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现代企业的环境适应性。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任何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条件。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外部环境存在着互相交换、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关系,企业必须从外部环境接受人力、资金、材料、技术、信息等因素的投入,然后通过企业内部的转换系统把这些投入转换成产品、劳务以及企业成员所需要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作为产出离开企业系统,从而完成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换过程。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否及时作出反应和作出何种反应,决定其对外部环境的察觉和认知。这实际上是对外部环境的调查、预测、搜集信息和决策的过程。此外,企业的生存环境还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如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的创新过程,以及企业的公共关系,也就是和社会利益集团、社会公众(如股东、工会、债权人、消费者、政府和社区等)建立一种互相了解、互相依赖的关系。
(5)现代企业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企业对员工福利和社会责任的重视,形成特有的企业精神,企业要想谋求长远发展,必须得到股东、员工、顾客、社会利益集团及社会公众的支持。因此,利润、员工福利、社会责任构成了企业存续的三个基本因素。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尤其是扩展需要资金,而资金最可靠的来源是企业盈余,企业的利润是企业存续的第一要素;企业是生产设备和员工组成的一种经济组织,而人是机器设备的主宰者,生产效率的高低受人为因素影响最大,因此现代企业为求生存,必须尊重员工之人性,以人为本,重视员工福利,以提高士气,建立互信;企业是构成整个社会的一部分,若不重视社会大众的利益,妨害社会安宁、污染环境,则必遭到谴责和抵制,以致不能生存,因此现代企业必须重视社会责任。
1.2.1 企业管理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企业管理的概念
企业管理是由企业的领导者和全体员工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一系列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激励和创新等工作的总称。其实质就是通过合理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充分利用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技术),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直接产物。当人们在一起从事共同劳动时,由于劳动者存在分工协作关系,为了协调每个人的活动,就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进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拓展,使企业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技能、人力资源和信息,企业除应加强对设备、物资、资金的合理配置和管理外,还应特别重视对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管理。
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为企业的生产过程要能顺利进行,必须拥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并且按照生产技术特点,将生产力的各要素合理地组织起来。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把产品生产出来,销售出去,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就必须通过市场进行交换,组织供销活动。为此,企业必须进行管理。
(2)企业管理既是现代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又是促进技术进步的动力。随着21世纪信息社会的全面到来,计算机技术手段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要求有更严密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另外,只有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将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使企业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它们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
(3)企业管理是维护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普遍规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就要求将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通过改革使其不断完善,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企业管理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的可靠保证。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职工的要求无论在思想素质、文化水平还是技术能力等方面都会越来越高,因此企业必须实行有效管理,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才能担负起现代化建设的任务。
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已被实践证明。在现代管理中,有人将管理、科学和技术看成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三个主要支柱”。有人将科学管理和现代技术比喻为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轮子”。管理也是生产力,加强管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1.2.2 企业管理的性质
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质,这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时提出来的。他说:“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须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另一方面,完全撇开商业部门不说,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这种对立越严重,这种监督劳动所引起的作用也就越大。”
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所谓企业管理的两重性就是指,一方面它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企业管理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发挥着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作用。企业管理的这种自然属性,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社会化程度,而不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在企业管理中,有关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些形式和方法,虽然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产生的,但并不为某种生产方式所特有,只要是社会化大生产都能应用。但是,任何一种管理都离不开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特殊性质必然会对管理产生制约和影响。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就不同。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企业管理的二重性,是由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所决定的。企业的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它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原理,虽然是在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时揭示出来的,但它同样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我们对于国外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应进行学习和借鉴,结合我国国情创造出适合我国企业的新的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但是,我们不能不经消化而照搬国外的东西。因为管理本身就有二重性,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不相同。另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与发达国家企业处在完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同。因此,我们了解管理的二重性,就是要把握好学习、借鉴和创新的关系,把我国企业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
