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1047600000010

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1.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称为“矛盾问题的精髓”,使“精髓”一词成为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邓小平继承和扩展了这个概念,用它来表述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实事求是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由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决定的。实事求是虽然是一个中国概念,但它很确切地概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内容,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指出:“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实事求是也进一步凝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它的产生离不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实事求是也进一步成为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它的精神体现在毛泽东思想的各个部分中。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是突破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思想束缚,深刻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的成果。他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也都体现了这个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精髓也是实事求是。正是实事求是这一共同的精髓,才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前后相继的思想血脉。

实事求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与发展的全过程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和各个部分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历史条件下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些最富特色和最精彩的论断,都是从中国当代实际出发而形成的,都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划了以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了以“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了改善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同时,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提出了新安全观,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提出了“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正是把握和运用实事求是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把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对“解放思想”恰如其分的历史定位和科学评价,也是我党从改革开放以来伟大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和科学结论。

什么是解放思想呢?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科学含义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要勇于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破除思想僵化。这是人们对待传统观念,即历史的思想积淀的一种态度和思维方式,置身于这种历史的思想积淀之中,又不受这种思想积淀中落后观念的束缚。二是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人们对待新的实践、新的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思维方式,就是不能用旧的理论去剪裁实践、评判实践,而要对新的实践、新的生活经验保持开放,努力开拓进取,大胆探索创造。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内在统一起来。这是人们实现科学的解放思想的正确途径,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背离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就会走到邪路上去。要把“解放思想”与“头脑发热”区别开来。

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翻开历史画卷,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思想解放同样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1978年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使人们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创办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把我们从长期闭关自守的状态中解放出来。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把人们的思想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将改革开放推向了新的阶段。正是经过了这个时期不断的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权威才重新确立起来,改革开放才取得了重大胜利,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产生。

进入21世纪,我们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江泽民继续强调要解放我们的思想。2001年7月,他在庆祝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2002年11月,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正是经过了这个时期的思想解放,我们应对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取得了改革开放的新胜利,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在多种场合和多次讲话中继续强调解放思想对于实现在新世纪新阶段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正是在新的思想解放的条件下,我们又取得了新世纪新阶段的新成就,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

社会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未有穷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号召全党“继续解放思想”,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一个“继续”,一个“法宝”,凸显了在新时期新阶段继续解放思想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那么,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且已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党中央为什么如此突出地强调要继续解放思想呢?一是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需要。我们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更加准确地掌握和立足国情,科学地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才能对西方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说“不”,从而更加坚定地走我们自己选择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二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作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部署。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马思主义经典的书本里没有现成的答案,世界上也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套用。我们只有一如既往地用好解放思想这个法宝,才能成功破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三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全党的工作大局。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高度上,深刻领会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并以此指导我们的工作。这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但是,只要我们用好解放思想这个法宝,就一定能破解这一新的课题。四是有效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国际上,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国家对我西化、分化的战略一天也没有停止。从国内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一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包括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只有继续运用解放思想这个法宝,才能洞悉世界趋势和潮流,科学制定对策,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五是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十七大从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要求,落实这些新要求,哪一条都少不了解放思想。我们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成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3.与时俱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理论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绝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据以产生的具体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认识是一个追求相对真理而不断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人类不可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形成终极真理,理论体系都只是对客观事物某个阶段某个方面本质及规律的反映和总结,并不存在终极体系。我们应该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断更新我们的认识,使主观和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以,“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当前,需要不断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新经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自适的、封闭的,而是向理论和实践开放的,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敞开,向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敞开,也向包括理论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敞开,以便更好地吸收我们自己的新经验和其他文明成果。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要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地位的危险。在当代,只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我们应如何进行理论创新呢?

第一,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在理论创新中,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是在理论创新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则,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走上歧途。在理论创新中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同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既有一脉相承的内核及传统,又有与时俱进的应变及创新,传递着不断变化着的时代精神。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轨迹就是坚持不丢掉“老祖宗”,又敢于说新话;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走出“中国特色”。

第二,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同时也就失去对实践的指导价值。任何科学理论,都要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实现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我们不是为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理论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的。我们取得的新认识、新思想、新观点,一定要落实到更好地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上来,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科学的本质在于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求真务实从本质上讲就是不断地通过对实践运动的总结、思考,进行理论上的创新,发展原有的理论。所以,理论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早在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就已强调指出,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在新时期,坚持科学精神,就是要求真务实。坚持求真务实,就是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实际出发,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为坚持求真务实提供体制保证。

4.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首先,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毛泽东不是从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那里来找现成答案的,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党成功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把中国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同样强调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同样要敢于走自己的路。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江泽民在报告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次作了比较系统的概括,其第一条就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的具体化。邓小平曾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过去我们搬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尽管这一体制为我国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的不足就暴露出来了。为此,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其次,要善于走自己的路。善于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要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之上的,马克思从来没有对世界各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模式提供过非常具体的蓝图。他一直强调资本主义灭亡规律的实现,必然要依据所处的时代条件和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因而有特殊性。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列宁的本本上找不出来;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因此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善于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要做到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针对改革和开放迈不开步子,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同时,邓小平还强调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的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比如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我们的优越性。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避免走西化的道路。

善于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要体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需要创新。因为我们讲无论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还是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统一,都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还意味着开拓创新。实践在不断发展,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

思考题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阅读书目

1.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江泽民:《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前进》,见《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要点提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深化。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好的重大实际与理论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结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围绕这一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在总结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实践的发展,继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使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