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黄春林教授肾病医案医话集
11036700000008

第8章 高尿酸血症性肾病

一、经典医案

许某,男,58岁,2010年9月10日因“反复下肢关节红肿热痛5年,再发7天”初次来诊。当时症见:双膝关节、拇趾关节红肿疼痛难忍,不能行走,局部肤温升高,全身发热(体温38℃),大便硬,双下肢轻度浮肿,夜尿2~3次,舌淡红,苔黄微腻,脉弦。外院已经给予解热止痛药物、碳酸氢钠片、秋水仙碱等药物治疗,疗效欠佳。2010年9月6日生化检查示:尿酸615微摩尔/升,血肌酐121微摩尔/升。黄春林教授接诊后,考虑西医诊断为“高尿酸血症性肾病”,中医诊断为“痹证”,辨证为湿热痹阻经络,治疗上给予外敷四黄粉剂(院内制剂)清热解毒、活血化湿,口服中药汤剂以白虎加桂枝汤合四妙丸加减。处方如下:

生石膏50克(先煎)知母15克 桂枝10克 甘草5克

川牛膝15克 苍术15克 黄柏15克 薏苡仁20克

香附20克 山慈姑15克 土茯苓30克 大黄10克

威灵仙15克

食疗方面嘱可用百合、薏苡仁煮粥服用。

2010年9月15日二诊时,患者全身发热已退,双下肢关节疼痛减轻,已能行走,大便软,每日2次,舌淡苔黄,脉弦,在前方基础上加减如下:

知母15克 桂枝10克 甘草5克 川牛膝15克

苍术15克 黄柏15克 香附20克 百合30克

土茯苓30克 大黄10克 威灵仙15克 海螵蛸15克

赤芍15克

2010年9月20日三诊时,患者关节症状明显缓解,稍有畏寒,下肢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弦,尺脉沉,重新调整处方如下:

桂枝10克 甘草5克 川牛膝15克 苍术15克

黄柏15克 香附20克 百合30克 土茯苓30克

大黄10克 海螵蛸15克 赤芍15克

以上方加减服用5个月,配合口服成药痛风定胶囊,低嘌呤饮食,患者痛风未再发作,血尿酸控制在400~450微摩尔/升。

二、解读

(一)理法方药

白虎加桂枝汤能清热通络止痛,四妙丸清热利湿、通筋利痹,二者合方,共奏清热利湿、活血通经止痛之效。

该患者双下肢关节红肿热痛,大便硬,舌淡红,苔黄微腻,脉弦,乃湿热痹阻经络,不通则痛,邪气郁而化热,因此黄春林教授予清热利湿、活血通经止痛之法,给予生石膏、知母、黄柏、山慈姑等清热,苍术、薏苡仁、土茯苓等清热化湿,桂枝、川牛膝、香附、威灵仙等祛风活血、通经止痛,大黄清热通便,甘草调和诸药。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处方中的药物具有的药理作用,正合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如大黄能抑制尿酸合成,土茯苓、苍术、大黄等能促进尿酸排出,山慈姑、百合可能有类秋水仙碱的作用,威灵仙、桂枝有非特异性消炎作用,知母具有类激素样抗炎作用。包括后来加用的海螵蛸也具有碱化尿液的作用。处方充分体现了黄春林教授辨证结合辨病的学术思想,收到明显疗效。此外黄春林教授强调本病应内外结合治疗,还可配合针灸、中成药等。

(二)疾病概述

尿酸性肾病是指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于肾脏(肾髓质、间质或远端集合管)而引起的肾脏病变。高尿酸血症可有两种类型的肾损害:一是形成尿酸结石,二是尿酸引起肾实质损害。两者可同时并存。肾实质损害包括慢性尿酸性肾病(亦称痛风性肾脏病)和急性尿酸性肾病。

该病常以四肢关节红肿热痛、腰痛、尿血、淋证为初起表现,随着病情发展,后期可见尿少、呕吐、水肿等特征。古代医家认为,由于体虚卫外不固,复感于邪,内外相合,风寒湿热内犯经络关节,日久邪气缠绵不去,经络脉道不利,血滞成瘀,深入骨骼而现痹证。若痹证进一步发展,病邪由浅入深,由经络入脏腑,邪伤肾阴,阴虚内热灼伤津液,尿中杂质结为砂石,则为石淋;湿热阻滞气机,不通则痛而为腰痛;热伤肾络,血溢络外则为血尿。病变初期在关节经络,后期则伤及肾脏,既可表现为肾虚内热、砂石阻滞,又可表现为肾气亏损、封藏失职,甚至脾肾两亏、水湿内停而见水肿,湿浊留滞中、下焦而见呕吐、少尿,成关格之危证。

(三)经验介绍

黄春林教授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是正虚、邪实,其虚乃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滞聚于肾络,日久化热,耗伤气血,内及肝肾,导致肝肾不足;其实为湿(痰)浊瘀血交阻,致肝脾肾虚损,气血运行不畅,进一步加重水湿、痰浊、瘀血瘀滞脏腑经络。治疗上黄春林教授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分期论治。

