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艺术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11042000000014

第14章 古文阅读对在押服刑人员情绪的影响

一、前言

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的灾祸在人主观上引起的紧张和不愉快的期待情绪叫作焦虑(anxiety)。从心理学角度看,焦虑具有保护性意义,它能保护人们远离潜在的威胁环境,但过度、无端的焦虑则会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主要表现为持续或经常性的紧张不安,对现实的过分担忧,常伴有失眠、心烦、胸闷、头晕、心跳、口干等症状,严重的焦虑甚至会引起慢性疾病。

抑郁(depression)是以情感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抑郁比任何一种单一的负性情绪体验更为强烈和持久。每个人都体验过抑郁,轻则郁闷、担忧、烦闷,重则为忧愁和忧郁,更严重的转化为病态情绪。

焦虑和抑郁是一种普遍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过焦虑或抑郁的体验,监禁环境中服刑人员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外司法心理研究员的关注。国外有研究表明,在押服刑人员存在较高程度的焦虑情绪问题,且在服刑早期阶段较高,麦肯齐(D。L。Mackenzie)和古德斯坦(L。Goodstein)(1985)发现长刑犯的前期比后期自尊更低。桑顿(D。Thornton)(1987)、赞布尔(E。Zamble)和波珀林(F。J。Porporino)(1988)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我国司法心理研究人员对服刑人员情情绪问题的关注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研究结果上与国外学者有一致之处,亦有差异之处。例如,始于都认为服刑人员在服刑初期存在焦虑、疑惧、悲观、苦闷等心理状态,但是在服刑后期才表现出忧虑、欣喜等心理,即服刑前期以焦虑为主,服刑后期以对重返社会的忧虑为主。对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测查表明,服刑人员心理卫生状况较差,普遍存在各种心理疾患,其中在敌对、偏执、忧郁、睡眠障碍方面尤为严重。对少年用EPQ测试发现,情绪紧张型占76%,表现为在改造中情绪紧张不安,不易控制、敏感,常感情用事等;明尼苏达(简式)多项人格量表测查显示,焦虑症状明显的占测查少年的50%左右,占被测暴力型少年犯的63.9%;SCL-90总均分和各因子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家庭不完整的罪犯有更多的紧张、神经过敏和烦躁等焦虑症状;监狱工作者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查单个服刑人员,显示为抑郁症和焦虑症。总体来看,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服刑人员普遍存在着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是一种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为达到修身养性,建立新的认知,调节情绪、重塑行为模式等目的的心理治疗方法。中外大量研究表明,图书具有安抚、镇痛的作用,可以成为营造良好心情、松弛精神紧张的工具,也可以成为激励培养人的意志,促进人养成坚强意志品格的工具。阅读疗法的特点是:治疗目的藏而不露,治疗过程潜移默化,治疗方法温文尔雅。相对于一般心理教育的外显性、公开性、外压性等特点,阅读治疗则显得更为内隐性、富有保护性和诱发,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转移、暗示、升华和投射作用,这符合服刑人员思想隐秘、相对闭锁的心理特点。阅读治疗的随意性、灵活性、宽泛性及无需付出任何代价的突出优势决定了它在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过程中发挥着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表现为止怒泄愤、激情励志、调整观念、增长见识和解除困惑之功效。长期以来,人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阅读疗法来排遣心中忐忑不安的思绪和焦虑,提高自己的情绪并增强自己的意志。

一般认为阅读治疗的作用包括认同和净化。认同,即通过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感悟提高其自身认知水平,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思维模式,改掉不良的行为和生活习惯,更好地适应社会,从阅读中体味人间的温暖,忘却烦恼和痛苦。净化是指读者在体验书籍人物感情世界的同时,其内心的焦虑、恐惧被导向外部,使焦虑、恐怖情绪得到释放,恢复和谐心态,情感得到“净化”。其目的与健康教育一致,即促使读者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文化瑰宝,其丰富的沉淀、独特的美感陶冶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古诗词的思想内涵丰富复杂,阅读古文作品,能够使人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丰富内心世界,从而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阅读古文作品不但能丰富服刑人员的情感知觉,不知不觉间使他们的情感变得雅致、俊朗、敦厚,而且还能陶冶其性情、开拓精神空间,在阅读中学会感动、关怀和同情,跟故事中的人物一起喜悦、感伤并成长,进而培养其求真向善的人格。明末清初的学者余怀对李渔的《闲情偶寄》赞日:“其言近,其旨远,其取情多而用物闳,渗渗乎,缅缅乎,汶者读之旷,僮者读之通。悲者读之愉,拙者读之巧,愁者读之忭且舞,病者读之霍然兴。”译成现代理解就是:“糊涂的人读书会变得明白;狭隘的人读书会变得旷达;忧郁的人读书会变得愉快;笨拙的人读书会变得灵巧;愁闷的人读书会欣然起舞;有病的人读书会霍然而愈。”由此可以看出,早在明清年代,古文阅读疗法的作用就已得到了认可。

