王朝的统治,用了文武两代人的时间。秦国一统六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动用七代人的时间,而灭亡仅仅两代而已。说“商鞅变法”是伟大变革的人,不是傻瓜就是别有用心。

这个道理卫鞅懂,但秦孝公喜欢用,那就给你用。 、4.变法

变法的核心即将秦国变成一辆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一切为了战争,为了战争一切好说。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变法重点有四:酷法治国,以刑去刑,一人有罪,十家受罚,轻罪用重刑;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焚烧儒家经典,愚民。

公元前350年,卫鞅升任秦国最高长官大良造,第二次变法开始:废井田,开阡陌;推行郡县制;迁都咸阳。

秦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到底是好是坏呢?

历史学者们都说,秦国就此富强。富强在哪里?因为国家钱多了,秦军战斗力增强,最后统一六国。

国家钱多那是因为秦国税重,秦军战斗力增强不能全部记在新法名下。卫鞅未到秦国之前,秦献公四次大败魏军,武都、洛阴、石门、少梁,尤其石门之战,秦军斩魏军首级六万,少梁之战生擒魏国主将,逼魏人迁都,控制河西大部分土地,即使卫鞅不来,秦国国力已经复苏。反观变法之后,秦国虽一度攻占安邑,但魏惠王与赵、韩讲和反攻秦国,转攻上郡,秦孝公只得求和。秦国历史上本是个强国,秦穆公一度称霸,何来变法强国之说。

废井田,开阡陌,对于秦国人来说根本没有增加多少产量,因为秦国人的井田原本就生产得好好的,无非把公有制变成私有制。反倒开土地兼并的坏例,好在秦国常年打仗,男人死了一批又一批,土地兼并问题不那么严重。

郡县制,似乎大家众口一词,好!但是请问,美国的联邦制不好吗?

迁都咸阳更不值一提,秦献公已经把都城从雍(陕西风翔)迁到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卫鞅又迁到渭河北面的成阳。咸阳与栎阳一河之隔,什么交通便利、向东图霸中原云云都是扯淡,无非卫鞅讨好秦孝公建造雄伟宫室而已,白白劳民伤财。

为顺利推行变法,卫鞅精心设计一出“徙木立信”的骗局。卫鞅派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放在国都市场南门,下令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奖赏十金。”围观的老百姓心想不可能啊,这么容易得到十金,世间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没人去搬。卫鞅把奖赏提到四十金,终于有一个无赖把木头搬到北门,奖赏兑现。老百姓相信卫鞅令出必行。

接下来还有没有这等好事,没有了。怎么不继续?公平吗?国家法律可以这样制定?其实这是卫鞅抄袭吴起在军中的一套做法。兵者诡道,军队里可以这样搞,一个国家能这么搞吗?

我们改革之初有过诸如此类的事情,当时银行让人们贷款,人们不敢贷,怕还不上。因为当时的人有恐惧和压力,唯恐触犯法律。业务员做工作,胆大的贷了款。有的人就此发财,有的人亏了钱。在那个年代亏钱的很少,因为刚刚改革,遍地机会。银行却出现巨额呆账。亏钱还不上,不处罚倒也罢了,挣钱的也不还。最后国家埋单,呆账一笔勾销。这是变相分配国有资产。为什么老实人分不到?公平吗?法律可以这样制定?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人们无视法律,无视信用。

没有公平,何以取信于民?

变法之初有人说新法的坏话,新法执行一段时间,这些人又说新法的好话。卫鞅将这些人一律发配边地劳改。禁止你说话的权利,这就是法家拿出的对策。

坏话让人说,好话反而不让说,这种法律好吗?焚书愚民好吗?轻罪重罚好吗?新法最好的一条莫过于奖励军功。可是,生命和财产哪一个重要,我想谁都会算账。

秦国为新法死了多少人。为什么秦国打一阵要休息一阵,适龄青年军人死得太多,等小孩子长大嘛。统一六国,六国成了秦始皇的私产,泰国人分到多少地?那些分到手的土地留了几年?

偌大秦国竟然没有人反抗,秦国人太老实,太听话,所以你们倒霉。怨谁?怨你秦国人愚昧、无知,不懂得争取自己的权利,活该。

只有为数不多的秦国人发出微弱的反抗声,甘龙和杜挚与卫鞅展开辩论,卫鞅用一句傲慢的话把他们打了下去:“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真理总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句话原本不错,可荒谬也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第三帝国占领法国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希特勒是“成大功者”;当日本占领中国大片土地之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东条英机是“成大功者”;当秦国一统六国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秦始皇是“成大功者”。接下来的历史证明他们都是垃圾。只不过秦始皇吃坏肚子,一命呜咽,逃过恶死,以至于至今中国仍有吹捧者。

公孙贾和公子虔对新法不满意,却不敢公开对抗新法,他们知道有一个人可以违反新法不受处罚。只要有人违反新法不受处罚,那么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那个人就是太子。太子会带头违反新法吗?他们有办法,因为他们是太子的老师。

太子果然违法,卫鞅比他们想象得精明。卫鞅没有处罚太子,只是割掉公子虔的鼻子,在公孙贾脸上刻下永远无法消除的耻辱字迹。

新法不折不扣地推行,秦国人以难以想象的善良和坚忍承受着残酷的秦律,短短十几年,秦国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军力强大,各个诸侯国争先派出使臣巴结秦国,连周天子也派人送来祭肉,表示对秦国的崇宠。秦国与希特勒上台后的德国何其相似,惧怕强者是人类同有的悲哀。

谁最开心,秦孝公最开心。他住在咸阳辉煌的宫殿里,说一不二,关中臣民尽是奴隶。法律真是好东西,卫鞅真是名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