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本
于秀是我的同乡,是位有才华的报告文学作家,我很感谢她,因为她帮我圆了一个做了很久的梦。
我一直想写一写台湾老兵的乡愁,乡情,乡恋,写一写他们盼归、盼团圆的情思,但是,苦于没有机会。正因为有这层缘由吧,我一看到于秀写的这部书稿,就被吸引住了。一口气读下来,好真实好生动啊,如同走进了这些老兵中间,随着他们的命运袒露、真情抒发,我不知流了多少同情的眼泪。
我为什么对台湾老兵的命运如此关切,这与我的经历不无关系。
1949年春天,从青岛海运去台湾的老兵,多是国民党军队抓兵被抓走的。我自己也经历了这场劫难。那年,我14岁,是个学生,国民党临撤退,在我的家乡青岛市夏庄镇一带,进行拉网式抓兵,从壮丁到小学生见人就抓,我当时,先是藏在麦田里,被撵得走投无路,躲到了我们丹山村小学校教师宿舍的阁棚上,学校的老教师关鸿多方与搜查的军官周旋,才避免了我们几个小学生被抓的命运。可是,像我这样得以逃脱的只是一些幸运儿,那几天里,被一根绳子拴走了上千人!也许,正是因为我差一点被抓住,还眼睁睁看着乡亲们被抓走,共同的命运使我总是记挂着被捆上军舰的乡亲们。
后来,我与台湾老兵的第一次接触,是80年代带团到美国拍摄电视片《访美纪行》。在旧金山华人街的一个小饭铺里,遇到一位操青岛口音的中年账房先生,“乡音忽惊闻,相看是故人”,一询问,他竟是从青岛抓到台湾的老兵,退役后在台湾无法谋生,联络了几位老兵到美国创业。他对我们极热情,吃了他的炒饼怎么也不肯要钱,说是见了故乡人,亲啊!我作为一个作家,当时就起了写写他们、写写他们的命运之意。当我把此意告诉我的这位老乡时,他深情地说:“我们这些老兵的艰辛和思乡情,每个人都能写一本书,一言难尽啊,等到我们老兵们能回故乡的时候,咱们坐在热炕头上,喝着即墨地瓜酒细聊吧!”我理解他不能细谈的难言之隐,给他留下了我的名片,相约等他回故乡时,在家乡见面。但是,回国后,因工作变动,住址、电话变化多,这位老兵一直没有跟我联系上,也不知他回没回过故乡。
我和故乡的台湾老兵相见的第二次机遇,被我无意间丢失了。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好转,我带一个文化交流代表团访问台湾,因为走得仓促,没有来得及打听故乡的台湾老兵在台的地址,没想到,到台湾后,故乡的老兵却追着我的行踪,找我这个老乡去他们那里团聚。他们在《联合报》上看到我的照片和姓名,觉得像是丹山老乡,立即打电话追寻,问此人是不是夏庄丹山的陈昌本,要求相见共叙乡情。可惜,在台访问期间,总是从一个城市离开后才能登报,故乡的老兵们追着报纸上的新闻找我,总是追不上。我直到在高雄机场,临上飞机离台时,才看到了接待单位转来的丹山老兵们写的便条:“陈先生,您就是青岛市夏庄镇的丹山人陈昌本吧?你的故乡来台的老兵和家人,听说你赴台访问,都想见见您,一起叙叙乡情,拉拉家常,等着你的电话,盼听你的乡音。”我看了便条,急忙按纸条上的电话号码打电话,却怎么也打不通,上了飞机,我忽然想到,可能缺了地区号。回到家,故乡丹山村政府的电话打来了,说是在我访台期间,好几位台湾老兵打电话到丹山,问文化交流代表团团长陈昌本是不是丹山叫小宝的陈昌本!我拿着话筒,流了眼泪,台湾老兵们历尽40年沧桑,竟然还记着故乡的十几岁的孩子的小名!而我呢?已经到了台湾,却没能见到这些乡亲!我十分难过,如果我到台北的第一天,就见到纸条,我宁可放弃到花莲、高雄访问,也要和故乡的老兵和家人们促膝深谈上几天几宿。人熟情深,一定会谈得深刻、真挚。可惜,我丢失了这个宝贵的机会,真是悔之莫及啊!
这经历,这思绪,就是我见到于秀《台湾老兵》的书稿,欣喜若狂的原因。真巧,书中记叙的台湾老兵,有好几位竟是我的同镇乡亲!
读《台湾老兵》,我很快就沉浸了老兵们悲欢离合的坎坷命运之中,不能自拔。真实地再现台湾老兵和他们的家人的生活命运,这大概是作家的执著追求。她成功了!15个老兵的命运组成的15个故事,是一部部真实生动的人生史诗,老兵们各有独特的性格,各有独特的经历,读来感人肺腑。写78岁高龄冒死绕道归家的老兵真实感人;写67岁回乡找到称心的伴侣的老兵也真实感人;写老兵在台湾成家立业,在大陆还有妻子的悲剧真实感人;写老兵夫妻同赴台湾,留在大陆的儿子不认母亲的悲剧更真实感人。不论是喜剧还是悲剧,都是两岸分裂历史制造的命运史剧!
