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家庭和睦心理学
11037700000065

第65章 从丧偶的悲痛中走出

我们到了老年,夫妻间的伴侣作用更显突出与重要,我们彼此相依为命,相互理解与支持,这样我们才能共同享受幸福的晚年。

然而,岁月有时是无情的,某一个人突然离去,留给另一半的无疑是伴侣缺失状态下,如何承担鳏寡孤独带来的沉重压力,或面对如何改变生存与生活质量的挑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丧偶老年人该怎么办呢?

了解丧偶之痛的危害

再恩爱的老夫老妻,也总有生离死别的那一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然而,数十年朝夕相处、相依为命的夫妻,一旦一人去世,这对活着的人在精神上确是一大打击。

由于各种因素,老年人丧偶后的心理反应不尽相同。如:发生意外突然丧偶,比老伴长年生病而病故受的打击要大;夫妻生前感情好的,比生前感情差的对逝者的怀念深;平时依赖感强的,丧偶后的不适感更强;有儿女的,比孤寡老年人容易走出痛苦的深渊;性格坚强、开朗的,比性格内向的人承受能力要强。

当然不管是何种情况的丧偶,丧偶对老年人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虽然人人都明白“老夫老妻总有一个要先走”的道理,但当老伴真的撒手而去时,痛苦之情是不可名状的。我们常看到,老年人一旦丧偶,常常因经受不住失伴的悲痛,便很快地跟着“走了”。

例如有一位老年朋友,他向来乐观开朗,身强体壮。但当老伴去世后,顿觉孤独难耐,悲伤难平。每当泡茶独饮时,没有往日老伴的对饮,喝不出味道来;夜里,单床独枕,更是倍感凄凉;每见外面成双成对的老夫妻并肩同游,有说有笑,就触景生情,泪水直往肚子里咽。

因为丧偶之悲未能得到化解,忆妻情结日益加深,难以自拔,老伴走后没多久,他也忧郁成疾,猝然而死。

有位心理学家曾对5000多名老年人作了生活事件与疾病关系的调查,结果发现丧偶后患病的可能性最大。丧偶对老年人整个身心健康的严重损害,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阶段的过度忧伤和后阶段的孤独无助。配偶是生活上最亲密、感情上最融洽的伴侣。随着年增寿长,知心好友日趋稀少,老伴更是一日不可缺。一旦有谁先逝而去,另一个往往痛不欲生,难以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或终日痛哭流涕,不愿与已死的老伴分离;或呆若木鸡,不思茶食,一味唉声叹气;或悲情难遏,迁怒于人,怪罪自己。

专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在丧偶的短时期内,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时难以适应,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的心理。如果消极情绪没有得到缓解,就会引发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各种精神疾患,加重原有的躯体疾病,进而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统计资料显示,丧偶老年人在配偶死亡后两年内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的7倍,可见丧偶是导致老年人提前死亡的重大心理因素。然而,居丧老年人若能平静地度过两年,其死亡率即趋同于一般老年人。

走出丧偶之痛的方法

失去几十年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老伴,确实令我们老年人心碎,短期内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也不可避免,但我们决不能让这种状况延续过久。否则积郁成病,每况愈下,危害很大。所以,在居丧的阶段,我们老年人应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尽快走出阴影。

(1)明白丧偶阶段

一般来讲,丧偶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是自责。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总觉得对不起逝者,甚至认为对方的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精神恍惚,心理负担沉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接着是怀念。老伴逝世后,生者在剧烈的情感波涛稍稍平息之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经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凄凉和孤寂。

最后是恢复。在亲朋的关怀和帮助下,自己终于领悟了“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又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丧偶老年人只有知道丧偶后的心理历程,并能够根据各个心理阶段做好相应的调整,才能尽快从丧偶之痛中走出来。

(2)正确对待现实

首先我们老年人应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失去了几十年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老伴确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但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要冷静地劝慰自己,对老伴最好的怀念就是自己多保重身体,更好地生活下去。

(2)避免过度自责

很多老年人丧偶后,常常会责备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起老伴。这种自责、内疚的心理使老年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削弱了机体免疫功能,往往会诱发其他躯体疾病以致过早衰老。

(3)学会转移注意力

很多丧偶老年人时常看到老伴的遗物会不断强化思念之情,加重精神上的折磨。因此,丧偶老年人不妨把有些遗物暂时收藏起来,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在和未来生活中去。

(4)寻求新的生活方式

家庭中夫妻关系是最重要的依恋关系,然而,老伴过世后,原有的某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此刻孤独与不适加重,无疑使丧偶老年人更加痛苦。所以,丧偶老年人应当重新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对旧时生活方式的眷恋。

(5)广泛培养爱好

丧偶会使自己悲伤和痛苦,而广泛培养爱好则可以使您能从生活中寻找乐趣,从而尽快地调整情绪。为此,丧偶老年人可培养一些爱好,如下棋、种花、养鱼、喂鸟、书法、绘画之类,从事这些爱好不仅能使您兴致勃勃,富于乐趣;且可以使您开阔胸怀,转移感情,从而使自己的心理达到新的平衡。

(6)多做些家务活动

心理学家指出,一般说来,丈夫先去世,妻子的适应能力较强;而若妻子失去世,丈夫的适应能力则较差。因此,在有子孙的情况下,女性就更容易度过居丧期。因为作为祖母,女性往往有操持不完的家务,可以较少感到寂寞无聊,男性往往就缺乏这种心理调整的条件。

通过这个心理学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丧偶老年人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精神有所寄托,这对保持精神愉快和身体健康都是必要的。

(7)选择再婚摆脱孤独

孤独凄凉、生活无助常是丧偶老年人的主要困境。丧偶老年人摆脱旧日的恋念,重新新生活,适应新生活,是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丧偶的老年人再婚率在不断增加。因此,丧偶老年人可以考虑一下再婚,以余生之年重添乐趣。

总之,丧偶之痛是老年人的一道很难逾越的“坎”,要走过这道坎并不容易。丧偶老年人只有自身妥善调适,才能安然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温馨小提示

丧偶老年人常常非常孤独,而克服孤独感的两个好的方法就是社交、聊天。

单就社交来说,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丧偶老年人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在为别人的服务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增强生活勇气。

从消极的方面来说,丧偶老年人在茶余饭后游游公园、逛逛市场,或到公共娱乐场所走一走,或与其他老年人在一起聊聊天,这些活动都会有助于克服孤独情绪。

聊天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心理学家指出,聊天可增加接触更多人的机会,使人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能经常保持舒畅的心情。

聊天促使人思索,能推迟大脑的衰老;要谈话,就要脑、口、耳、目并用,有时还要加上手势,这便是一种活动。有了活动,人就不会孤独。

除了增添乐趣外,和别人聊天还可以增加知识;而每当人在不愉快时,聊天可解除一时的不快,摆脱激动、愤怒、委屈、忧郁、疑虑等负性情绪,这对丧偶老年人的健康更显重要。

第五章 亲属关系的心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