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黄春林教授肾病医案医话集
11036700000016

第16章 尿路感染

一、经典医案

(一)医案一

宋某,女,24岁。2010年9月16日因“镜下血尿1月余”初次来诊。患者1个月前在外院体检时发现尿隐血阳性,多次复查仍有反复。来时症见:腰酸,疲倦乏力,面色白,少许口干口苦,纳差,眠可,大便调,尿频尿急无尿痛,舌淡,苔薄黄,脉沉。查尿常规示:白细胞(+++),红细胞(++)。黄春林教授接诊后,考虑西医诊断为“泌尿系感染”,中医诊断为“淋证(脾肾两虚,湿热下注)”,拟方如下:

黄芪20克 女贞子15克 黄精10克 茯苓皮20克

炒薏苡仁25克 车前草25克 小蓟15克 广金钱草30克

白花蛇舌草25克 炙甘草15克 白芷10克 炒黄柏10克

木香15克(后下)

7剂,水煎服。

2010年9月27日二诊,患者症见:疲倦乏力,面色白,少许口干口苦,纳差,眠可,大便每日1~2次,质偏烂,小便调,舌淡,苔薄黄,脉细。尿常规未复查。在上方基础上加减,拟方如下:

黄芪30克 山药10克 白花蛇舌草25克 芡实15克

车前草25克 小蓟15克 木香15克(后下)炒黄柏10克

白芷10克 茯苓皮20克 炒薏苡仁25克 炙甘草15克

7剂,水煎服。

2010年10月8日三诊,患者症见:疲倦乏力,面色

白,无口干口苦,纳一般,眠可,大便每日1次,质可,小便调,舌淡,苔薄黄,脉弱。尿常规示:尿呈淡黄色,隐血(++),白细胞(-),上皮细胞(++)。在上方基础上,加减如下:

黄芪20克 黄精10克 茯苓皮20克 当归10克

芡实25克 炒薏苡仁25克 车前草25克 小蓟15克

木香15克(后下)炒黄柏10克 白芷10克 白花蛇舌草25克

炙甘草15克

7剂,水煎服。另加中成药复方黄芪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1支。

以上方加减服用至2010年11月29日,复查尿常规示:隐血(-),白细胞(-)。此后患者恒以上方调理。嘱患者服药期间注意休息,避免外感;多饮水,勤排尿;饮食忌肥甘厚腻、辛辣炙煿之品;为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坚持使用硼酸乳膏刷牙、银荷漱口液漱口。随访至2011年底未见复发。

(二)医案二

钟某,女,43岁。2011年5月11日因“尿频尿急尿痛2年,尿隐血1年”初次来诊,症见:腰酸痛,尿频尿急尿痛,口干,少许口苦,纳眠欠佳,大便正常,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沉。2010年12月7日时查尿红细胞位相示:畸形红细胞8000个/毫升,正形红细胞2000个/毫升。泌尿系B超示:双肾集合系统回声增多,余未见异常。2010年12月21日时查尿常规示:隐血(+++),白细胞(+++)。黄春林教授接诊后,处方如下:

黄芪20克 女贞子15克 当归10克 菟丝子20克

杜仲25克 白茅根25克 金樱子25克 海螵蛸15克

桑螵蛸15克 芡实25克 蛇床子15克 蒲公英20克

小蓟25克 炙甘草10克 广藿香15克(后下)

7剂,水煎服。另服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日3次,每次10粒。

2011年5月20日二诊时,患者腰酸痛减轻,尿频尿急尿痛减轻,少许口干,无口苦,纳眠一般,大便每日2次,质偏烂。舌淡,苔薄黄,脉沉。尿常规示:红细胞(++),白细胞(+)。前方去蒲公英、女贞子,加黄精20克。另服中成药固肾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1支。

以上方加减服用至今,患者病情稳定,一般情况良好,无腰酸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口干口苦。2011年10月查尿常规示:红细胞(±)。继续守前法治疗。

二、解读

(一)理法方药

医案一中,该患者中医诊断为淋证,为本虚标实之证。黄春林教授认为,淋证的原因,无外乎肾虚和膀胱湿热。因此黄春林教授治以补益脾肾、清利湿热之法,予黄芪、茯苓、山药、芡实益气健脾,女贞子、黄精补肾,炒黄柏、白花蛇舌草、广金钱草清热利湿,茯苓皮、炒薏苡仁、车前草利水渗湿,取“湿去热自孤”之意,小蓟凉血止血,当归补血活血,佐以木香行气运脾。全方标本兼治,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凉血止血而不留瘀,清热而无寒凉助湿之弊,利湿而无助热伤阴之嫌,共奏补益脾肾、清利湿热之功。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女贞子、黄精、当归、广金钱草等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其中黄芪、女贞子、黄精、当归既具有补益作用,又有抗菌作用;茯苓、黄柏、车前草、白花蛇舌草、白芷、木香也具有杀菌作用。

