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地理
11041900000014

第14章 东北区

东北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兴安盟、哲里木盟、呼伦贝尔市和赤峰市,总面积124.3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9%;2008年全区人口为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东北区是中国东北边疆地区具有完整自然地域单元、自然资源丰富、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大经济地域。

本区主要经济中心: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等。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资源

东北区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三面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为邻;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南濒渤海与华北区连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一、土地资源

本区地貌类型很多,但分布很有规律。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它的基本特征,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地表结构略呈三条半环状带,外侧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等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区;内侧则是广阔的平原。

东北区气候温和湿润,大部分地方属温带气候。全区土地、水分和热量资源对发展农牧业十分有利。据统计,耕地面积为192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7%,集中分布于东北平原。东北平原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最宽处400千米,面积35万平方千米,为中国第一大平原。其次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谷地,垂直分布上限一般为海拔500米,少数可达800米。按人均占有耕地量计算,东北区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最多的地区。

东北区平原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土壤类型。黑土、黑钙土的有机质是中国土壤中含量最高的。土壤肥力高,肥沃的耕地集中连片分布,成为一熟制作物种植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

东北区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春季融化湿润土壤,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阻碍了地表水与土壤水的下渗,在地势比较低缓、排水不良地段,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东北区沼泽面积由北向南递减,大、小兴安岭沼泽分布广,类型多。黑龙江省的沼泽面积最大,占全区沼泽总面积的80%,吉林省则不足20%。

全区可垦荒地约有667万公顷,黑龙江省最多,其次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东部及辽河下游地区。

二、气候资源

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区自南而北跨越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热量显著不同,温度差异明显。≥10℃积温在南部可达3600℃以上,冬小麦、早熟棉花、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中部大部分地区在2400℃~3400℃之间,可生长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向日葵、亚麻等春播作物,一年一熟,但有时受低温冷害影响,需根据积温变化进行作物品种合理布局。北部则仅有1000℃,以春小麦、马铃薯、大豆为主。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长白山东南侧鸭绿江流域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以上,是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在气候干湿度分布上呈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冬季降雪较多,是中国降雪量最多的地区之一,降雪日数从南向北为30天至190天以上。由于水热条件的综合作用,形成了东北区农业体系和农业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这是区域综合性大农业基地的自然基础。

三、生物资源

(一)森林资源

东北区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木材产量居全国第一位,黑、吉、辽3省森林资源的总蓄积量达24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1/3.

森林树种以温带落叶林为主,大兴安岭北段为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以红松、胡桃楸、水曲柳等为主,材质优良。

由于近几十年的集中过量采伐,东北区的森林资源数量锐减。例如黑龙江省森林活林木蓄积量比20世纪初期减少了40%,可伐蓄积量减少了80%。大量原始森林经过采伐和火烧破坏后形成了过伐林和天然次生林,林相不整,森林的整体功能下降。东北林区作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屏障,应坚持以营林为主。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是经济发展和生态建构的重要战略措施。

(二)动物资源

东北区气候寒冷,耐寒性的森林动物十分丰富,是中国毛皮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如鼬科的紫貂、水獭,猫科的东北虎、金钱豹,犬科的貉和赤狐,熊科以黑熊最为普遍。有些栖息于北极圈的寒带种类也延伸至此,如驼鹿、雪兔。鸟类以松鸡科和雉科种类最多。南部濒临黄海与渤海,沿海渔场面积为5.6万平方海里。海区鱼虾类约有300多种,淡水鱼180种,盛产青鱼、草鱼、鲢鱼、鲤鱼等。此外,还有名贵的大马哈鱼、鲟鱼、鳇鱼等。

四、水资源

东北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径流总量约为150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较少,相当于全国人均值的72.5%,但分布不均,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需进行区域内“北水南调”水利工程建设,才能保证本区发展的需要。正常年份降水量能满足旱田作物的需要,但是年降水变率大,秋季变率可达30%~40%。松嫩平原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可能发生旱灾,而三江平原及松辽平原的低洼地常有涝灾。

区内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90多条,主要有黑龙江、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等,众多河流形成了一个稠密的水网。本区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有1200万千瓦。

