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教师如何远离亚健康
11036500000007

第7章 亲密接触之慢性疲劳

一、慢性疲劳与教师亚健康的关系

疲劳、营养不良、运动不当、心理不健康等都会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产生。长期在教学一线任教的教师,由于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往往休息的时间就非常少。教师常常处在一种疲劳的状态,如果这种疲劳长期得不到消除,就会出现过劳,而过劳往往是疾病的前奏。

因疲劳、压力、挑战或挫折等心理性原因引发,以疲惫不堪、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失眠等身心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似病非病状态,可以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过劳或进入亚临床症状态,直至引起疾病,甚至有人直接将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亚健康画上了等号。研究教师的疲劳,主要是从教师的疲劳以及慢性疲劳综合征开始的。

过劳,主要是心理过劳。教师面对剧烈的竞争,沉重的社会、家庭压力,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勇气和适当方法去克服、缓解的话,再存在某些性格弱点的人中就容易患上以疲劳、失眠、情绪低落、无生活乐趣、多疑病为主要表现的抑郁症。

有的教师经常疲惫不堪、无精打采、哈欠连天、烦躁、易怒、腰酸、背痛、头晕、眼花、失眠、嗜睡、神经衰弱、全身乏力、神志恍惚、食欲不振,周身不适却查不出明确的原因,这就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征兆。这时机体虽无明显疾病,但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这种状况在教师职业中的表现则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中年人生理功能下降,承受的各方面压力较大所致。导致这种状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教师劳动强度过大、病毒感染、精神紧张等不良因素密不可分。

二、慢性疲劳概述

教师的亚健康是与疲劳有着密切关系的,前面我们提到了疲劳和慢性疲劳综合征两个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状态属于疲劳,什么样的症状属于慢性疲劳综合征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1.疲劳及其分类

疲劳是亚健康的标志和典型表现,也是心理、躯体疾病的征兆。疲劳是指人在劳动和活动过程中,由于能量消耗而导致机体疲乏、劳累以及劳动技能减退等生理、心理变化的现象。它是人的机体为免遭损害而产生的一种自然保护反应。

1982年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的认识,“疲劳是有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使其功能继续维持在一特定的水平上工作,各器官也不能再保持固定的工作能力”。

这个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①疲劳是机体超负荷工作的信号

疲劳是一种信号,它提醒你,你的机体已经超过正常负荷,应该进行调整和休息。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会诱发疾病。如有些教师朋友经常感到疲惫不堪、无精打采、哈欠连天,或者常常烦躁、易怒、神志恍惚等,身体上即使没有进行体力劳动也会有腰酸、背痛、头晕、眼花、失眠、嗜睡、神经衰弱、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虽然进行专业的医疗检测却检查不出明确的原因,虽经常服用健脑安神、开胸顺气等药物,而全身倦怠的症状却始终得不到改善。这是一种典型的疲劳状态,应引起教师的注意。

②疲劳是一种病前状态和致病因素

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不断增加的社会压力使疲劳作为一种病前状态和致病因素,已经笼罩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结果将使教师的工作效率受到影响。据某部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30~50岁的中青年中,脂肪肝患者已达12%;10~30岁的肿瘤患者比例比5年前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这两种疾病都与疲劳过度又缺乏锻炼有很大关系。这种状况在教师群体中的表现则更为明显,某市医科大学健康教育教研室最近对该市教师的疲劳状况做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23~45岁的中青年教师中有近71%的人长期处于不同程度的疲劳状态。其中视疲劳患者的数量更为突出,比例高达所调查人数的47.1%。疲劳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使疾病发生率上升。

③疲劳是教师中的常见现象

说到疲劳,相信几乎人人都曾有所体验。教师,虽为“白领”一族,但工作竞争激烈,大多数人每天还超时工作,节假日经常加班,导致个体行为习惯的改变,如再无体育锻炼、每天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吸烟等,疲劳状态出现的概率就更大。可以很肯定地说,在教师中,疲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遇到疲劳这种情况,对于其他职业的人来说,如果休两天假回来,又是生龙活虎,积极冲刺的;但是对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工作内容前后的延续性相对突出,可替代性相对较小,经常请假是不太现实的事情,所以部分教师就会长时间处于极度疲倦及低潮情绪中,整个人长时间处于累的状态。

