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渊源研究
11042300000001

第1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设想和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在回答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剖析的过程中,对未来社会的组织状况、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等问题,作了科学的、历史的预测和天才的设想。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规律。正如他们自己所表述的那样:“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为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本身是随同自己的生存条件发展起来的,是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共产党宣言》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当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障碍的时候,它就一定会被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所打破。因此,资产阶级在它产生以后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它所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打破了曾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少数资本家积累了大量财富,广大人民和无产阶级也越来越穷;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同时也加深了它们与殖民地的矛盾;它们创立了现代大都市,同时又加剧了城乡矛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写道:“社会越来越迅速地分化为大资本家和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一切传统的血缘关系、宗法从属关系、家庭关系都解体了。”

尤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包含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也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使新的生产方式具有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一切冲突的萌芽……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在危机中,社会性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剧烈地爆发出来。商品流通暂时停顿下来;流通手段即货币成为流通的障碍;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一切规律都颠倒过来了。经济的冲突达到了顶点: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生产力起来反对已经被它超过的生产方式。”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个矛盾日益尖锐,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因为:“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现代国家也只是资产阶级社会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外部条件使之不受工人和个别资本家的侵犯而建立的组织。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组织,在这个新的社会组织里,工业生产将不是相互竞争的厂主来领导,而是由整个社会按照确定的计划和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来领导”。

一条新道路已经找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现在,唯心主义从他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

“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做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做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

二、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了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也找到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社会力量和领导力量。因为,“工人自己的产品变成了奴役工人的力量。于是,劳动资料的节约,一开始就同时成为对劳动力的最无情的浪费和对劳动职能的正常前提的剥夺;机器这一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变成了使工人及其家属一生的时间转化为可以随意用来增殖资本的劳动时间的最可靠的手段;于是,一部分人的过度劳动成了另一部分人失业的前提,而在全世界追逐新消费者的大工业,却在国内把群众的消费限制到忍饥挨饿这样一个最低水平,从而破坏了自己的国内市场”。“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因此,无产阶级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为什么呢?

首先,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前途的阶级。他们指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是随着大工业本身的产物。”

其次,无产阶级最富有革命的彻底性和坚定性,无产阶级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是受剥削、受压迫最深的阶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

再次,无产阶级是最富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机器大工业把工人像士兵一样地组织在工厂里,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即无产者。”

最后,无产阶级是人数众多的群体,它的利益要求也代表了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在这个运动中,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建立起本阶级的革命政党,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一方面,在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这就是说,由优秀和先进的无产阶级成员组成的政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它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可以得到群众的支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工人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为的是要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这一革命的最终目标——消灭阶级。”

三、未来的社会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随着过渡时期的结束,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个新的社会形态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恩格斯很多时候把它称为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他们在考察社会发展规律得出共产主义一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后,进一步得出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要有一个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阶段。“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还都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这个社会,在经济上,生产力水平还不高,新的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建立虽然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发展生产力是个长期过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生产力水平及其提供的社会产品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在精神上和道德上,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也将长期存在。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工农、城乡、脑体差别的影响,人们还不能自愿自觉地参加劳动,劳动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和自己内在本质的表现,而仍然仅仅被视为谋生手段,并且,“这些弊端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的阵痛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的这些设想,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过渡时期基本社会现实的描述。这样的社会,是继承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成就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评了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是,它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制服不了这个生产方式;它只能简单地把它当作坏东西抛弃掉……应当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和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的一直还隐蔽着的内在性质。这已经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完成了。”

“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进一步的探讨。”

四、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生产力高度发达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发展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唯有借助于这些生产力,才有可能去实现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2.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是因为: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彻底的决裂。”因此,他们始终把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基本问题”。“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使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最终目的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以便实现整个社会对一切生产资料——土地、铁路、矿山、机器等等——的直接占有,供全体为了全体利益而共同使用。”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使生产资料受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支配”。

3.没有商品和货币,实行计划调节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未来社会是没有商品、货币和市场交换的社会。“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在这个新的社会组织里,工业生产将不是由相互竞争的单个的厂主来领导,而是由整个社会按照确定的计划和所有人的需要来领导。这种新的社会制度首先必须剥夺相互竞争的个人对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经营权,而代之以所有这些生产部门由整个社会来经营,就是说,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的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进行社会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提出:在社会公有的生产中,货币资本不再存在了,社会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给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者也许会得到纸的凭证,以此从社会的消费品储备中取走一个与他们的劳动时间相当的量。这些凭证不是货币,它们是不流通的。

4.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马克思认为,为了实现再生产,在消费品分配给劳动者之前,必须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生产力方面的消耗和需要,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原则。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区分了共产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并规定了两个阶段的分配原则。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也就是按劳分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个人的全面发展,“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即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社会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5.消灭剥削、阶级和阶级统治,国家逐步消亡

马克思说:“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共产主义否认阶级存在的必要性;它要消灭任何阶级,消除任何的阶级差别。”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将成为多余的,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他们无论拥有多少直接的暴力,都将被无情地消灭。”“无产阶级只有完全消灭一切阶级统治、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才能解放自己。”“阶级统治一旦消失,目前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也就不存在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们从前的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样;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未来新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