医案二中,该患者症见腰酸痛,尿频尿急尿痛,口干,少许口苦,纳眠欠佳,大便正常,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沉。黄春林教授认为,“久病必虚,久病及肾”,腰酸痛、尿频尿急、脉沉乃肾气亏虚不能固摄所致;“苦为火之味”,口苦、尿痛、苔薄黄乃湿热下注、灼伤血络所致。予黄芪、芡实益气健脾,女贞子、蛇床子、菟丝子、黄精、杜仲补肾,辅以当归补血活血,白茅根、小蓟凉血止血,金樱子、桑螵蛸固精缩尿,广藿香行气运脾养胃,海螵蛸制酸护胃,考虑补益药物偏于温补,故予蒲公英清热解毒。同时,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女贞子、菟丝子、黄精、杜仲、金樱子、蛇床子、当归既有补益作用,又有抗感染作用,蒲公英、广藿香具有抗菌作用。

(二)疾病概述

尿路感染是指尿路内大量细菌生长繁殖所引起的尿路炎症。由于感染发生的部位不同,尿路感染可分为上尿路感染(主要是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主要是膀胱炎)。根据有无尿路功能或解剖上的异常,还可分为复杂性尿路感染和非复杂性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亦有少数患者无临床症状而仅靠实验室检查确诊。

中医认为,尿路感染属于中医学的淋证范畴。淋证的病因与饮食不节、外感病邪、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因素有关。上述病因可导致湿热壅结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或肝失疏泄,膀胱气化不利;或脾肾亏虚,膀胱气化无权,而成淋证。其病理基础是膀胱气化失调,其发病以脾虚、肾虚为本,气滞、湿热为标。总之,本病多因膀胱湿热、脾肾两虚、肾阴亏耗、肝郁气滞等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小便频急涩痛。若湿热之邪犯于肾可见腰痛,湿热内盛、正邪相争可见寒热起伏、口苦、呕恶,热伤血络可见血尿。一般来说,淋证初起,多较易治愈。淋证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可转为劳淋。

(三)经验介绍

黄春林教授主张,治疗本病虽然要标本兼治,但亦有主次先后之分:虚象明显的以补为主,实象明显的以泻为主;急性尿路感染以泻为主,慢性尿路感染以补为主。选药以药性平和者为佳或据药物的四气五味来互相佐治其峻,寒温并用,力求药性平和,且宜在补益药物中佐以行气活血之药,如木香、广藿香、当归等,以达补而不滞之目的。

1.重视调理脾胃

叶天士有云“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王旭高谓“五脏皆虚,独治后天脾胃”,周慎斋亦曰“凡病颠倒难明,必从脾胃调理”。黄春林教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胃,脾胃一虚,诸脏皆无生气。临床常见一些患者,医生辨证用药正确,但效果不佳甚则无效。原因是患者脾胃素虚,药物进入体内,脾胃不能为之运化吸收。因此,对于饮食不佳者,宜先调理脾胃,一则增进饮食,增加摄入营养量,提高患者抗病能力;二是保护胃气,减轻众多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尤其对于一般状态差,合并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者,务必使其食欲开、腹泻止,方能加强营养。

对于常见病,黄春林教授也十分注意兼顾调理脾胃,力求药物不伤脾胃,或通过药物的配伍减轻对脾胃的刺激。如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在一派寒凉药中加入木香、丁香、厚朴等芳香健脾之品,即可减轻寒凉药物“败胃”之弊。治夜尿多常用山茱萸、金樱子、五味子等酸敛之品,配合加入海螵蛸护胃,防止酸性药物刺激胃黏膜,患者服后均反应良好。黄春林教授从临床实践总结出:运用调理脾胃法,不仅可治疗脾胃病变,同时可治疗肺、肝、心、肾等其他脏腑病变,如顽固性咳嗽、冠心病、心律失常、失眠、慢性肾衰竭、肿瘤等,只要伴有纳差、脘胀、便溏或便秘、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脾胃功能失调症状,均可应用调理脾胃法。

2.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黄春林教授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但又不能仅仅满足于辨证治疗这一种方法,如果仅仅满足于这种治疗方法,并且把这种治疗方法变成至高无上、完美无缺的,那就是错误的,不利于中医的发展。他主张发展中医的辨病治疗。辨病治疗本来也是中医固有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方法起源于《黄帝内经》,创立于《伤寒论》,清代徐灵胎在《医本全集》中明确指出:“欲治病者,先识病之本,求其病之所以然,又当辨其病之由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治疗方法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辨病治疗的办法是借用西医的基础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基础治疗方法、基础药理知识,去运用中医药。黄春林教授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精神应用到尿路感染的治疗,提出了以下的用药原则。