这里我们要明确疲劳与疲乏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疲乏是疲劳生理现象的心理感受,疲乏并不仅在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产生,它可能在疲劳之前就已产生;相反,即使疲劳程度很深,也不见得就会产生疲乏。疲劳是客观的存在,疲乏是主观的感受。

准确地说,疲劳也是一种病。这是根据已经诊断的病例推算的,轻的或没有发现的可能更多。但是,我们对疲劳究竟有多少认识呢?比如,如果要问疲劳到底有哪些表现,大概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医学科学研究表明,除了主观感觉疲乏,慢性疲劳的表现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程度不同,来去不定,疲劳可发生于少年、青年,也可发生于中年、老年,以女性居多,女性教师的发生率则更高。

女教师为什么容易疲劳呢?在日常生活中,女教师诉说疲劳的人数明显多于男性教师,这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有关。

2.女教师容易引起疲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客观原因:

在人数比例上,我国教师队伍中,女教师的人数远远多于男教师的人数。

女性生理原因:

①女性容易产生沮丧情绪

女性的情感比较丰富和敏感,思维定式也以感性居多,每当遇到不幸或悲哀的事,遇到挫折或打击,容易产生沮丧情绪。在女性的一生中谁都免不了沮丧的情绪体验,关键是如何尽快摆脱。沮丧时,人们喜欢孤独而容易退缩。因此,最好能给自己增加活动量,可以做一些家务劳动或进行一些体育运动或干脆上街购物,购买一些平时舍不得买的时装、背包、化妆品等。调节一下自己的生活规律,参加一些与过去的生活不同的活动,去适应新的生活规律。此外,无论你做什么事情,最好能几个人一起去,尽量不要独自一个人。多参加一些外出活动,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到交朋结友中去,或者去替好友亲人办些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办成事情后无疑对自己的心情也是一种安慰。

因此,女性要比较好地摆脱不期而至的沮丧情绪,应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这样才能使生活充满活力和希望。

②大多数女性易患缺铁性贫血

女性的疲劳与缺铁性贫血有关,贫血的主要原因是月经,这是引发女性疲劳的原因之一。比如,长期月经过多,或伴功能性子宫出血,且出血时间过长,出血量过多等,都易引起贫血。再如,有些青年女性,人工流产过于频繁,失血过多,引发贫血。一项专业研究表明,35~44岁的女性,贫血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尤其是城市女性,贫血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专家认为,多数的贫血为缺铁性贫血,这可能与女性的月经、生育等生理特点有关。人体每天新陈代谢需铁为2毫克,而铁的补充主要靠饮食,体内缺铁引起贫血,贫血造成体内供氧不足,从而使人感到疲劳。

③女性激素变化引起的疲劳感

体内各种激素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从而影响机体的代谢或情感,当因癌症或囊肿将卵巢全部摘除,或者精神紧张、压抑,影响了激素的分泌,就会引起情绪的变化并使人感到疲劳。在经期前有头痛、烦躁、疲劳,这是有些女性对黄体酮过敏所致,也可因月经前未充分摄取身体所必需的能量而引起。此外,服用某些含激素的避孕药,也会影响体内原有激素的平衡而引起疲劳。

④肠毒素引起的疲劳感

女性中多见便秘,积存在肠内的粪便产生肠毒素,被肠壁吸收后引起疲劳。人体肠道内有多种细菌,细菌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精神紧张、吃过凉的食物和吃肉过多时,破坏了肠道内细菌之间的平衡,造成菌群失调,使肠内产生毒素而引起疲劳。

在当代社会,女性带着一些自身的生理特点与男性共同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女性与男性共同担负起家庭的经济责任及教育子女的工作。可以说,女性所承受的心理及生理上的负荷一点也不比男性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女性教师的疲劳状况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女性教师应特别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轻轻松松步入课堂不要让疲劳成为你精彩课堂的绊脚石。

三、慢性疲劳的蛛丝马迹

上述这些症状反复发生超过一定时间,就要考虑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可见,疲劳是全身机能的失衡或障碍,可以影响机体的不同系统。如果拿这些症状与我们自身对照,不难发现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表现,如果这些表现非常明显的话,就要警惕了。

