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好的计划等于成功的一半。懂得计划能使人做事有方向,就像人要去一个地方,如果事先没有计划,漫无目的地乱乘车,最后是无法到达终点的。孩子做事也是如此,如果孩子心中没有想法,毫无计划、盲目地去做,最后什么都做不好。
果果是个什么都喜欢做的小女孩,细心的妈妈却发现果果做事有点盲目。比如画画,果果总是拿起画笔,想都不想就左一个圈、右一个圆的,问她画什么,果果总是摇摇头说:"哎呀,别问了,我也不知道画了什么!"周末,小表妹来果果家玩,她们一起堆起了积木。不一会儿,小表妹就搭了一座漂亮的红顶屋。回头看看果果,只见果果煞有介事地拿着积木堆来堆去,可是一直到摆最后一块积木,也没看出果果在搭什么。小表妹问:"姐姐,你这是什么呀!""我也不知道搭了个什么。"看着小表妹搭的漂亮的小房子,果果心里又是佩服又是难过。
俗话说,"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她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显得杂乱无章,手忙脚乱。有的孩子认为,学校有教育,老师有教学,跟着老师走,按照学校要求办就行了,何必自己再定?这种想法不对。学校和老师针对的是全体学生,每个学生还应该按照老师的要求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制订具体的个人学习计划,特别是放学以后的自学部分,更要有自己的计划。
张海迪当年就是一个做事非常有计划的孩子。她在5岁时,不幸成为一个残疾儿童。对于她来说,是不能进学校读书了,可是求学似渴的张海迪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父母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教她学习。
张海迪很高兴,也特别爱学习,但手术造成的肋间神经痛时时折磨着她病弱的身躯,让她不能正常学习。可是她并没有因此就影响了学业。在母亲"今日事今日毕"的教导下,张海迪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绝不能拖拉,就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要像在学校读书的孩子一样,每天完成作业。"于是,她每天都定下计划,不完成当天的计划不睡觉,绝不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去做。
就这样,没有机会走进校门的张海迪靠奋发努力,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并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课程。
在学习的同时,她还从事文学创作,按计划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张海迪坚持"今日事今日毕"的信念,做事有计划,不拖延,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终于学有所成,她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张海迪作为一个残疾人,在少儿时期就能有计划地去做自己的事情,那么,作为正常的儿童,就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按计划做事,决不能拖沓。
从本质上说,孩子事先制订计划并不是为了向父母汇报,也不是给孩子在学习上增加压力,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记住每天有哪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而不是被无形的压力弄得手忙脚乱、烦躁不已。父母有必要让孩子明白,制订计划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逐渐形成一个有序的生活节奏。
心理学家研究,孩子在小的时候,无论做什么都有很强的随意性,"兴来则做,兴去不做"。对此,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制订计划。
1教孩子学着作计划
要让孩子做事有计划,父母可以向孩子示范自己的计划,即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孩子,并且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帮着计划。比如,在一个星期天,父母打算带孩子出去玩,可以向孩子展示这一天的计划,并且征询孩子的意见,让孩子知道计划的重要性。慢慢地,孩子就会学着去安排自己的事情了。
2让孩子按计划办事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向孩子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并给孩子的各项行为制订一些计划。当然,这些计划的制订应该让孩子参与进来。制订了计划以后,孩子必须按计划办事,不能半途而废。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讲,父母应该要求她在玩的时候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玩完以后再自己收好;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就应要求她看书做作业的时候要认真,写完作业才能去玩。
3教孩子按规律做事
引导孩子计划周密,学会有条理、有规律地生活,都离不开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说,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冲动蛮干乱了计划。
做事情有计划的习惯会带给孩子自信和成就感,当孩子看到面前成堆的学习任务被狠狠地划去,象征着这些敌人被征服和消灭,那就像是军人看到自己肩膀上的金星在一颗颗增加一样,是何等地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