五、矿产资源

东北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齐全,目前,东北区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00余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的有45种。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铅、锌、金等,非金属矿产有煤、石油、油页岩、石墨、菱镁矿、白云石、滑石、石棉等。这些资源在中国有重要的地位。鞍山、本溪一带,铁矿储量约占全国的1/4,目前仍是中国最大的探明矿区之一。2009年5月在辽宁本溪发现特大型铁矿,使辽宁省跃居成为全国铁矿第一大省。松辽平原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居全国50%左右。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和吉林油田都是全国重要的油田,也是东北区能源工业、化学工业、轻纺工业的重要基础。煤炭资源的保有储量约723亿吨,煤种虽比较齐全,但总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匀,60%在内蒙古东部,27%在黑龙江,13%在辽吉两省,产销地结合不理想。东北油页岩储量居全国第一位,3省都有分布,具有开发潜力。南部沿海的海盐,东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极其丰富,有利于发展化学工业和水泥工业。东北区的资源为建立冶金、燃料动力、化学、建材等基础工业提供了比较充分的保证。

第二节 工业生产与布局

东北区是中国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这个基地起初是以钢铁工业为基础的,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石油资源的开发,石油工业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加强,基本上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工、纺织、造纸、制糖等工业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钢产量、冶金设备、汽车、发电设备、石油等重工业产品以及纸、盐等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冶金工业

钢铁工业是东北区的工业基础,鞍钢是东北钢铁工业的核心。东北区铁矿资源丰富,集中于鞍山、本溪附近几十千米地区内,铁矿资源类型多,储量大,分布集中,含硫少,易采选,多数矿区交通方便,开发条件好。形成鞍山、本溪等国内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在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的基础上,东北区建立了与钢铁、机械工业密切关联的有色金属工业,主要有铜、铅、锌、钼、镁、铝、金、银等的开采与冶炼。沈阳、抚顺是两个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中心,前者以生产铜、铅、锌为主,原料多来自吉林和辽宁的东部山区,后者以炼铝为主,原料来自当地。此外,锦西杨家杖子的钼矿,储量很大,产量全国第一,是抚钢及鞍钢炼钢的原材料之一。大石桥镁矿是世界最大的镁矿床,多用作冶金耐火材料。

二、机械制造工业

机械制造工业是东北工业体系的核心,也是全国机械工业基地之一,其产值一直居于各工业部门的首位。部门较多,专业化协作密切,对各经济部门的技术改造以及支援全国都有重大意义。区内运输机械业非常发达,大连是海洋轮船、机车车辆的制造中心;长春是汽车、客车的制造中心;哈尔滨是内河船舶制造中心;齐齐哈尔也是机车车辆制造工业中心。沈阳、哈尔滨是本区两大动力机械制造中心,包括生产电机、汽轮机、锅炉、电线与电缆、变压器、电器仪表等的现代化大型工厂。机床、轴承、工具制造以沈阳、大连、哈尔滨、齐齐哈尔为中心,其中以沈阳的生产厂家最多,设备最为完善。哈尔滨以精密机械和工具制造为主。大连与齐齐哈尔以机床生产为主。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是东北最大的以机械制造工业为主的工业中心。

三、能源工业

东北区能源矿物种类多,储量大,分布集中。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这为建立能源生产基地提供了有利条件。东北区的煤、石油和电力等生产量都曾居全国前列,近年煤、电自给率下降,而石油仍以输出为主。

东北区煤炭资源的保有储量约723亿吨。目前已开采的有霍林河、伊敏河、元宝山三大露天煤矿。从产销平衡来看,辽、吉二省煤产量虽不少,但消费量更大,动力煤和焦煤均不足,需从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和华北购入。北煤南运和东煤西运是本区产销的重要特点。

东北区石油储量和产量长期约占全国的1/2,是中国最大的储油和产油区。其中80%的储量集中分布在大庆油田,其次是辽河油田及吉林油田。大庆油田于1959年发现,1960年开发,49年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0亿吨,实现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大庆原油除大量出口和供应关内各省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原油通过管道贯通3省,作为区内燃料和石油化工原料。