1.临床特征多样,治疗宜分期论治

由于痛风发作或肾绞痛时症情急迫,其治疗原则和方药与症情平稳时截然不同,故宜分期论治。急性发作期湿热痹痛用宣痹汤合三妙丸加减,常用药有薏苡仁、半夏、六一散、玉米须、苍术、防己、丝瓜络、黄柏、牛膝、泽泻等;寒湿痹痛用蠲痹汤化裁,药可用川芎、当归、桑枝、羌活、桂枝、乳香、独活、车前子等;湿热石淋以石韦散加味;气血阻滞石淋则以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化裁。慢性期脾肾气虚证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肝肾阴虚者以杞菊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虚者以金匮肾气丸合理中丸化裁,气阴两虚者以参芪地黄汤加减,阴阳两虚者以全鹿丸加减。兼湿热的加苍术、白茅根、车前子、蒲公英、薏苡仁、黄柏,兼痰浊的加贝母、瓜蒌、半夏、陈皮、豆蔻等,兼瘀阻的加桃仁、红花、赤芍、丹参、三七,兼寒湿的加桂枝、干姜、附子、羌活等。

2.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除避免膏粱厚味饮食(要求低嘌呤饮食)外,黄春林教授根据痛风的现代病理药理学研究,主张选用下列6类中药:抑制尿酸合成的芫花、大黄等;促进尿酸排出的土茯苓、车前草、秦皮、苍术、大黄等;有利于尿液碱化的海螵蛸等;有可能发挥类秋水仙碱作用的山慈姑、百合等;具有非特异性消炎作用的祛风湿通痹药如防己、青风藤、秦艽、豨莶草、金银花、连翘、独活、羌活、威灵仙、桂枝、防风等;具有类激素样抗炎作用的附子、肉桂、鹿茸、杜仲、补骨脂、淫羊藿、仙茅、海马、秦艽、秦皮、生地黄、知母等。

确定了上述对痛风性关节炎有效的诸多药物之后,再用传统的辨证精神加以选用,以适应不同患者的个体特点(中医证型)要求,如痛风性关节炎表现为湿热者,可选用黄柏、秦艽、豨莶草,表现为寒湿者选用羌活、独活、威灵仙等;对于痛风结节、关节变形者,可用桃仁、红花、穿山甲、僵蚕、海桐皮、土鳖虫等;对于尿路结石者,可用金钱草、石韦、生地黄、滑石等。

传统的辨证思维方法将痛风性关节炎归属于中医的痹证,用具有祛风湿、通痹作用的方药进行治疗,这只用了上述6种用药方法中的一种,很难准确地达到既降低尿酸又消除痛风性关节炎的目的。由此看来,用病证结合的施治方法,其思路广,针对性强,讲起来“灵活有边”,做起来“心中有数”。

3.多途径、多环节、多方法治疗

在急性期关节肿痛明显时可同时配合外洗、外敷中药等,对缓解疼痛、降低血尿酸有协同作用。对于该病,黄春林教授还强调综合治疗,包括饮食控制与药物相结合,中西药相结合,内外结合,针药并用,以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疗效。

4.中西医相互配合

对于单纯的血尿酸升高,或合并有轻度痛风性关节炎者,尿酸性泌尿道结石者,尿酸性肾病只有轻度血尿、蛋白尿,而肾功能正常者或有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失代偿期者,均可采用单纯的中医治疗。对于合并重度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者、痛风性泌尿道结石并梗阻或严重感染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宜。其结合方式应依实际情况而定,可参照以下方法处理。

(1)用西药降尿酸,用中药保护肾。西药别嘌醇、痛风利仙等有很好的降尿酸作用,中药对尿酸性肾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尿酸性肾病早期肾阴亏损者,可以用六味地黄丸、二至丸等滋补肾阴;晚期肾阴阳俱损者,可用金匮肾气丸等补肾阳;出现气虚阳虚、湿毒血瘀者,可用仙芪地黄汤加丹参、大黄以及尿毒清颗粒等补气助阳、活血通腑泄浊治疗。

(2)用西药抗痛风,用中药消除抗痛风药的副作用。对于痛风性关节炎,通常选用秋水仙碱以及非甾体类消炎药,这些药物有很好的药效,但其副作用亦令人关注。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对此可用参苓白术散、藿香正气散等益气健脾、芳香化浊方药加以防治;有肝损害、转氨酶升高者,可用墨旱莲、女贞子、山茱萸、白芍、生地黄、茵陈、垂盆草、五味子等养肝护肝;白细胞减少者,可用人参、黄芪、女贞子、阿胶、何首乌、枸杞子、紫河车等补气养血中药治疗;偶见的药物性皮炎可选用防风、蒺藜疏风,或用地肤子、白藓皮、生地黄、黄芩、苦参、牡丹皮等清热解毒,凉血止痒。

(3)终末期尿酸性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尚无须进入透析的患者,可以使用中药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详见慢性肾功能衰竭章节)。这是因为西药对肾脏有一定的副作用而受到限制,应用具有降低尿酸作用的中药,可避免西药的副作用,如苍术、车前草、萆薢、丝瓜络、威灵仙、茯苓皮等。

如进入终末期,有条件者可行透析或换肾治疗。透析过程中一些合并症,如低血压、营养不良,可配合中医药治疗。换肾后,可用中药协助抗排斥等治疗。无条件行透析或换肾治疗者,则可用中药降低体内毒素,用西药控制感染、高血压、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平衡紊乱。

(卢富华林启展 包崑 吴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