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深思。"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的逐步积累很重要。即使是再聪明的孩子,若想一下子达到目标,那也是不大可能的。
霄霄非常聪明,从小学就上奥林匹克数学学校,一有竞赛就参加,一参加就得奖,每回的竞赛名次都是全年级第一,只有一次是和别的同学并列第一。可就是这么聪明的孩子,正常的代数几何却学得一塌糊涂,在班里也只能排二十几名。正是因为别人都夸她,让她自己也觉得自己了不起,平时上课都不爱听,认为自己这么聪明,考前临时突击一下就能过关。
高一第一个学期,她在班里还是前十名,可往后就越学越差,就像坐上了滑梯。每次考试她都临时突击,以为自己能找到捷径,而成绩就像一记耳光,狠狠地打到了她的脸上。几何老师专门找她,劝她端正态度,苦口婆心跟她说,你要是这么耽误,就太可惜了。而她还是照旧,老毛病就是改不了。
有一次物理课,她认真听了五分钟,老师出了一道特别难的题,全班就她一个举手,她站起来就答对了。后来,老师就跟别的同学说,像霄霄这么聪明,不认真听讲还及不了格,你们再不学就更不行了。结果别的同学都很努力,霄霄却没有吸取教训,还到处跟人说,我高中三年就听了五分钟物理课,就能答出一道难题,一副扬扬得意的样子。
她的问题是把学习看成应付差事,当成苦事,能躲就躲,既没有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也没有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她在高中时最喜欢去北京大学,找那里的学生玩。北大中文系的朋友跟她说,你和那些同龄人可不一样,你应该来我们学校,不然就太可惜了。而她呢,最后什么大学也没考上,最终失去了深造的机会。
霄霄的最大悲哀在于她虽然很聪明,却没有循序渐进地逐步充实自己的学识,而导致了她不完美的结局。而相当一些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秘诀就是他们很好地遵循了循序渐进这个规律。
爱因斯坦研究广义相对论时,连续搞了几年却进展不大,成果甚微。仔细查找原因,方才发现自己在大学读书时,忽视了对数学的学习和钻研,这门基础知识的底子较差。为了研究成功广义相对论,他只得搁置起眼下的研究工作,重返学校补习了三年的数学课程。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有类似的教训。他在自学高中课程时,时常犯急躁病,一个劲地加速,结果所学的知识成了"夹生饭"。这个教训使他领悟到:片面求快不符合读书的辩证法,必须循序渐进。后来,他宁肯比在学校里学得慢些,练习做得多些,用五六年时间才学完了高中课程。看起来高中课程学得慢了一些,但因为学得扎实,所以给他后来学习大学课程带来了方便。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生的课。
爱因斯坦和华罗庚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回顾,以暂时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学习如上台阶和吃饭一样,一步跨十个台阶和一口吃成胖子都是做不到的。只有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程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循序渐进的规律,就是指求知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而"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即到达理想的胜境。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循序渐进的学习习惯呢?
1打好基础最重要
打好扎实的基础是不能忽视的,父母要教导孩子切忌好高骛远。这正如古人所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注意孩子的学习阶段性
学习时,要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宜求之过急,贪多嚼不烂,而要注意学习的阶段性。在一定时候学一定内容,不能错过学习良机,又不能勉强"超前",脱离智力发展的可能性。这样,才能摆脱"欲速则不达"的弊病,逐渐而牢固地将一点一滴积累成知识的长河。
3让孩子设定一个"次目标"
告诉孩子为了要达到"主目标"可以先设定一个"次目标",这样会比较容易完成"主目标"。否则,孩子很有可能因为目标过于远大,或理想太过崇高而放弃,这是很可惜的。设定了一个"次目标",便可以较为轻松地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减轻了心理上的压力,"主目标"总有一天也能达到。
循序渐进看起来进步不显著、成果不明显,可是,由于这种进步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进步,最终必然是高效、省时的。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