目前,正加速建设西部煤电新基地,重点开发霍林河、元宝山、伊敏河等大型煤田。北部扩建鹤岗、双鸭山、鸡西、七台河煤矿及相应的电厂。东部开发珲春煤田,扩建白山水电站。南部的能源建设,利用铁法煤建铁岭电厂,用晋煤建绥中电厂,同时筹建核电站。

四、化学工业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中国化学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生产基础。原来的化工工业是在利用本区的煤、海水、硫化矿物、天然碱等资源和冶金、炼焦、电力等副产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以重点建设吉化公司、改造建设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和锦西化工厂这三大化工基地为起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北石油和化学工业已形成了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化工、化学肥料、化学矿山、无机化学品、烧碱、纯碱、基本有机原料、农药、染料、涂料、橡胶加工、新型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等主要行业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

五、轻工业

东北区轻工业原有基础比较薄弱。在轻工业中,以种植业产品为原料的粮油食品加工、制糖、棉麻纺织、酿造等,以林业为基础的造纸、森林化学、柞蚕丝纺织等,以牧业为基础的皮革、毛纺织、奶肉加工等,以渔业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等已有一定规模。

纺织工业部门比较齐全,棉、麻、丝、毛、化纤等纺织都有一定基础,也是中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产量居全国首位的亚麻和柞蚕丝(丹东)纺织都具有地方特色。制糖业发达,以甜菜为主要原料的制糖厂主要分布在黑、吉两省。此外,以人参、鹿茸等为原料的制药业也十分发达。

六、电力工业

东北区在煤炭、水能资源的基础上,发展了强大的电力工业。火电和水电的设备能力都占全国重要地位,并形成了区域性大电网。东北区电力工业的资源构成以煤炭为主,其次为水力及石油,火电的比重日益增长,在全区电力工业设备总容量中,火电已达80%以上,火电站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煤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鸭绿江和松花江,已建成大型水电站丰满、白山、红石等,其中,白山水电站是东北区发电量最大的水电站。

在核电站建设方面,目前正在兴建位于大连市的红沿河核电站,规划建设六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电站建成后对于满足辽宁省经济增长的电力需求,优化东北电网结构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节 农业生产与布局

东北地区不仅是中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林业、牧业基地,并已形成明显的农业地域分异特征。

一、农业资源

东北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资源相对较充足,是中国农业重点开发地区。近60年来,开垦的荒地约为现有耕地的30%,但尚有大量可充分利用的荒山和草地、尚未开发的沼泽和荒地,在全国各大区中还是少见的。全区可开垦的荒地约有1亿亩,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也有少量可开发的土地。

东北区林地面积约8亿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2%,发展林业大有作为。草地面积6.17亿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3%,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闻名全国。由于盲目农垦和牧业经营方式落后,草原退化现象严重,牧业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内陆水面5000多万亩,还有辽阔的海洋,这对发展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都是极为有利的。

由于受热量条件限制,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除辽宁南部可种冬小麦外,大部分地区只能种植春小麦。小麦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22%,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黑河地区。水稻主要分布在鸭绿江、图们江沿岸少数河谷盆地,目前已达到黑河地区,这是中国水稻种植的最北界线。

二、商品粮、商品油基地和甜菜基地

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宜农宜牧土地资源。肥沃的耕地集中连片,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都有深厚的暗色表土层,当地人称这为“黑土地”。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山前台地,黑钙土分布区主要在松嫩平原中西部。本区气候虽有寒暖干湿的较大地区变异,生长季节较短,但基本特征是日照充足,光合作用潜力大,夏季普遍高温,并且雨热同期。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一年一熟制(南部为两年三熟制)作物种植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东北区原来是以旱作杂粮为主的地区。玉米、大豆、甜菜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2%、45%和54%。小麦和水稻是东北区的两大细粮作物。

春小麦主要分布在生长季节较短的北部地区,其中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和黑河地区最为集中。水稻集中分布在东部山区的山间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溉区。由于水利建设的发展,水稻又是高产稳产作物,但播种面积逐步增长,有向北向西推移的趋势。