本研究通过对在押服刑人员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古文阅读训练,探讨古文阅读对服刑人员焦虑和抑郁情绪发展变化情况的影响,从而为加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培养服刑人员的健康人格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法,在广州某监狱14个监区中随机抽取两个监区,一个监区为实验组,一个监区为对照组,每个监区随机抽取30个在押服刑人员作为被试,全部为男性。发出问卷共120份,回收问卷12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100%。

(二)研究工具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这两个量表都是由Zung编写,从量表结构的形式到具体评定方法都十分相似。焦虑自评量表(SAS)用于评定病人焦虑的主观感受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情况,抑郁自评量表(SDS)用于评定病人抑郁的主观感受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情况。

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含有20个反应焦虑和抑郁主观感受的项目,其中焦虑自评量表(SAS)15个为正向评分,5个为反向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10个为正向,10个为反向评分。它们都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每一条项目,根据自己最近一周的实际感觉,选择最符合自己程度的选项。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分别用数字“1、2、3、4”表示。若为正向评分,依次评为粗分1、2、3、4;若为反向评分则评为4、3、2、1.评定结束后,把20个项目中的各项分数相加得到总粗分,然后将其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得到标准分。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三)研究方法

古文阅读实施前对被试进行前测。把服刑人员集中到监区活动室,群体发放问卷,介绍问卷填写方法,当场回收。实验组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古文阅读训练,每天阅读给定的古文材料,并写下心得体会。对照组按原来的方式生活工作,不对其施加任何影响。两个月后再对所有被试进行SAS、SDS的干预后测。所得数据由SPSS13.0软件进行录入、管理和分析,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等统计方法。

考虑到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古文的理解基础较差,故在阅读材料方面选取了适合小学文化程度阅读的《三字经》和《弟子规》,并附有详细的现代文翻译及相关的故事衔接,帮助服刑人员理解阅读材料和了解相关故事,加深对阅读材料的认识程度,从而增强古文阅读治疗的效果。《三字经》共一千多字,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是我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它虽然篇幅短小,但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吸引人的不只是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其本身富有的内涵。《弟子规》依据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事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弟子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这两本小册子之所以能被世人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正是由于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

三、研究结果

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

判刑1~5年的服刑人员只有1人,不能做判刑与古文阅读效果的配对样本T检验。由表中可以看出,古文阅读对判刑5~10年的服刑人员情绪的影响非常显著,SAS的变化显著性p=0.041<0.05,SDS的变化p=0.000<0.05;对判刑10~15年的服刑人员焦虑情绪的影响也非常显著,SAS的变化显著性p=0.019<0.05,但对抑郁情绪的影响并不显著,SDS的变化显著性p=0.057>0.05;对判刑15年以上、无期或死缓的服刑人员的影响不显著。

古文阅读治疗对不同入监时间的服刑人员有一定的影响。已服刑0~3年的服刑人员SAS的变化p=0.000<0.05,SDS的变化p=0.000<0.05,表明变化十分显著;已服刑3~5年的服刑人员SAS的变化p=0.012<0.05,SDS的变化p=0.011≈0.01,表明变化十分显著;对判刑5~10年和10年以上的服刑人员,古文阅读的影响则不显著。

