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说人有七情六欲,就是说人活在世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这也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但是要知道,如果过度的放纵情绪,也会带来身体上的不良反应的。
传统的文化就是以中庸为基础,凡事适度即可,过与不足都会让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中医认为,人的情绪如果过度放纵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因为在中医看来,人体是天人合一联系辨证的,所以中医理论把人的健康要素分为精气神来分析。
中医认为精(气)是生命的本原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神,广义上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狭义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但在中医学理论中,“神”的概念很广泛,其含义有三:一是指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二是指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
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源于道而弘于儒,参同佛学,尽涉诸子,广纳百家,共成一韵。法则阴阳,合和三宝(精气神),谨承五运,淳化一气。人禀气而生,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是一个人健康活着的最重要的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脐腹摄纳气机,以御神气,以化精气,以神御气,以精化气。精气神三家合和,百病不治自去。养生的关键在于固摄****,充实气海,静守神阙,以精固本,以气持御,以神显荣。精气氤氲于内,容光焕发于外。
精是人体生命内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命物质的内在规定性;神是人体生命外在的活动表现,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综合征象;气为二者之中介、之往使。精为肾所主,神为心所主,气动于脾胃肝肺之中。故经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部于表者,部的是神;治于里者,治的是精。气游行出入于其间。然而,神中有精,精中有神。无神之精,是谓死精;无精之神,是谓浮神。精神互涵互蕴,全赖于气化运行。
精气神充盈是健康生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会产生七情六欲,出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但是如果处理不恰当,放纵了自己的****,就会伤及自己的精气神,给疾病邪气以可乘之机。
中医中的“神”主要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即所谓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在五行理论中则更简单的归结为怒、喜、思、忧、恐,因为忧悲和惊恐是相近和相通的。
就像五行之中的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生相克一样,这些情绪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关联。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我们可以知道“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也就是说,每一种情绪过度都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来克制。
中医认为这些情绪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
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人的各种精神刺激只有通过有关内脏机能,才能反映出情志的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思恐”。
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脏腑气机紊乱、气血不和、阴阳失调等复杂的病变。一般说来,某一种情志发生变化,则与其相应的脏器同时出现病变反应,这叫做“情志所伤”,例如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
但也要看到另一方面的复杂情况,即由一种情志的变化,往往牵涉到多个脏器的病变,例如悲可伤肺,又可伤心、肝及包络;恐可伤肾,也可伤肺,心和胆……。相反,因情志引起某一脏腑功能的失调,也常可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变化,例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等。象这些较为复杂的病变,习惯上就称为“脏腑影响情志”。所以,“情志所伤”具体伤及何脏;与“脏腑影响”又具体影响何种情志,这中间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单一地,机械地对待。
情志不仅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而且还因剧烈的情志波动,导致病情改变或加重,这一点要特别引起足够的注意。同时在治疗上,也不能单靠药物就解决问题,应注意从情志根源上着手,以这一情志解决另一种情志的变化,即以变治变的方法,中医学叫做“心病心医”这并不是没有先例的。
发怒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经常发脾气对自己的肝脏极为不利,很多生气的人由于伤肝过甚甚至都口吐鲜血。生气是不明智的,对于别人的冒犯你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来发泄,生气完全是惩罚自己。喜胜怒,在盛怒难却的时候静下心来看看喜剧,明白人生的大义对生气的人来说是制怒的良方。
怒伤肝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
愤怒,生气是现代人最常见的一种情绪,因为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比较脆弱,稍有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经常发脾气对于身体健康害处很多。
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故当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偶然发生。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因为这对人对己有益。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注》中说:“肝者,将军之官,故在志为怒,而发声为叫呼也。怒伤肝者,用志太过,则反伤其体矣。悲胜怒者,悲为肺志,以情胜情也。”
肝为木脏,欲散而苦急。《经》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又曰:“怒则气上。”当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就会忍受肝火上升的煎熬。如果怒气过盛,我们可以通过尝试看喜剧的方式来调节不良情绪,让自己的心境归于平衡,达到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最为重要的我们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的态度。养生的最终的目的就是更好的享受生活,长寿也是这个目的。
