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不听话 父母怎么办
11044400000063

第63章 专家分析 爱搞恶作剧的孩子大都比较聪明

孩子上小学前后,是一个“混沌期”,此时的孩子最调皮捣蛋,俗话说的“半大小子,气死老子”、“够着门闩儿,气死一家儿”就是这个意思。特别是男孩,常有恶作剧的行为发生。他可能会把烟头捻碎放入鱼缸,也可能在小狗的尾巴上拴一卷报纸点燃,还可能……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喜欢搞“恶作剧”呢?

★ 模仿成人或小伙伴的行为。好玩、喜欢刺激是孩子的天性,而孩子对是非善恶的分辨力还很差,当他们看到或遇到有人搞“恶作剧”时,有意无意地就会学到一些。当他们在烦躁、孤独无聊时,模仿别人搞“恶作剧”就会成为一种自娱方式。

★ 报复别人。顽皮的孩子常常受到成人的批评,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6、7岁的孩子,特别是偏于内向的孩子,自尊心较强,渴望被看重、被尊重的心理已日渐强烈,当成人误解、打骂、冷落他时,他就会产生极强烈的报复心理。有个孩子因被妈妈误解偷拿了钱包,并对其严加训斥,心里不服,后来他将自己的口香糖粘在妈妈头发上,妈妈只好被迫剪掉头发。

★ 过于好奇。有的孩子平时被人忽视,或受了冷落,希望自己的行为引起成人的注意,于是便以搞“恶作剧”来消遣。此类儿童并无恶意,他常想探求一下当与成人的要求相违背时会有什么结果,只是对事情的严重性认识不够。

★ 自控能力差。孩子缺少生活经验,不会根据不同场合调节自己的行为,再加上一些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一味地娇宠,就更容易造成孩子不懂得自我约束,不分时间场合为所欲为。

孩子搞恶作剧令人生厌,有时甚至很恼人。但是,父母要知道,孩子正是在玩的过程中,抑或在我们成人眼里的“捣乱”、“搞恶作剧”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世界、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所以,恶作剧不一定就是坏行为,它也有某些可取之处的,我们应该正确对待。

德国汉堡有一个专门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托马斯?卡尔博士,据他的观察资料显示,爱搞恶作剧的孩子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日后成才的可能性比循规蹈矩的孩子更大。卡尔博士解释说:恶作剧行为并非从天而降,要设计出一个有新奇感的方案来,需要动脑筋,而且动脑的强度相当高,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无疑是一次催化。

搞恶作剧是孩子独立性增强的表现。父母之所以认为孩子在搞恶作剧,就是因为孩子的做法超越了父母为其所规范的界限,而独立性的形成恰恰需要这种超越。否则,孩子的依赖性是难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

恶作剧也可能是一种爱的表示,孩子往往只在熟悉的人面前搞恶作剧就是这个原因,只是孩子意识不到他用错了方式。如一个刚满4岁的小女孩在妈妈的化妆包里撒上糕点屑,这并不是出于恶意,她更多的是要向妈妈表明:您瞧,我把我最喜欢的东西与您心爱的化妆品放在一起。

搞恶作剧是孩子动脑筋的一种表现。一个小女孩儿把一大杯水倒在床上,然后问妈妈:“水怎么没了?”一个恶作剧行为的成功,无疑是孩子创造力的一次爆发,盲目地斥责甚至惩罚会扼杀孩子动脑的积极性,会妨碍孩子智力发展。所以,父母不能因为怕孩子给自己找事,就过多地限制孩子。过多的限制会使孩子在诸多的“不许”中渐渐变得缩手缩脚,甚至抑制了孩子思维的发展,其损失可比孩子把家里搅得天翻地覆要惨重得多。

孩子不是成人,没有那么明确的理智,他们的一切都以好玩为出发点,有为数不少的恶作剧没有创造的因素,也没有思考的成分,其中一些必须坚决制止。对于那些有创造性的、善于思考的或富于联想、有想象力成分的恶作剧,父母明智之举是使其顺其自然、加以诱导,将其动脑的积极性引到有益的活动上去。这样孩子就不会因单纯的淘气而闯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