四、分析讨论

(一)影响机制分析

从干预前服刑人员的SAS和SDS的平均得分可以看出,该监狱在押服刑人员有较为严重的情绪问题。通过对服刑人员的16PF调查发现,服刑人员具有高度的忧虑性和紧张性,揭示其具有心神不定、烦恼自扰的人格素质。对男性吸毒劳教人员艾森克人格量表的调查中发现,内外倾(E)、情绪稳定性(N)、精神质(P)都明显高于全国常模,提示其具有易焦虑、紧张、抑郁、易激惹等个性特征。所以,在新的监管环境中,在主体内外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他们的情绪就更加不稳定,SAS分值也较高。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被剥夺了人身自由,并且与家人、社会隔离,在劳动场所强制劳动改造,这种特殊的处境自然使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变得错综复杂。对监狱生活缺少思想准备,对入狱服刑心理上难以承受,情绪压抑、低沉、焦虑,在服刑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都可能引起他们较强的情绪波动,有时甚至痛不欲生。他们在入狱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处于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悔恨和愧疚之中,降低了生活的积极性,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加之服刑人员在劳改场所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没有可以信赖的朋友,更不可能与家人团聚,他们失去了生活的目标,而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所以他们很容易容易产生苦闷心理、抑郁情绪,SDS的分值自然较高。

实施干预后,实验组的SAS分值和SDS分值明显下降,与前测相比有差异显著。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表明古文阅读疗法确实能有效地改善服刑人员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从而对提高心境、促进改造产生积极的作用。

阅读疗法如何对情绪产生影响,学者们从各自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古人认为,阅读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净化情欲、道德训导的功效是因为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所谓危者,嗜欲之心入堤知束水,其溃甚易;微者,理义之心如帏之映灯,若隐若现。读书既可使人明事理,维系易溃散之心,也可使身心有所栖泊,而不致被声色利索迷惑。按照西方黑格尔的哲学观,语言既是人精神的出发点,也是精神的归宿和家园,这就是说,读书可以使居无定所的思想稳定下来,使那些迷惘和困惑的灵魂找到家园。在押服刑人员处于监狱这种封闭的环境,远离社会与亲人,精神世界较为空虚,无所寄托。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他们与书中的人物一同思索、经历、吸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他们重复地省察和思索,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无疑能净化服刑人员的心灵,缓解他们的情绪,进而培养他们求真向善的人格。

文学作品将许多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情绪和体验表达为通俗可感的生动意象,从而使主观内在混沌的东西变成人人可关照的一种文本。优秀的古文资料思想内涵丰富复杂,或讽刺不顾国家危亡沉湎声色的达官贵人,或同情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的遭遇,或书写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或歌颂朋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或表达虽身处逆境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服刑人员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感受作品流露出来的真实情感,体验真实的人性美和人格美,通过与其他事物的比较关照自己、认识自己,从而在阅读中找到人生的意义。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看,阅读文学作品时故事中的人物对阅读者来说具有示范效应,阅读者与书中人物在经历、性格、性别、气质、兴趣、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越相似,其示范性就越强,被模仿的可能性就越大。古文中含有很多被广泛流传的故事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道德判断标准。服刑人员在入监前也深受这些故事的影响,他们再次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无形中引发了他们内心深处对这些故事的认同感,进而激发他们模仿故事中的人物。

(二)各种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不同年龄、判刑、入监时间的服刑人员情绪变化的交互分析发现,古文阅读对年龄段18~25岁、判刑5~10年,入监时间0~5年的服刑人员均影响显著。

18~25岁属于青年阶段,这个年龄段的服刑人员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高峰时期。生理上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超常时期,而心理上处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是兴奋大于抑制,情绪也很不稳定。他们往往内心冲突激烈,极度矛盾,这时正是思想斗争与转化的关节点,也是我们抓住情绪、打动情感、提高认识、改变他们犯罪意识的最好机会,是进行心理攻势的最佳工作时期。青少年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地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知觉较为灵敏,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学习能力处于顶峰狂态,因此,对古文的接受程度较其他年龄段的服刑人员快,治疗效果也较为显著。

判刑10年以上的服刑人员,由于刑期较长可能会对前途失去信心,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出去,或认为量刑过重等,导致改造没有方向,积极性下降,消极混刑,不思上进,甚至抗拒改造,对干警的关怀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影响改造效果。这造成实施古文阅读治疗过程中,部分判刑较长的服刑人员消极应付。相对于长刑期的服刑人员而言,短刑期的服刑人员对出监后生活仍有向往,希望通过劳动改造纠正不良认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学会各种技能,改造自己成为一个适合社会的人。因此,短刑期的服刑人员会更乐意接受古文阅读治疗,通过阅读增加见识,加快改造速度。

