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黄春林教授肾病医案医话集
11036700000011

第11章 紫癜性肾炎

一、经典医案

岑某,男,7岁,2002年7月29日因“反复红色皮疹、血尿半年余”初次就诊。患者于2002年初开始反复出现红色皮疹、血尿,曾在当地医院及我院住院,诊断为“紫癜性肾炎”,经系统治疗后好转。2002年7月27日患者再次出现双下肢红色皮疹,现仍有少量,双下肢轻度水肿,腰酸耳鸣,舌淡红,苔薄黄,脉沉。2002年7月27日查尿常规示:尿蛋白(++),隐血(-)。黄春林教授接诊后,结合病史体征,考虑西医诊断为“紫癜性肾炎”,中医诊断为“尿血”,辨证属肝肾不足、阴虚血热。先予六味地黄汤7剂滋阴补肾,清热凉血。药用:

生地黄10克 茯苓12克 山药12克 泽泻10克

牡丹皮10克 山茱萸10克 小蓟12克 石韦12克

白茅根15克 苏木8克 蒲公英12克 甘草6克

另服昆明山海棠片。

2002年8月12日二诊时,患者双下肢仍轻度水肿,腰酸耳鸣较前缓解,双下肢散在少量红色皮疹,色淡,舌淡,苔薄黄,脉沉细。尿常规示:尿蛋白(-),隐血(+++)。药用:

炙麻黄5克 连翘8克 赤小豆15克 茯苓12克

山茱萸10克 山药15克 生地黄10克 牡丹皮10克

泽泻10克 蒲公英12克 石韦12克 白茅根15克

苏木8克 甘草6克

继服昆明山海棠片。

2002年8月19日三诊时,患者诉口腔溃疡,舌淡红,苔黄,脉沉。复查尿常规示各项指标正常。药用:

生地黄10克 茯苓12克 山药12克 泽泻10 克

牡丹皮10克 山茱萸10克 小蓟12克 石韦12克

白茅根15克 苏木8克 蒲公英12克 甘草6克

另服维生素B2、葡萄糖酸锌。

以上方加减服用约3个月后患者病情稳定,双下肢水肿消失,无腰酸耳鸣等不适,未出现口腔溃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2002年11月24日复查尿常规示各项指标正常。继续守前法治疗。

2003年7月复诊时患者自觉无不适,期间多次复查尿常规未见异常。此后患者恒以上方调理,激素规律减量。随访至2011年底未见复发。

二、解读

(一)理法方药

六味地黄汤为北宋名医钱仲阳的名方,始见于其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黄春林教授常用它来治疗紫癜性肾炎。

六味地黄汤组方严谨合理,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而生血,但考虑此病与热毒相关,黄春林教授将熟地黄改为生地黄以滋阴凉血;山茱萸补肾养肝,收敛精气;山药健脾补肺兼固精缩尿。此为“三补”用以治本。泽泻利水通淋泻肾火,牡丹皮凉血化瘀清肝火,茯苓健脾和中渗脾湿;此为“三泻”用以治标。辅以苏木活血通络,考虑补益药物偏于温补,故予蒲公英、白茅根清热解毒,石韦、小蓟凉血止血。上述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补肾、祛湿活血之功。以补肾为主,且注重阴中求阳,阴阳双补;同时调补脾、肝二脏,且扶正同时兼顾祛邪,针对紫癜性肾炎的不同环节综合治疗,故临床应用效佳。

(二)疾病概述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较常见的微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好发于儿童,成人亦可发病。由于病原体感染、某些药物作用、过敏等原因,体内形成IgA或IgG类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而引起血管炎。多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阴性,主要侵犯皮肤、胃肠道、关节和肾脏,又称为过敏性紫癜的经典四联症。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损害称紫癜性肾炎。大龄儿童或成人肾脏病变较严重,肾脏受累率为20%~100%,多发生于其他脏器受累后,临床表现多为镜下血尿和蛋白尿,亦有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本病的诊断为临床上出现典型的四联症,如皮肤、胃肠道、关节和肾脏受损,以及肾脏病理提示IgA沉积为主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紫癜性肾炎病理与IgA肾病相似,免疫荧光可见IgA在系膜区和毛细血管襻沉积;光镜表现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伴有新月体形成;电镜下可见免疫复合物样电子致密物沉积。病理变化可分为6级:Ⅰ级,微小病变;Ⅱ级,单纯系膜增殖;Ⅲ级,系膜增殖伴新月体形成(<25%)和(或)肾小球硬化;Ⅳ级,同Ⅲ级,新月体和(或)肾小球硬化比例在25%~50%;Ⅴ级,同Ⅲ级,新月体和(或)肾小球硬化比例在50%~75%;Ⅵ级,同Ⅲ级,新月体和(或)肾小球硬化比例>75%,或膜增殖肾炎改变。