(1)依据中医的辨证用药精神选药。不同患者,不同菌种感染,其所表现出来的症候亦不一样。对照抗菌谱,选择不同抗菌中药,比盲目用药针对性要强,效果要好。因此,依据中医辨证用药精神来选用不同的抗菌中药很有必要。尿路感染的致病菌多属于革兰阴性杆菌,其中以大肠杆菌最为多见(占80%~90%)。而对大肠杆菌有效的中药有:大黄、黄连、黄芩、苦参、知母、黄柏、白头翁、秦皮、穿心莲、半边莲、茵陈、虎杖、厚朴、木香、紫草、牡丹皮、赤芍、大蒜、马齿苋、茯苓、金樱子、山茱萸、甘草、花椒、五味子等。这其中有清热利湿药物,有燥湿药物,有补肾缩小便药物,也有清热活血药物等。可以根据患者不同证型来选择药物,这样既符合中医辨证精神,也能针对大肠杆菌发挥特异性的作用。对于一些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营养不良的患者,应注意真菌感染的可能,黄精、虎杖、知母、黄柏、山豆根、黄连、丁香、木香对真菌有效。有不洁性生活史者还要注意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可能,黄柏、白芷、地肤子、大黄、甘草、板蓝根、鱼腥草、益母草、墨旱莲(大量)等对支原体、衣原体有效。

(2)依据一药多用的原则选药。一种中药往往有多种功能,用之得当可以一举两得或一举多得。急性尿路感染多数表现为下焦湿热、膀胱湿热,因此可选用具有清热祛湿、利水通淋功效的抗菌中药,如黄连、黄芩、黄柏、大黄、苦参、白头翁、秦皮、连翘、金银花、牡丹皮、赤芍、知母、马齿苋、石韦、通草、木通、萹蓄、瞿麦、车前子、车前草等。慢性尿路感染的治疗,在没有热证表现时则应选用非寒凉抗菌中药,如厚朴、木香、乌梅、白芷等;对于体虚、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选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抗菌中药,如黄芪、黄精、山茱萸、金樱子、女贞子、当归、白芍等,既可直接抗菌,又能通过增强机体抵抗力达到抗菌的目的,与中医扶正以驱邪的理论不谋而合。

有些中药如虎杖、丁香、白头翁、山豆根、木通等,对肾有不良影响或可损伤肾功能,应尽量避免使用。对于肾功能不全的尿路感染患者,更应注意,最好选用具有补肾作用的抗菌中药,如黄精、女贞子、山茱萸、金樱子等。临床用药之时,在一派苦寒抗菌药中最好加入具有芳香健脾作用的抗菌中药如厚朴、木香等,这些药物既抗菌又健胃,有一举两得之妙。

(3)针对是否存在尿路功能或解剖学异常选择用药。复杂性尿路感染多存在尿路功能或解剖学异常,中医药应加强消除这些因素的辨证治疗,如对尿路结石者加强排石通淋,对前列腺肥大者加强补肾利湿、软坚散结,对神经源性膀胱加强行气活血等方面的治疗以提高疗效。但如果患者存在明确的手术指征,也应该通过手术治疗手段及时解除梗阻等易感因素,避免延误病情。

尿路感染迁延不愈时,可引起肾实质的病变,如肾盂肾盏黏膜充血、水肿,显微镜下可见肾间质因炎症而形成的瘢痕,根据微观辨证可适当加入活血化瘀中药,如桃仁、红花、丹参、赤芍、五灵脂、蒲黄、水蛭等,以增加肾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加强尿路细菌的排泄,并可促进肾脏局部血液循环,使病灶内抗菌药物浓度提高,从而提高疗效。一些兼有利尿作用的抗菌中药如车前子、半边莲、茵陈、萹蓄、瞿麦等,可增加尿量以冲洗尿道,使细菌容易排出而不易在尿道中繁殖,从另一方面发挥抗菌作用。若患者胃肠功能已受影响,再加苦寒败胃之品,其胃肠功能受损必更甚。此时可加入适量化浊抗菌之中药,如厚朴、木香、广藿香等,以助苦寒药清热去湿、抗菌消炎之功能。

3.配合饮食治疗

在慢性尿路感染的治疗中,黄春林教授认为,患者经治疗后处于病情稳定、尿检结果基本正常时,可配合饮食治疗。如用黄芪20克、芡实20克、白果5个煲汤食用,即可补益脾肾、固涩肾精。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外阴不洁是病情反复或加重的重要诱因,故此类患者尤应注意外阴清洁,不要穿着太紧身或刺激性材质制作的内裤。

4.宣教工作

对于慢性难治性尿路感染的患者,黄春林教授总是要求患者长期服药不能心急。而服药期间除非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否则不轻易改动药物,以保持用药的相对稳定性。

(刘旭生 赵代鑫 黎创 朱德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