1.2.3 企业管理的职能
职能一般是指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或功能。企业管理的职能是指企业管理本质的外在属性及其应发挥的基本效能。企业管理的职能是由企业管理的二重性决定的。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职能:一是合理组织生产力。它是企业自然属性的表现,是企业管理的一般职能。二是维护与巩固一定的生产关系。它是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的表现,是企业管理的特殊职能。这两种职能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总是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当它们结合作用于生产过程时,又表现为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激励和创新等具体的管理职能。
对于企业管理的具体管理职能,国内外学者有多种不同的提法。下面就上述八个方面的职能分别加以说明。
(1)决策职能。决策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在管理实践中,决策不但处于全部活动的首位,而且还渗透到其他管理职能当中。在现代管理中,决策是指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在经过详细的调查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2)计划职能。计划就是在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以一种合理的、经济的和系统的方式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标作出安排,并制订长期和短期计划,确定实现计划的措施和方法。同时把计划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直至个人,使其成为全体职工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纲领。计划正确与否,对企业经营的成败具有重要的作用。
(3)组织职能。组织是指通过建立组织机构,确定职能、职责和职权,协调相互关系。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要素、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在劳动分工与协作上,在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上,在对外往来上,在时间和空间的联合上,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统一整体,实现最佳组合。
(4)指挥职能。指挥是对企业各级、各类人员的领导、沟通与督促。企业计划目标确定以后,要靠组织来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有指挥。指挥是管理的一种执行性职能,是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有效运转的保证。否则,即使有计划、有组织,也不可能保证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和既定目标的实现。
(5)监督职能。监督亦称控制,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比较实际情况与原定计划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作出对策。监督职能与计划职能的关系非常密切。监督要以计划为依据,而计划要靠监督为保证来实现。
(6)调节职能。调节亦称协调,是围绕一个目标,对企业各生产环节和部门的活动进行统一安排和调节,使它们能建立良好的配合关系,尽量消除或减少工作中的矛盾与脱节现象,以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7)激励职能。激励是为调动企业中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各项活动中的潜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方式和措施进行鼓励。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使全体员工产生凝聚力,发挥各级、各类人员的团结协作精神,除了用组织的规章制度和规范去引导之外,还应与激励结合起来。
(8)创新职能。创新是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企业中,创新不仅涉及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还涉及开拓新市场、新的管理制度和新的管理方法等。
以上各项具体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只有在管理体系中全面发挥各职能的作用,才能实现有效管理。
1.2.4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管理是一门科学,在客观事实面前,在21世纪的今天,应该说已无人怀疑。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实践,从中收集、归纳、检测各种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充实和丰富。因此说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整套分析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它的实践性,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这就是说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者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人员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地灵活运用,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外,还要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随机应变地、创造性地去解决管理问题,并使之不断升华,以取得成功。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知,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因此二者之间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若单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的活动;而没有掌握管理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时必然是靠碰运气,靠主观直觉或过去的一些经验办事,很难找到对管理问题可行的、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因此,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管理的这一特征,对于学习管理知识和从事管理工作的主管人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促使他们既注重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不忽视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这一点可以说是管理工作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
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指管理是由一些科学的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科学知识体系,是有规律可循的,这要求管理者必须认真学习管理理论,把握管理的思想、理念和管理活动的规律;同时,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传授而掌握的,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经过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管理人员在管理中要学会灵活应用管理知识,使组织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管理是一门艺术,强调实践性和艺术性。管理知识在运用时具有较大的技巧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很难用规律或原理把它束缚起来,它有很强的实践性。同一件事情,因时间、地点、人物不同,不能用同一办法来解决,就是说仅有原理或理论知识还不能保证管理实践的成功,一个高水平的管理者,除了掌握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必须经过管理实践的长期锻炼,有一个经验的积累过程。因此,管理者在管理中,既要运用管理知识又不能完全依赖管理知识,必须发挥创造性与灵活性,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