人们对疲劳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一般来说,可以把疲劳分成体力疲劳、脑力疲劳、精神疲劳、病理疲劳四种类型。

1.体力疲劳

体力性疲劳又称运动性或肌肉收缩性疲劳。生理疲劳是指由于肌肉持续保持某种状态或不停地收缩和舒张而引起的运动能力下降。这种疲劳的主要表现是全身或局部酸、软、痛,疲乏无力和“力不从心”。

当人体连续运动达到一定程度,体内的能源性物质消耗过多,代谢性物质堆积过多,缺氧和血液酸度增加时,则可导致运动质量受到影响,肌肉收缩与放松能力降低,并伴有精神紧张、困乏倦怠、抑郁烦闷、睡眠不安、头昏脑涨、周身酸痛、口淡厌食,甚至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或低下。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可以提醒人们对运动予以注意,以保护机体免于进一步发展为衰竭。锻炼后产生的运动性疲劳,如得不到及时消除,体力恢复不充分,势必影响到继续锻炼及工作学习的精力。一旦出现运动性疲劳的信号,人们应当及时做些积极的调整,如降低运动量,甚至休息一段时间,否则对人体是不利的。

因此,在运动性疲劳之后,为加速疲劳的消除,有下列措施:

①良好的睡眠与安静休息

锻炼导致身体疲劳之后,保证良好而充分的睡眠是使身体得到恢复的重要措施。同时,身体劳累之后,坐下或躺下作安静休息,也有助于疲劳的消除。

②活动性休息

很多生理实验研究证实,当局部疲劳后,可利用未疲劳的另一些肌肉进行一些适当活动,借以促进全身代谢过程,加速疲劳消除。当全身疲劳时,也可通过一些轻松的、兴趣高的体力活动,来达到加速消除肌肉代谢产物的目的。

③物理性恢复手段

按摩、光疗、电疗等对促进疲劳肌肉的代谢过程,加速疲劳消除有积极意义。此外,如热水浴、吸氧、空气负离子吸入等对疲劳消除也有益。

④合理补充营养

在运动疲劳后,饮食中要有较充分的糖和蛋白质补充以及注意维生素和无机盐的补充,维生素C、B1、B2、A、E等对疲劳的消除有重要作用。同时,各种高能运动饮料、电解质运动饮料及一些营养滋补剂等对体力恢复也有益。

⑤心理调节

情绪因素对疲劳的消除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情绪有助于加速疲劳的消除。如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做些自我心理控制与放松调节等对体力恢复都有促进作用。

⑥肌肉放松

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后,可进行放松性慢跑,或轻轻拍打易疲劳的部位,或用各种抖动肌肉的动作,都有助于肌肉的放松和消除肌肉的生理疲劳。也可用数分钟时间,坐下或躺下,从脚到头分段实施肌肉放松。

2.脑力疲劳

教师长期的备课、授课、修改作业,对脑力的耗费相对较重,如何爱护自己的大脑,是教师必须注意的问题。

脑力疲劳是指脑力劳动者因长时间静坐伏案、用脑过度、用脑时间过长而造成头昏脑涨、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脑力疲劳主要表现为头昏、目眩、头痛、记忆力下降、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等。

脑力性疲劳的信号是心理疲劳感觉。这种疲劳感觉表现为人体器官或脑细胞对继续工作的抵触。之所以产生疲劳感觉,是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时间持续过久或劳动强度过大,体内组织器官急需要的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代谢废物乳酸和二氧化碳(两者有合称疲劳素)积蓄增多,此时需要有效的休息,使代谢废物从体内排出,从而消除疲劳。

疲劳信号告诉人们,大脑需要调整和恢复,需要通过闭目养神、打盹、睡眠等“消极”方式,或通过适度的体育运动、体力劳动、健身活动等“积极”方式,来达到调整和消除脑力疲劳的目的。此时,若强制大脑继续工作,这对工作效果及工作效率都不利,同时还会加重心理疲劳,造成脑细胞的损伤,甚至使脑功能恢复发生障碍。

有不少正待中考和高考的学生们,每天晚上挑灯夜读,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仍然顽强地拒绝休息,甚至打开水龙头,用凉水冲头解乏,殊不知,这样做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

