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名师导读之外国名著
11038400000030

第30章 《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哈丽特·斯陀夫人(Mrs.HarrietBeecherStowe,1811-1896)是美国小说家。父亲莱门·碧邱(LymanBeecher)以及丈夫卡尔文·斯陀(CalvinStowe)都是杰出的公理教会牧师。史陀夫人生于康乃狄格州。1832年随其父搬至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1836年偕夫返回新英格兰。由于痛恨逃奴法案(theFugitiveSlaveLaw)的通过,遂于1852年出版其成名作黑奴吁天录(UncleTom’sCabin),描写黑奴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许多批评家认为,此部小说是美国南北内战(CivilWar,1861-1865)的导因之一。尽管它在艺术及文学上技巧有不少缺点,但这部作品却是举世公认最伟大的、有关人道主义的文件。

成书时间:1851年

类别:长篇小说

内容导读

1851年,斯陀夫人在丈夫体弱多病、家境极其贫寒的情况下写成其生平最有影响的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

《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汤姆叔叔、乔治夫妇等黑奴们曲折经历的描述,揭发和控诉了黑暗的奴隶制度,在当时的美国社会背景下,不失为引发、推动废奴运动的惊世之作。这部享有盛誉的世界文学名著,自问世至今一个半世纪,但今天读来依然那么促人深思、催人泪下,足见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艺术的魅力。作为一部作品,它早已列入世界名著之林,其巨大的成就和影响越来越受到文学界的重视和承认。

《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或《汤姆大伯的小屋》,故事从一个奴隶主与一个奴隶贩子的讨价还价中开始。美国肯塔基州的奴隶主谢尔比在股票市场上投机失败,为了还债,决定把两个奴隶卖掉。一个是汤姆,他是在谢尔比的种植场出生的,童年时就当伺候主人的小家奴,颇得主人欢心,成年后当上了家奴总管,忠心耿耿,全身心维护主人利益。另一个要卖掉的奴隶是黑白混血种女奴伊丽莎的儿子哈利。伊丽莎不是一个俯首贴耳死心塌地听主人摆布的奴隶,当她偶然听到主人要卖掉汤姆和自己的儿子哈利后,就连夜带着儿子在奴隶贩子的追捕下跳下浮冰密布的俄亥俄河,逃到自由州,再往加拿大逃奔。她丈夫乔治·哈里斯是附近种植场的奴隶,也伺机逃跑,与妻子汇合,带着孩子,历经艰险,终于在废奴派组织的帮助下,成功地抵达加拿大。

汤姆却是另一种遭遇。他知道并支持伊丽莎逃走,但是他自己没有逃跑。由于他从小就被奴隶主灌输敬畏上帝、逆来顺受、忠顺于主人这类的基督教说教,对主人要卖他抵债也没有怨言,甘愿听从主人摆布。他被转卖到新奥尔良,成了奴隶贩子海利的奴隶。在一次溺水事故中,汤姆救了一个奴隶主的小女儿伊娃的命,孩子的父亲圣·克莱从海利手中将汤姆买过来,当了家仆,为主人家赶马车。汤姆和小女孩建立了感情。不久小女孩突然病死,圣·克莱根据小女儿生前愿望,决定将汤姆和其他黑奴解放。可是当还没有来得及办妥解放的法律手续时,圣·克莱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人杀死。圣·克莱的妻子没有解放汤姆和其他黑奴,而是将他们送到黑奴拍卖市场。从此,汤姆落到了一个极端凶残的“红河”种植场的奴隶主莱格利手中。莱格利把黑奴当做“会说话的牲口”,任意鞭打,横加私刑。汤姆忍受着这非人的折磨,仍然没有想到要为自己找一条生路,而是默默地奉行着做一个正直人的原则。这个种植场的两个女奴为了求生,决定逃跑,她们躲藏起来。莱格利怀疑汤姆帮助她们逃走,把汤姆捆绑起来,鞭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但是汤姆最后表现出了他对奴隶主的反抗,什么都没有说。在汤姆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过去的主人、第一次卖掉他的奴隶主谢尔比的儿子乔治·谢尔比赶来赎买汤姆,因为汤姆是小谢尔比儿时的仆人和玩伴,但是汤姆已经无法接受他过去的小主人的迟来的援手,他遍体鳞伤地离开了人世……

《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因此,《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美国废奴运动和美国内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相关链接

笔伐美国奴隶制

185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逃奴法案》,规定给逃跑的奴隶提供任何形式帮助的人都将被判至少6个月的监禁加1000美元的罚款。这一残酷的法案促使斯陀夫人打破沉默,用自己的笔来埋葬奴隶制。她在解释自己写作《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的动机时说,“我写这些是因为身为妇女和母亲,我所看到的悲伤和不公正使我倍感受压迫,悲恸欲绝”。在她看来,奴隶制是一种不把黑人当人看,强行拆散他们的家庭的严重罪行。

斯陀夫人在自己的书中并不进行政治或道德的说教,而是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对作品中人物的刻画。她曾经与奴隶共同相处,并特意观察过他们的生活,后来这些观察和感受都成为她刻画人物的生动素材。黑奴在她笔下第一次被塑造成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使美国公众开始对奴隶制加以重新思考,具有许多政治讲演、宣传小册子和报纸文章所不具备的强烈感情力量,客观上起到催生南北战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