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1047600000038

第38章 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及其特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个主题。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是世界主要矛盾的反映,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只有科学地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才能正确地制定对内对外的战略和策略。对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时代主题也会发生改变。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敏锐地把握到时代主题已开始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及时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新论断。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思想:一是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二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三是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四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邓小平对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及其所蕴涵的重要思想,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后来的中央领导集体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和制定中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世纪之交国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的分析,坚持“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科学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若干新的重要论述。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002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进一步论述“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004年4月,胡锦涛同志指出:尽管当今世界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从和平趋势的内在需求看,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向背,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的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则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更加活跃,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国与国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发展不平衡更加突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显现,恐怖主义、跨国有组织犯罪、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机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对时代主题的认识上不断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对国际局势的危险性估计过于严重,必然影响到国内建设的战略部署,也成为诱发“左”倾错误的因素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正是基于正确地判断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我们党才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思想,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所面对的国际战略环境作出的科学分析和判断,不仅为我国制定和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而且为我国制定新的对外战略,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展的新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构成了冷战的双方,在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全面对峙、经济上相互封锁、意识形态上激烈斗争。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大国主义朝着霸权主义方向加速蜕变,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随着一些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的兴起并迅速上升为对全球具有重大影响的新的战略力量,两极格局受到了新的冲击和削弱。国际舞台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和大改组的局面,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虽然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但是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承认和尊重世界多样性基础上的。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只有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各个民族、各种文明才能和谐相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得益彰。某个国家想要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将各国强行纳入由其领导与安排的单极世界,强行推广单一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是根本办不到的。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在世界多极化的格局下,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竞争中,军事、经济和科技的硬实力极为重要。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世界上的大国强国,都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抢占新的国际格局制高点的突破口。经济力量是国家实力的基础。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因此,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实现腾飞。当代以制度和文化为中心的软实力也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软实力也是国际竞争日益重要的因素。中国要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中发挥大国作用,必须既抓硬实力,也抓软实力,不断地全面地增强综合国力。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在内容上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等。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的结束,世贸组织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现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许多涉及全球性的问题仅仅靠一个国家或地区已难以解决,只有多国分工和协调合作,才可能实现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利益的交汇点和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这也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支撑。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客观进程,它必将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就总体和长远而言,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尤其是发达国家,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发起者和直接推动者,更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无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来吸引外资、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弥补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从而有助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求同存异、扩大合作,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方向演进。

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互惠共赢的多边经济体制,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主张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

中国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注重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我们要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科学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及其特点,主动顺应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潮流,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重视学习和掌握国际经济、政治、法律、科技、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重视研究国际形势的发展规律,增进对世界历史和现实情况的了解,增强判断国际形势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