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企业管理学
11042100000044

第44章 4 技术改造管理

(2)中外合资经营。它是指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共同投资、经营公司或工厂。它的基本特点是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采用股份制。合资经营能更好地促使外国投资者关心合资企业的建设情况和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愿意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进来。发展合资企业,对我国企业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都比较有利。

(3)中外合作经营。它是指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针对某种产品或资源共同拟定开发规划,依据法律确定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协议,实行合作经营。目前我国兴办的中外合作企业,主要是以引进技术为主要内容,同时结合进口关键设备,与外国厂商一起从事某种产品的合作生产。这样可以直接利用国外新技术成果,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基础,节约外汇;可以加速消化和掌握引进技术,推动企业技术的改造和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技贸结合和产销结合。

9.4.1 技术改造的含义和作用

技术改造主要是指在坚持科学技术进步的前提下,把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产品、设备、工艺、原材料等),用先进的技术改造落后的技术,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达到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具有以下重要的作用:

(1)技术改造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是扩大再生产的一个重要途径。扩大再生产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力、机器设备、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用改进生产要素的质量,如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原材料的质量和利用率等办法扩大再生产。技术改造主要是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技术改造与新建同等生产规模企业相比,有其突出的优越性。技术改造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物质技术基础,如辅助生产部分和共同福利设施,从而节约费用,加快生产速度。据统计资料显示,通过技术改造来扩大再生产,投资一般可节省2/3,设备材料可节省60%,建成时间可缩短一半以上。

(2)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新与旧、先进与落后,是相对的、动态的。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今天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工艺设备,过几年就会变成落后的,因此,企业要坚持技术改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是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迫切需要。一方面,随着企业体制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越来越大,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已成为关系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我国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由于技术设备长期得不到更新改造,普遍严重磨损,陈旧落后,因而生产效率低,消耗高,质量差,品种单调,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企业加速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技术素质,从而带动企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4)技术改造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正在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及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这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改进生产技术条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就没有竞争优势,就不能占领国际市场,从而无法提高国际声誉。因此,发展外向型经济说到底还是一个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问题。

9.4.2 技术改造的原则

(1)坚持以技术进步为前提,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在技术改造中,要依靠技术进步,把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应用于企业的产品生产和工艺、设备等方面的改进,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2)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既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又能带来良好效益的先进技术,做到技术上先进、生产上适用、经济上合理。重视国内已有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反对不顾客观实际,盲目追求“最新、最精、最高”的倾向。

(3)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提高生产能力。实行技术改造,就是要提高生产能力,但不能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提高,而忽视经济效益。技术改造应首先着眼于改善各项经济指标,如减少消耗,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从而促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4)勤俭节约。在技术改造中,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各种物质基础,针对企业的薄弱环节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改造,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急需的地方。

(5)走群众路线,广泛发动群众,形成一支技术改造的队伍。技术改造涉及面比较广,技术问题复杂,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9.4.3 技术改造的内容

(1)产品改造。产品改造即改进产品设计,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改造老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企业产品的发展带动和制约着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等方面的改造。因此,企业的技术改造应以产品改造为中心,根据市场和用户的需要,积极开发新产品,改造老产品,促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

(2)设备、工具的更新改造。对那些性能和精度已不能满足工艺要求、质量差、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技术经济效果差的设备,应优先予以更新改造。

(3)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的改造。工艺先进与否,往往是影响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成本高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其应成为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

(4)节约和综合利用原材料、能源。其主要包括弃用高能耗的落后设备,采用综合利用原材料和能源的新技术,采用新型材料和代用品等。其目的是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做到一物多用、物尽其用。

(5)劳动条件和生产环境的改造。其主要包括厂房、公用设施的翻新改造,“三废”治理,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搞好安全生产等。劳动条件和生产环境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影响着职工的身体健康,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不断进行污染防治,变害为利,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是技术改造的重要课题。

9.4.4 技术改造的组织管理

技术改造工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因此要加强组织管理工作。技术改造的组织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广泛调查,全面规划。在进行技术改造之前,要掌握国内外同行业在产品、生产工艺、设备等各个方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各种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技术的情况和效果;要掌握本企业已有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以及与其他企业相比存在哪些差距和薄弱环节。同时还应了解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技术经济政策,才能全面地制定企业规划。

(2)突出重点,择优而上。每个企业由于工艺技术和客观环境不同,技术改造的重点各异。一般来说,企业技术改造的重点,应当是影响企业生产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主要矛盾方面。解决了这些矛盾,就能改变企业落后的生产面貌,增加生产后劲,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重点改造时还应兼顾一般,凡是有利于增产节约、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技术改造项目都应适当安排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