玉米、高粱、谷子是东北区三大杂粮作物,但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呈下降趋势。玉米生产分布广泛,尤以中部松辽平原最集中,这里已成为中国的“玉米带”。高粱是本区传统的粮食作物,曾是东北人民的主食之一,目前播种面积和产量仅占5%左右,产地以辽河平原为主。谷子分布比较普遍,以比较干旱的西部地区比重较大。谷子播种面积虽然占杂粮面积的第二位,但产量低于玉米和高粱。

东北区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区。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以上。其产量占全国大豆总产量的45%左右。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沈阳以北经四平、长春、哈尔滨到北安的铁路沿线地区,是大豆的最集中产区。一般年份黑龙江省的大豆产量约占全区产量的65%,吉辽两省相对较少。

东北地区还是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其次是三江平原,黑龙江省的甜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东北区的2/3左右。

此外,亚麻、柞蚕产量居全国前列,辽宁柞蚕丝织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丹东是最大生产中心。

三、林牧业和渔业基地

(一)林牧业

东北区是全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全区林地总面积约4665万公顷,树种在300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多种。区内自然条件适宜针叶树、阔叶树生长。其中,针叶树主要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云杉等。阔叶树主要有水曲柳、桦树、杨树等。

东北地区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草场资源,既有农区舍饲为主,又有放牧为主的畜牧业,但以舍饲为主。舍饲畜牧业以饲养猪、马为主;放牧业则以牛、马、羊为主。马是东北区最重要的牲畜和役畜,头数居全国第一位,北部多于南部,黑龙江马匹占大牲畜头数的一半,是全国重要的产马区。商品乳牛业基地主要在滨洲铁路沿线一带。全区产奶量约占全国的1/4,是中国主要产奶区。养猪业主要在农区,中部地区最多。养羊业主要在西部草原区。今后畜牧业发展方向:在商品粮基地,加强饲料工业,重点发展养猪业和肉牛业;西部草原区,形成牛、马、羊基地。

(二)渔业

东北区南部濒临黄海和渤海,拥有发展海洋渔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水产品有对虾、黄花鱼、海参、海贝、藻类等。沿海有许多天然渔港,大连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海产品加工中心。另外,本区淡水渔业也有很好的发展条件,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等河流都适宜发展淡水渔业。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东北区已有比较发达的现代化交通网。这个运输网以铁路为骨干,公路为基础,包括铁路、公路、管道、内河航运、海运、航空等构成的交通系统。它既是工业基地建设和农业基地开发的重要条件,也是东北经济区地域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铁路运输

在东北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居主导地位,目前已建成铁路70多条,营运里程占全国的28%,密度达125千米/平方千米,高于全国57千米/平方千米的水平。全区铁路以哈大、滨洲、滨绥、沈山等线为骨干,以沈阳、四平、长春、哈尔滨为枢纽,联系各干支线、形成“丁”字形的铁路网。

二、公路运输

区内公路总长达14万千米,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形成不同层次的辐射网。同江—大连、绥芬河—哈尔滨—满洲里、长春—珲春、丹东—山海关等四条国道干线和其他公路干线构成了东北区公路网的骨干。沈阳到大连、沈阳到长春、沈阳到山海关、长春到吉林等高速公路,作为贯穿整个经济区域和连接相邻区域的大通道即将形成。

三、水路运输

海上航运已基本形成以大连港、营口港为中心,以丹东、锦州港为两翼的布局。大连港是全区首屈一指的天然良港,水深港阔,不淤不冻,是中国和远东名港。其腹地深远,港湾条件优良。营口港靠近辽中南工业基地,规模仅次于大连港,是中国渤海湾沿岸主要的港口之一。

四、航空运输

目前,东北区已开辟200多条航线,全区主要大中城市均已通航,基本上形成稠密的航空运输网络。今后将重点扩建和完善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个航空港的配套设施的建设。

为适应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势在必行。第一,加快公路建设,以国道主干道、高速公路为骨架,连接省、县、乡公路,形成综合运输网络的基础。第二,铁路运输方面,首先是对区内原有铁路增修复线,提高通过能力;其次是修筑连接华北的新铁路干线,为扩大煤运创造条件;最后是在东北西部、东部、北部修筑一些新铁路,形成东西两翼新的南北干线。第三,扩大沿海港口的泊位,全面开放,作为联系国内外的港口。第四,加强空港建设,增辟国内国际航线。