于秀为什么能把这些悲喜剧写得真实感人,我觉得应该归功于她的深入采访。15位老兵的历史,她是挨个上门访问,由老兵和他们的家人亲口讲述的,于秀与他们同悲同喜,哀乐与共,才深刻地写出了他们的心声!于秀这种执著的敬业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
为什么在当前,台湾老兵的命运特别引起了作家的注意和世人的关心呢?
台湾这座祖国的美丽宝岛,游离在祖国怀抱之外实在太久了。在人类以和平与发展的雄姿迈向21世纪时,谁不盼望和平统一呢?饱受分裂之苦的两岸人民在等待,等待与家人“花好月明喜团圆”。可就在两岸和平统一进程健康而有序地在一个正常轨道上运行的时候,李登辉却抛出了“两国论”,在分裂祖国的路上迈出了危险的一步。此论一出,舆论哗然,台海形势顿时紧张起来,和平统一的路上,横空突现出巨大的障碍。
看看现实吧,当年随国民党去台湾的党、政、军、民人数超过200万,几十年音信全无的骨肉分离,让海峡两岸的人民望穿了秋水。1987年10月14日,在全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发表近9年之后,国民党中常委通过决议:“凡在大陆有血亲、姻亲、三亲等以内的亲属者,得登记赴大陆探亲。”封闭40年之久的大门轰然打开,人们归家的脚步几乎踏平了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据统计,台湾开放民众探亲仅一个月时间,大陆就接待台湾同胞13000人次,白发的儿子寻垂垂老矣的母亲,步履蹒跚的老兵与走时满头青丝如缕,如今却容颜已老的妻子相识却难相认。在一声声“我要回家”的呼唤中,历经了多达40年之久的磨难,走时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回来却脚步蹒跚的台湾老兵尤其引人关注。与在大陆的家人相比,他们几十年来在台湾的漂泊与孤独无依,更显得格外苍凉。有很多人走时并非自己所愿,而想要回来却历经了太多的波折,更有许多人思归心切,竟铤而走险,绕道国外重返家园。在这些老兵的心里,大陆的家园永远是夜里闪耀着的一盏灯,使他们在孤独的远行中还有一丝选择坚强地活下去的希望。家园!家园!在所有的人类字典中,只有“家”这个词的解释是共同的。所有的人都与“家”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几十年来台湾老兵寻亲的脚步匆匆,都是为了那个骨肉团聚的梦圆时分。然而,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阻碍祖国统一的人们,却在阻挡和平统一的浪潮,老兵们与家人暂时的团聚后,仍旧是分离,有的甚至是永别,对于大多数已是耄耋岁月的老兵们来说,只要两岸不统一,隔海相望而不能相聚的现实,必是他们终生的遗憾。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将继续演出,甚至,战争的局面也会重现!要回家,要统一,民心是不可违的,和平统一成了两岸人民共同的心声。台湾老兵们以自己的一生为代价写就的命运史,证明了这一点!正是两岸人民盼团圆、盼和平统一的愿望,使台湾老兵的命运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家于秀,是一个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作家,她一直把关心社会热点和人民疾苦当作自己的责任,刚刚写完人们关切的表现下岗女工命运的《遭遇下岗》,就怀着对台湾老兵的满腔同情,走近了台湾老兵,真诚地倾听、触摸他们饱经骨肉分离之痛的心路历程,以真实的史笔,写下了这部分量厚重的作品。作家希求什么?她说,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后人知道,台湾老兵们有权利、有资格作两岸分裂的血泪历史的见证;有诚心、有毅力把思乡盼归的泪水,化为润育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甘雨!
看看作家写这本书时的心绪吧!她在完成对台湾老兵的采访时深情地写道:“我实在不能想象那数百万男人、女人的眼泪填不平一个小小的台湾海峡,它仍要隔开骨肉,隔开同胞,让他们在流失的岁月中咀嚼思念与苦涩。历史不能改变,但未来可以创造。我与那些台湾老兵一样,期待未来,期望中华民族再创国家统一大业的历史。对于这一天的到来我坚信不疑!”
这仿佛就是作家写这部书的主旨。
佳作问世,可喜可贺。写这几句读后感,权当书序。
1999.11.
在山上躲了七天七夜,他还是没能躲过那场灾难,离开家时他已是四个孩子的父亲,这种思乡的煎熬使他在78岁高龄时铤而走险,绕道菲律宾、香港回到祖国内地。由于这时距台湾当局开放“民众探亲”的政策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周云亭老人因为此举还被台湾当局列上了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