最好的消除脑力疲劳的方法是通过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进行积极休息来科学地使用大脑,提高用脑效率。

影响大脑疲劳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光线

用脑时周围光线过强或者过弱都不好。光线过强会使人感到烦躁,影响思维判断能力;光线太弱,使人倦怠,也会影响用脑效率。

②温度

大脑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温度下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和问题思考。研究表明,气温在18℃时,人脑思考问题反应敏捷;气温超过35℃时,大脑的能量消耗会明显增加,使人在精神方面产生怠倦感。

③空气

在工作学习紧张时,应该经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为大脑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从而提高用脑效率。

④颜色

淡绿色或淡蓝色可使人平静,易于消除大脑疲劳;深红色、深黄色可对人产生强烈刺激,使大脑兴奋,随后则趋向抑制。

⑤音响

经常处于70分贝以上的音响环境中,会使人头晕乏力、记忆减退等。若在用脑间隙,欣赏一下轻音乐或歌曲,能够促进大脑的生理协调,减轻大脑的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怎样检测大脑疲劳呢?首先我们需要观察和了解有无大脑疲劳的表现。大脑疲劳可表现为:

a。头昏眼花、听力下降、耳壳发热;

b。四肢乏力或嗜睡;

c。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力下降;

d。反应迟钝;

e。出现恶心、呕吐现象;

f。出现性格改变,如烦躁、郁闷不语、忧郁等;

g。看书时看了一大段却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上述这些症状反复发生,超过一定时间就要考虑有慢性疲劳。

3.精神(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主要是指心理压力过大,精神情志不调,难以与环境相适应而造成的学习、工作效率降低,沮丧压抑,百无聊赖,心烦意乱,精疲力竭或出现神经衰弱症状。

其实这种疲劳本质上属于脑力性疲劳,但它有较浓厚的心理精神因素和感情色彩。往往使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处于一种混乱、不安宁的状态。当受压抑的感情冲突未能得到宣泄时,就会在肉体上出现疲劳症状。

此外,如受到强烈、持久的精神刺激而引起心理上的扭曲和变态,也是引起心理疲劳的因素之一。或由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思虑过度,情绪紧张、恐惧、不安,工作不称心,人际关系不和谐,以及生理疲劳造成的紧张、厌倦、无兴趣或因挫折引起的忧郁、烦恼等。

心理疲劳则与工作环境和工作目的等许多因素有关,产生心理疲劳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精神紧张和学习、工作过量。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高度的竞争性,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害怕在竞争中失败,由此导致了心理的紧张与疲劳,此外,繁杂的信息轰炸、住房拥挤、噪声、工作条件恶劣、疾病、家庭不和、人际关系紧张、事业遭到挫折等,也都是诱发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

要解除心理疲劳,人应当对自我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估计和要求,不能对自己要求过高过急,凡事要讲求一个适度,根本办不到的事不要硬拼蛮干,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

4.病理疲劳

大多数人都片面地认为疲劳主要是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复杂,心理压力大造成的,只要好好休息,学会放松,过一段时间自然就好了。但最近医学研究却发现,引起慢性疲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原因和诱因。

工作负荷重、精神压力大的确是重要的原因,但绝不是唯一的。其他如营养失衡、环境污染、病毒感染、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肠道菌群失调、寄生虫感染,基因背景等也绝不容忽视。这些因素可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比如,情绪紧张导致睡眠困难,长期的睡眠困难又可引起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免疫功能的下降引起肠道感染,肠道感染引起营养物质的吸收减少,反过来营养不良又引起免疫功能的下降和其他方面的问题。总之,这一过程如果反复发生,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机体衰竭。

科学家们已经证实,慢性疲劳患者在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重要生命控制中枢都存在着异常。这些研究表明,慢性疲劳患者机体的控制部位已经出现了故障。这时的机体好比是一辆蓄电池不足、发动机也有毛病的汽车,光充电或只修好发动机汽车都不能走,只有两者都好,汽车才能走。休息就好比充电,如果不能修复机体的故障,人还是不能恢复正常。那么慢性疲劳会不会随着时间延长而自愈呢?结论是一部分人可能自愈,一部分人在健康和疾病之间反复,一部分人则每况愈下。另外,慢性疲劳往往还是一些严重疾病,如癌症、肝炎、风湿等疾病的早期症状。

