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道与酒文化(时尚生活指南)
11043800000006

第6章 茶道之派生

在本节中我们要谈到的是茶道发展中最必小可少的三个因素,它们分别是:茶宴、斗茶和茶馆。

第一和第二的代表的是一种形式,而第三种则是现今茶道推广的最为重要的场所。这三者看似没有联系,实际上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试想,没有前面的茶宴和斗茶,又怎来的茶馆呢?看似简单的问题,有时候却在一闪念之间失去了机智。就如有一个笑话说,有人吃饼,当他吃到第十个饼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吃饱了,不由地感慨:“前面九个饼浪费了,早知这样,我就只吃第十个饼该多好,还省钱。”没有前九个饼,他能饱吗?答案不言而喻。正因为有士大夫、骚人墨客以及名寺高僧的极力推崇,茶宴斗茶的盛行才有今日之茶道的繁荣。如此推之,没有茶道的繁荣,茶馆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的普及。

茶宴

茶宴乃是古人用茶宴请宾客、会聚友朋之举。“茶宴”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成书于公元454年前后刘宋山谦之的娱兴记,其中提到:“每岁吴兴、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到了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又加上茶能提神、消食、明目、祛邪,茶成了当时最珍贵的饮料,所以,用茶来宴请亲朋也就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特别是唐代户部员外郎吕温的《三月日茶宴序》,对茶宴作了全面而细腻的描绘,其内写道“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也,诸议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爰庭荫,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羽朱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合人醉,微觉清思,玉露仙浆。无复加也。”序中,对茶宴的幽雅环境,品茗的美妙回味,以及令人陶醉的神情,都作了生动的描绘。而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则因负伤不能参加浙江长兴与江苏宜兴分界处会亭茶宴无限感慨。在他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诗中写道:“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诗中谈及的紫笋,乃是唐代贡茶,它产于江苏常州的阳羡(今宜兴)和浙江湖州的顾渚,用新茶品评,相互比美,其乐无穷。

宋代,茶区进一步扩大,茶的制作愈精,特别是茶形更有创新,饮茶方法也随之改变,使茶宴之风更加盛会。官居北宋户部尚书的蔡京,在他著的《太清楼特宴记》、《保和殿曲宴记》、《延福宫曲宴记》中,还都提到了皇室进行茶宴的盛况。

近代,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又赋予了茶宴新的内容与形式。如常见的结婚茶宴,新郎、新娘用茶宴料理和茶食点心招待佳宾,在茶香鼓乐声中缔结伉俪。喜庆之际,新娘还得以表演茶艺助兴。近年来,各茶叶产销省、区还有举行别开生面的探新茶宴。这种茶宴,一般在新茶伊始时举行,由专家、名流、领导参加,仿照古代茶宴仪式,进行点茶、现茶、闻茶、品茶、论茶,共同探讨发展茶叶经济的路子。其实,当今流行于湘西、鄂西一带的擂茶、桂北的油茶、西藏的酥油茶、广东的早茶,直至社交场合的茶点待客,都是古代茶宴的延伸和发展。

斗茶

以下的某些内容在本人以前所著的茶书中亦提到,为了本文的完整性,在此略提。

斗茶又称作茗战,它是我国占代以竞赛方式,评定茶叶质量优劣、沏茶技艺高下的一种方法,可谓是中国古代品茶的最高表现形式。用今人的话来说,就是古人用战斗的姿态,进行品茶比赛,与当今的名茶评比大致相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斗茶乃是人们运用审美观对茶叶进行鉴评和欣赏,是中华民族高洁清雅风尚的一种体现,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

在我国饮茶史上,斗茶最早大约出现于唐代中期。根据无名氏《梅妃传》的记载:“开元年间,玄宗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点。”’《梅妃传》最早见于元代陶宗仪的《说郛》,题无名氏所著。关于梅妃,她是唐玄宗即李隆基的宠妃之一,只是到杨贵妃入宫后才失宠。《梅妃传》中的斗茶是描写唐明皇李隆基在宫中与嫔妃作斗茶之乐的事情,只是全书对此过程听描写过于简略,从文中我们对如何斗茶却不得而知,然这短短的几行字却是斗茶的最早记录。不过,在历史上最讲究,最热衷于斗茶的则要算宋代了。由于宋代品茶之风大盛,于是使唐代开始的斗茶之风在宋代亦达到高峰。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宋徽宗赵估竞自己撰写了一部《大观茶论》,其中谈到“天下志土,励志清白,竟为闻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箧笥之精,争鉴裁之别,……不以蓄茶为羞。”还盛赞此举谓“盛世之清尚也”。

关于斗茶,宋代唐庚的《斗茶记》写得较为详细,二三人聚集在一起,献出各自所藏的珍茗,烹水沏茶,瓦斗次第。书中还谈到,斗茶茶品,“以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贵”。据北宋江休复的《江邻儿杂志》记载:“苏才翁尝与蔡君漠即蔡襄斗茶,蔡茶水用惠山泉,苏茶小劣,改用竹沥水煎,遂取胜”。可见茶水关系至深,所以新茶配恬水,可谓相得益彰,这是符合现代科学道理的。据米徽宗赵估的《大观茶论》记述,宋时斗茶,味以“香甘重滑”为上,香以“真香”为佳,色以“纯白”为忧。