西医认为,紫癜性肾炎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过敏原(食物、药物、细菌、病毒、毒素等)引起免疫复合物形成并沉积于肾脏,诱发免疫性损伤及血管性炎症。大量资料研究表明紫癜性肾炎是一种免疫复合物性疾病:皮肤小血管及肾小球、肠系膜血管呈过敏性血管炎病变,病变血管及肾小球可检出IgA、C3颗粒状沉着;此外由于患者尿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高,肾小球中有纤维蛋白(原)沉积,故血管内凝血机制可能也参与本病的发病过程。且本病有家族性好发倾向。

中医认为,根据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可以将其有皮疹时的病症归于中医的斑疹、瘀斑、肌衄、紫斑或葡萄疫的范畴;有关节疼痛时,可归于中医的痹症;以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时,可归于中医的腹痛范畴;当出现血尿、眼睑肢体水肿等肾脏病变时,可归于中医的血尿、溺血或水肿的范畴;病变日久,出现脏腑亏损、正气虚弱等一派虚症表现时,可归于中医的虚劳范畴。紫癜性肾炎是由于素有血热内蕴,外感风邪,阳有余而阴不足,肝肾阴亏,虚火内生,血随火动,血不循经而见各种血症,久则热伤气阴,气阴两亏,或脾肾气虚,不能固摄。以脾肾气虚、气阴两亏为病变之本,风邪、热毒、血瘀为病变之标。晚期可导致脾肾两亏、浊邪内停而成尿毒之重症。

(三)经验介绍

大部分紫癜性肾炎患者仅表现为镜下血尿、轻微蛋白尿及一过性尿检异常,肾功能多无损害,肾活检仅见轻度系膜增生,有可局灶增殖改变,此类患者黄春林教授主张只用中医药治疗。

黄春林教授主张将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起来,针对本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着重调节异常的免疫反应,恢复黏膜免疫屏障的正常功能,避免抗原的不断产生,抑制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度活化,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保护受损的肾组织。

因本病约1/3患者有先驱感染史,黄春林教授认为发病初期应在辨证的同时,选择抗感染的中药,如中药上具有抗链球菌作用的黄连、黄芩、黄柏、白头翁、苦参、大黄、连翘、金银花、菊花、蒲公英、黄芪、乌梅、冬虫夏草、白芍等,具有抗病毒作用的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野菊花、黄连、大黄、柴胡、薄荷、茵陈、青蒿、紫草、贯众、西洋参、桑寄生等。此外抗过敏治疗也应同时进行。秦皮、防风、乌药、桃仁、牡丹皮、鱼腥草、蝉蜕、连翘、百合、灵芝、荆芥、地骨皮、徐长卿等中药均具有不同程度抑制过敏反应的作用。紫癜性肾炎重症患者常呈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肾炎等表现,并可发展为尿毒症,治疗上应行强化免疫抑制以控制病情发展,在药物减量的过程中,一是可选择具有激素样作用的中药,如附子、肉桂、冬虫夏草、地黄、何首乌、杜仲、补骨脂、菟丝子、淫羊藿、肉苁蓉、枸杞子、仙茅、鹿茸、巴戟天、紫河车、秦艽等;二是可选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如熟地黄、天冬、天花粉、北沙参、五味子、泽泻、黄芩、柴胡、夏枯草、山豆根、牡丹皮、红花、穿心莲、蝉蜕等。

黄春林教授认为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精髓,也是饮食护理的实施原则,药物治疗有它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饮食调养亦有它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紫癜性肾炎的患者饮食应以清凉、甘甜、易于消化为佳,忌食辛辣、香燥刺激物及海鲜发物,如公鸡、虾、蟹、牛肉、羊肉、鹅等食品,以免助火生热,加重病情。因本病患者久病热伤气阴,肾阴亏虚明显,故可予食疗辅助治疗。黄春林教授自创生地芝麻粥:生地黄20克,黑芝麻15克,红枣10枚,粳米60克共煮粥,早晚服用,可常服。取其滋肾养阴的功效,且其味香甜可口,患者愿意接受,能够坚持长期服用。

(卢富华 邹川 王立新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