因此,奉劝那些经常感到疲惫不堪的教师朋友们千万不要把累不当回事,应及时就医或咨询。现代生活使教师的生活节奏加快,而教师的工作强度却有增无减,这样,就需要教师朋友们倍加呵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摆脱疲劳的困扰,精神百倍地工作和生活。

四、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简称 CFS(Chronic FatiguesStem)。这个概念虽然提出来已经很多年了,但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相信许多人都还感到陌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学者先后报道了一种新的慢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多种非特异性慢性症状,体格检查无异常表现,实验室检查伴有EB病毒(EBV)抗体效价上升。当时认为该综合征为慢性EBV疾病,或慢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987年3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在亚特兰大召开会议,根据症状和体征,以及缺少单一的病原因子等因素,决定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关于慢性疲劳的形成原因,科学家们进行了如下阐述: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具体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专家们初步研究认为与EB病毒的感染有关,现仍在深入研究之中。由于本病常常伴有低热、咽喉疼痛及淋巴结肿大等表现,所以它与神经衰弱是不同的疾病。但是有以下几种促发因素:

(1)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使教师的体力消耗和心理压力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工作时间延长,尤其是女教师回家后还有不少家务需要处理。因此,睡眠时间减少,常会感到身心疲惫,长此以往,慢性疲劳就容易出现。

(2)工业化的发展,使城市环境污染加剧,如果人们长期处于缺少安宁、绿化的环境,就极易引起持久的身心疲惫。

(3)食物中总热能增加和动物食品增多,并可能进食含有农药的蔬菜和水果。出门都是坐车,缺少步行锻炼;上下楼都乘电梯,体力活动减少;办公或日常生活一般都开空调,在超重和肥胖日益增多的同时,慢性疲劳必定也随着逐渐增多。

(4)家庭成员长期患病或经济困难等因素增加了慢性疲劳的几率。

(5)家庭或社会关系相处中人际关系紧张,缺少安谧祥和的气氛,心情不愉快也是重要的促发因素。

五、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危害

从医学观念来看,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因为过度工作或运动,造成严重疲劳的病症。不过有疲劳的感觉不能都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一般来说,正常人即使再疲劳,经过一夜好觉就可以恢复充沛精力。如果第二天起床后,仍然感觉十分疲倦,并且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状态很可能就是慢性疲劳综合征了。现在许多人不把这种症状视为有病,而是硬扛着,其实这会影响个人的工作、学习乃至日常生活,非常强烈的长期性疲劳很可能是其他病症的征兆。如果这种疲劳感持续半年或更长时间,身体很可能会出现低热、咽喉肿痛、淋巴结肿大、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以及全身无力等症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若身体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还会造成体内激素代谢失调、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同时也会引起肩膀酸痛、头痛等神经失调症状,患病率大大提高。

有关专家指出,很多常见的食物及水果均能预防慢性疲劳综合征,例如黄豆、黑豆、乌鸡、核桃、蜂蜜和猕猴桃等,多吃可补肾并有益脾胃,从而降低疲劳症状出现的机会。

对于教师来讲,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多休息:许多人能在两周内靠自身免疫力不用任何治疗而康复。

(2)做些少量活动:证据显示,温和运动对本病颇有帮助,你可以试试瑜伽功,但注意避免运动过度。

(3)注重营养:多吃新鲜蔬菜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加快康复,可以选择含50%生菜及鲜果汁的均衡饮食。它们主要包括蔬菜、水果、全麦等谷类、种子及核果、去皮的火鸡肉、深海鱼。

(4)多喝绿色饮料:多喝蔬菜汁以补充维生素,如萝卜汁、胡萝卜汁、青菜汁或小麦草汁等。

(5)多喝水:要喝大量的水(每天8大杯)及果汁。还需摄取纤维素,要确保肠子每天畅通。偶尔,用灌肠剂清肠洗毒。

(6)少吃多餐:为了保持一个好的血糖平衡和更高能量水平,最好一整天吃4~6餐小量食物,避免任何一餐吃得过饱。有人发现在早晨醒来或晚上睡觉时立即进食一小部分低脂蛋白能够帮助提高能量水平。建议选择好的蛋白质,包括:低脂奶酪、豆腐,小扁豆和其他豆制品。