现实生活中经常能遇到脾气暴躁的人,稍有不满便付诸于言语、行动,所谓的“大动肝火”,甚至粗口相向、暴力相加,这种人男性偏多,三国名将张飞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人物,连他的死都是拜他的坏脾气所赐。很多时候这样的人要受到谴责,因为肝火一动会导致家庭社会很多不和谐的因素,而很少有人能体谅他们。实际上他们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因为他们其实是生病了,病在肝脏失调,经常是肝阴虚导致肝阳过亢,而肝主调节情志(请参考中医藏象学说之肝篇),一旦这种功能失调,脾气就会失控,现在很多家庭暴力的发生与男方的肝脏失调应该是有很大关系的。这种人有一些特点:容易秃顶、容易眼花、容易高血压、容易胃出血,因为头顶是足厥阴肝经分布的部位,而肝主目,肝旺则胃弱因木克土。
脾气暴躁是可以治疗的,最常用又简便的是服用石斛夜光丸,饭后一日三次,养阴柔肝,阴液足则阳亢得到抑制,脾气就会日渐转好。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录《武进县志》载明代医家徐迪医案:“一女伤于怒,内向卧不得转,迪视之,因索花作妇人妆,且歌且笑。患者闻之,不觉回顾,大笑而愈。”又《儒门事亲》卷七载:“项关令之妻,病怒,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父命戴人(张子和)视之,载人曰:‘此药难以治。’乃使二媪,各涂丹粉,作伶人之状,其妇大笑。次日又作角抵,又大笑。其旁赏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食美,此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之。不数日,怒减食增而瘥。”以上两个医案,其病均因怒而起,一个表现为狂躁型,时时要发脾气;一个为抑郁性,把怒气蹩闷在心里。两例都是逗笑的方法,使他们发笑欢喜,从而缓解怒气,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可见“喜胜怒”的治病方法,有着广泛的实用性。
莫生气
“不气歌”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为害大可惧,诚恐气病将命废。
我今尝过气滋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莫生气”
(佛经缘说)
人生就像一场戏
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
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
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
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
儿孙琐事由他去
吃苦享乐在一起
神仙羡慕好伴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发怒说成“生气”,其实熟读中医理论我们就知道,原来人一发怒,真的会在体内产生往上冲的“气”,严格说来“生气”就是一个中医的名词。
“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仅心情憋闷,而且伤害身体。而且气出病来自己受苦掏钱很不划算。生气不仅伤肝脏,还伤心、伤胃、伤脑等,导致各种疾病。《千金要方》指出:“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老老恒言·戒怒》亦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这些论述把戒怒放在首位,指出了气怒伤身的严重的危害性,故戒怒是养生一大课题。
制怒之法,首先是以理制怒。即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冲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虽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后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过极情绪,使情绪反映“发之于情”,“止之于理”。其次,可用提醒法制怒。在自己的床头或案头写上“制怒”、“息怒”、“遇事戒怒”等警言,以此作为自己的生活信条,随时提醒自己可收到良好效果。再次。怒后反省,每次发怒之后,吸取教训,并计算一下未发怒的日子,减少发怒次数,逐渐养成遇事不怒的习惯。
《黄帝内经》灵枢篇中对疾病的原因有一段说明:“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起居。”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明白生气是最原始的疾病根源之一,不但浪费身体的血气能量,更是造成人体各种疾病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
经常发怒会秃顶
和多数的疾病一样,长期生气会在人的身上留下痕迹。从外表看经常脾气火暴、处于发怒状态的人,多数会造成秃头。严重的还会使头顶的形状改变,头顶中线拱起形成尖顶的头形。生气的程度轻一点的,则会在额头两侧形成双尖的M字形的微秃,这种人脾气一定急躁。如果您是这种情况,最好还是调养下自己的性情,找些慢性子的爱好来让自己心情变得更加缓和。
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发脾气时,肝气会往上冲,直冲头顶,所以会造成头顶发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秃头。严重的暴怒,有时会造成肝内出血,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吐血,吐出来的是肝里的血,程度轻一点的,则出血留在肝内,一段时间就形成血瘤。这些听起来很可怕,可是却是真实的情形。在《三国演义》以及不少的武侠电视剧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都是因为生气口吐鲜血。
所谓的生气并不单指发出来的脾气,有些闷在心里的生气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生闷气会使得气在胸腹腔中形成中医所谓“横逆”的气滞,形成所谓的“内伤”。妇女的小叶增生和乳腺癌很可能都是生闷气的结果,而且多半是生异性伴侣的闷气。
另外一种情形是有气无处发的窝囊气,这种人外表修养很好,好象从来不发脾气,其实心里经常处于生气或着急的状态。这种人也很容易形成横逆的气滞,造成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严重的会造成胃出血。这样的人,额头特别高,也就是额头上方呈半圆形的前秃,是最大的特征。发病时鼻翼两侧会出现红晕,略红时仅是溃疡,非常红时就可能出血了。
从中医的五行理论,认为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气太盛时会使脾脏也跟着旺起来,所以生气也叫做“发脾气”。
生气会造成肝热,相反的肝热也会让人很容易生气。从中医的观点,怒伤肝,肝伤了更容易发怒,两者会互为因果而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恶化会愈来愈严重,也愈来愈难改变习气。最终只有这个人大彻大悟,真正下决心彻底改变时,才有机会回头。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患有肝病的人最好要注意不要随便生气,生气会加剧病情,要注意性情的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