到了南宋,不仅名茶产地及寺院有斗茶之举,就连民间也普遍开展。南米画家刘柏年的《斗茶图卷》更生动地展现了集市买卖茶叶民间斗茶的群象。这种斗茶,很有些现时评茶的味道,并与茶叶市场交易联系在一起。

元代斗茶之风虽不像宋代盛行,但仍流行于世,这可以从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1254—1322年)所作的《斗茶图》中找到踪影。

明代以后,人们祟尚的是品茶的雅趣,因此,斗茶之风惭弱。

在现代人看来,尽管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古人斗茶进行评说,但斗茶开当今茶道、茶艺之先河,今人的品茶、评茶、鉴茶,它的技术很大程度上是由斗茶演变而来的。历史上许多名茶贡茶的产生,也与斗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斗茶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对此,茶学界和史学家都是认可的。

茶馆

茶馆是国人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问读议事的地方,可谓老小咸宜,男女必至的好去处。客人们来到茶馆,泡上一壶茶,“摆开龙门阵”,啜茗清谈,好不闲适。在茶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财产多少,大家一起喝茶,国事、家事、心头事,无所不谈。茶馆,多见于长江流域一带。在两广及海南等地,多称为茶楼;北方的京津等地,也有称作茶亭的。在历史上,还有茶寮、茶坊、茶肆、茶园、茶社、茶屋、茶室等称渭。虽然称呼有异同,然其形式和内容大抵相同。

我国的茶馆,由来已久。在《广陵耆老传》中曾谈到一个故事。“晋元帝时(317—322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与现今的茶摊十分相似。南北朝时,又出现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它可说是现今茶馆的雏型。而关于茶馆的最早文字记述,则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其中谈到“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自唐开元间以后,在许多城市已有煎茶卖茶的店铺,只要投钱即可自取随饮。

宋代,以卖茶为业的茶肆、茶坊已很普遍。在古典名著《水浒传》里,就有王婆开茶坊的记述。作为南宋京城的杭州,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巷陌街坊,自有提茶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凶吉二事,点水邻里茶水。”专营的茶馆已经遍布全市。

据张岱的《陶庵梦忆》记载“崇桢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者”。表明当时茶馆已有进一步发展,讲究经营买卖。对用茶、择水、选器、沏泡、火候等都有一定要求,以招徕茶客。与此同时,京城北京卖大碗茶业兴起,并将此列入三百六十行中的正式行业。

清代,满族八旗子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坐茶馆便成了他们消遣时间的重要形式,因而促使茶馆业更加兴旺,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小城镇,茶馆遍布。

我国的饮茶风尚,始于巴蜀,所以一般认为四川茶馆最具代表性。我国最大的茶馆是旧时的“华华茶厅”。该厅设有三厅四院,座椅干余,十分壮观。成都的茶馆从茶具配置到服务措施,均有特色。冲茶用的是长颈铜茶壶,盛茶用的是有托的瓷盖碗,坐的是四川竹椅。泡茶技艺更是技高一筹,据说旧时“锦春楼”茶堂倌周大麻子的冲茶功夫堪称成都茶馆一绝,他右手握着紫铜茶壶,大步流星来到桌边,一叠茶托垫脱手飞出,“咯咯”作响,儿旋几转,饮茶客人于一只。随即“咔咔”作响,每个茶托垫上已放好一只茶碗,动作十分利索,接着,人体后退一旁,离茶客一米开外立定,提起茶壶,右手臂伸直,“刷、刷、刷”如蜻蜒点水,一圈茶碗,碗碗冲得恰到满处,又无半点水溅出碗外;接着,抢步上前,用手指把茶盖一挑,将茶碗盖得严严实实,如此“盖碗茶”,对茶客来说无异是一次艺术享受。

现代,在中国东西南北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无论是大路沿线。还是偏僻乡村,几乎都有大小不等的茶馆或茶摊。据不完全统计,仅四川、上海两地就各有茶馆千余家;广东的羊城广州及台湾的台北,茶馆普及全城;浙江的杭州,近三年内,新落成开的茶馆就有150余家。

其实,茶馆业的兴旺是应当在人们意料中的事情。自古以来,在大让南北,饮茶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期,物力的不足而使得人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谋求简单的饱肚子上。如今,当温饱已不再成为问题的时候,传统的东西也就有人有心来关注和发扬了。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的发展促使竞争的日趋激烈,这也是促成茶馆业日益兴旺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竞争激烈,如何使自己放松就成为了一个问题,饮茶也就成了当然之选。现代的茶室一般都布置得十分优雅,使人一进去就仿如置身于世外桃源般的美好感受,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下来。这就是茶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