六、中年教师易患慢性疲劳综合征

中年时期是人生旅程中的重要时期。人到中年,在事业上往往起着承上启下的骨干作用,他们既是老一辈的得力助手,又是下一代的师长;中年教师在家庭中既要培养和教育子女,又要赡养老人,是一家之主,家庭栋梁。同时,中年时期人体在生理上又是重要的转折时期,此时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由成熟稳定逐渐转向衰退。由于中年教师的生理功能由盛转衰,再加上在社会、家庭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决定了中年教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肩负多方面的重任,因此中年时期也是教师许多慢性疾病的好发时期,中年养生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七、如何自测“慢性疲劳综合征”

疲劳危害着广大教师朋友,也是引起亚健康的重要因素,下面这些症状帮您预测是否患有疲劳综合征。

(1)早晨不能按时醒来,醒后懒得起床。

(2)走路抬不起腿。

(3)不想参加社交活动,尤其不愿见陌生人。

(4)懒得讲话,说话声音细而短,自觉有气无力。

(5)坐下后不愿起来,时常托腮呆想发愣。

(6)说话、写文章不时出错。

(7)记忆力下降,想不起朋友的叮嘱或者忘掉几小时前的事情。

(8)提不起精神,过分地想用茶或者咖啡提神。

(9)无味,食欲差,饭菜没有滋味,厌油腻,总想在饭菜中加些刺激性调料。

(10)吸烟、饮酒的嗜好有增无减。

(11)耳鸣、头昏、目眩、眼前冒金星、烦躁、易怒。

(12)眼睛疲劳,呵欠不断。

(13)下肢沉重,休息时总想把脚架在桌上。

(14)入睡困难,想这想那,易醒多梦。

(15)打盹不止,四肢像抽筋一般。

如果有上述2~4项情况时,说明轻微疲劳;有8项以上是重度疲劳,也许潜伏着疾病。

八、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预防

从预防保健的观点来看,疲劳是一种信号,它提醒人们你的机体已经超过正常负荷,应该进行调整和休息。不应消极地理解休息就是睡眠或静坐。要提倡积极的动态的休息,精神愉快,开朗,每日户外活动半小时至一小时,如散步、太极拳、保健按摩。慢性疲劳综合征防治的要点着重在坚持科学的、合理的生活方式,必要时需要适当用药。除注意休息外还可采用物理疗法和化学疗法。物理疗法可采用自我按摩和接受他人的按摩,使用震荡、捶击、击打及桑拿浴、蒸汽浴、水流循环按摩和药浴等方法,促进人体肌肉放松。化学疗法是指使用中西药物以帮助消除身体疲劳。

具体防治内容如下:

(1)生活节奏要有规律,减少夜生活,每天睡眠7~8小时,保证每日吃早餐。

(2)讲究心理卫生,开朗乐观,心胸豁达,知足常乐,并能适当保留“童心”。

(3)培养一项业余爱好,如琴棋书画,种花养鸟,唱歌跳舞等。学会交替使用人体的各个部位,若达不到这一要求,至少在周末要做到娱乐半天。

(4)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消除疲劳的重要方法。体育锻炼贵在坚持,重在适度,适量的运动不会出现更加疲劳的感觉,只会愉悦心情。

(5)控制总热能,每餐以八分饱为度,减少动物脂肪和甜食的摄入,多吃鱼类食品、豆制品、蔬菜和水果。

(6)戒烟,少饮酒,多饮茶。

(7)进行以松弛为目的的生物反馈训练,对矫正紧张、焦虑、忧郁情绪及改善睡眠质量最有效。

(8)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的应用,如一些药物可以矫正心理疲劳,效果显著。但药物的应用应以医师的诊断为标准选择。

(9)慢性疲劳综合征与免疫力有关,免疫力的高低与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概率成反比。平时应多注意增强免疫力,可避免慢性疲劳综合征侵袭。

(10)有病毒感染存在时,可选用抗病毒类药物,具体药品的选用应因人而异,详情应咨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