第五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特色的旅游业

东北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较晚,这与其区位偏远、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少有关,需要加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开展特色旅游,如冰雪艺术、火山熔岩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边境特色等旅游资源,结合对外开放、边贸的发展,以促进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边境贸易

东北区毗邻俄罗斯、蒙古、朝鲜,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具有对外开放的优越区位,不仅海岸线蜿蜒,陆地边境线漫长,而且具有一些良好的对外开放口岸。从世界地缘角度看,东北区及蒙古、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共同构成“东北亚经济圈”。东北区正处于这一经济圈的中部,为本区发展国际贸易提供了独特的地理条件。

目前,国家先后将大连、满洲里、黑河、绥芬河、珲春等市列为对外开放城市。利用外资与技术引进,建立出口基地、开发区,开展边境贸易。图们江部分河段是中、朝、俄三国界河。以图们江口为中心,以900千米为半径,可以到达东北亚各国。图们江下游地区处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央部位,它是中国从陆路进入日本海的唯一水路通道,也是实现东北亚各国区域经济互补的重要结合点和经济联系的枢纽。

东北地区通过利用外资与引进技术,已建立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个国家级高新区、3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大连保税区,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三、区内经济协调发展格局

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不同,各省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区内经济协调发展措施。

(一)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重点发展哈(哈尔滨)大(大庆)齐(齐齐哈尔)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区,沿边开放带等区域经济新格局。

(1)哈大齐工业走廊。这是黑龙江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辐射力最大、基础设施配套最好、科技人才优势明显、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丰富的综合经济功能区。以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大庆为核心,发展中国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石化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和医药工业基地。

(2)东部煤电化基地。该地区煤炭资源、水资源和耕地资源丰富,城市相对密集,煤电产业基础较好,具备发展成为煤电化经济区的优势和条件。加快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煤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适度建设坑口电站,大力发展煤化工,最大限度地推进煤炭转化。

(3)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区。大、小兴安岭是中国东北地区抵御西伯利亚寒流的天然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可承载的生态特色产业,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加强生态和资源保护区建设,搞好无人区管护;搞好木材精深加工、生态旅游、中药资源开发、特色养殖基地。

(4)沿边开放带。黑龙江省利用边境线长、口岸众多、经贸文化交流较为广泛的区位优势,以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为契机,加快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与开发建设,发展外向型经济。办好各类进出口加工园区,发展跨境加工,积极承接上海、浙江等东南沿海省市轻纺工业的转移,建成以机电、轻纺工业为主的出口加工产业集群。

(二)吉林省

吉林省发展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带动其他地区经济发展。

(1)东部地区。

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和边境区位优势,依托长白山资源,建设长白山生态经济区。依托资源条件,突出产业特色,积极发展生态食品、林产等资源加工业和旅游产业,建设长白山矿泉城和长白山旅游区。进一步推进图们江地区的开发,扩大与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

(2)中部地区。

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区位、产业基础、科教人才等优势,构建带动中部、辐射东西部、连接南北两省的长吉经济区。重点发展加工制造业,发展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长春国家光电子和生物产业基地。

(3)西部地区。

注重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快水利设施建设,解决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依托西部地区草原、风力和油气资源,重点发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及畜牧业、牧草业,积极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汽车零部件配套业,建设风力发电基地,加快油气勘探开发。加强盐碱地、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保护恢复草原湿地,发展生态旅游。加快公路、铁路建设,促进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强与内蒙古经济协作,积极发展火电和煤化工业。

(三)辽宁省

辽宁省地处沿海,城市密集,是国家重点开发地区。今后将重点建设中部城市群、南部沿海经济区和辽西沿海经济区,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1)城市群经济区。

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等城市,这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城市群。建设成为中国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区。

(2)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

以大连为龙头,丹东和营口为两翼。将大连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成全国重要的石化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造船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3)辽西沿海经济区。

主要指以港口城市锦州、盘锦、葫芦岛为骨干,承接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双重辐射,形成具有辽西特色和优势的新型产业群。

思考与练习

1.简述东北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东北区发展大农业具有什么有利条件?

3.东北区工业发展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4.东北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5.辽中南地区工业基地具有哪些特点?

6.简述东北区区内经济差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