统计结果显示,古文阅读治疗对在押服刑人员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但在实施干预的过程中仍会遇到其他来自服刑人员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影响。

多数服刑人员比较敏感,忌妒、猜疑心重,会在古文阅读实施过程中猜测主试的意图,并故意制造假象,编造谎言,以达到主试的期望。针对这种情况,在实施干预前应向所有成员讲清本次研究纯粹是科研,并无其他目的,希望他们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对待。此外,有部分服刑人员不愿意将他们当成实验对象,对实验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不配合实施过程。对此,在实施干预前应确保所有对象都是自愿参加实验,对不愿意参加的服刑人员要及时更换。为保证服刑人员每天都阅读古文材料,除了发给他们一份阅读材料以外,还另外发一个作业本,要求他们把当天阅读的材料抄下来(不用抄现代文翻译),并每周写一次心得体会,由管教干警确认是其本人每天的完成情况。

社会支持是情绪的重要影响因素,家人的接见对在押服刑人员的情绪影响尤为明显。在家人接见日前后,服刑人员会处于相对兴奋状态,焦虑和抑郁症状也自然会得到暂时性的缓解。正性事件的刺激对在押服刑人员的情绪有很大影响,受正性事件如获得嘉奖、立功而获得减刑等的影响,服刑人员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会有明显的改善。为避免上述两个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在实施前测和后测前要做好研究对象的排查工作。而在前测进行前发现有家人接见或正性事件刺激,立刻取消该服刑人员的参与资格,重新抽取其他服刑人员参加实验;如在后测进行前发现有家人接见或正性事件刺激,则把该服刑人员的后测押后到事件发生后两个星期再进行测试。不过在实施过程中极少会出现这两种情况,所以对研究结果不会造成影响。

五、结论

古文阅读对在押服刑人员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具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古文阅读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成员首先表现在测验分数上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此外对自我的评价和外显行为上也有很大的变化。实验组成员在心得体会中普遍表示,他们在阅读古文材料过程中了解了很多古人的故事,增长了见识,并在故事中学会了为人处事的技巧,纠正了不少错误的认知,改变了一些消极的人生态度。活动结束后两周对实验组成员进行回访发现,多数成员回到监区后能适应监区的改造生活,改造积极性有所提高。管教干警反映,这批服刑人员与同改的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并能按时按量完成生产指标。部分成员在回访时透露出希望继续阅读古文的意愿。

年龄、刑期、入监时间对古文阅读治疗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相对而言,年龄越小,古文阅读对情绪的影响越大,特别是青年期古文阅读治疗的效果最为明显。短刑期的服刑人员比长刑期的服刑人员更容易接受古文阅读,古文阅读治疗对短刑期的服刑人员效果较好。入监时间越短,古文阅读治疗的效果越大,变化越明显;入监时间越长,古文阅读治疗的效果则越小,变化越不明显。

六、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

1.设计方面的不足

由于服刑人员主要是在监区内完成古文阅读过程,每天抄阅读内容和每周写心得体会,因此,只能通过他们上交的文字材料、SAS、SDS测试以及管教干警的观察反映来分析他们的情绪变化,无法观察到他们情绪变化的整个过程。此外,实施干预的时间是两个月,干预时间相对较短可能会导致阅读治疗的效果不够明显,因此随着阅读时间的延长,阅读治疗的效果可能会更明显。

2.阅读材料方面的不足

虽然为配合服刑人员的文化程度,本调查采用了适合小学文化程度阅读的古文材料,但阅读材料仍然比较简单,有部分服刑人员表示没有兴趣继续坚持阅读,在阅读材料的选取上仍有待探究。

3.对象选取方面的不足

在选取实验对象时,忽略了不同分段服刑人员的分布情况,导致刑期1~5年的服刑人员只有1人,无法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这或多或少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对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分类不详,未区分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婚姻状况等情况,而这些也都会对服刑人员的情绪特征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关的分类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