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学会和孩子说话
11033700000049

第49章 怎样和大学生说话

某大学大三学生小董已经连续3个假期没回家了。“我不愿见父母,每次站到回家的站台上,似乎都是一次煎熬。”“他们根本不理解我,我也没脸见他们。我觉得,这3年来自己一事无成,我也想学习,可没有动力了,有时我真不知道怎么办。”小董一脸伤感:“我能做的就是跟女朋友倾诉,我认为,只有她才能了解自己,才能真正和自己交流”。

某大学文学院的张同学,也很少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对此,他很无奈:“我父母是‘老三届’,当过知青,他们都有那种‘我们吃了苦,不能让孩子再遭罪’的心理,宁肯自己吃苦,也决不让孩子生活得比别人差。我与父母一交流,他们就是‘冷不冷啊?’之类的问题。换句话说,我感觉,我和父母的关系只是‘物质的’。”

东北师范大学的孙同学,父母双双下岗,每天都要为生计发愁,每次打电话来,就是问问学习好不好,学费够不够。“我也知道,他们根本无暇顾及我心里的感受,我还能说什么呢?说多了,岂不是又给他们增添心理负担?渐渐地,就感觉心里和父母隔着一层。”

小王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现在上的是专科,所以父母一直对他的看法不好,每当他要和父母说说自己的想法或对问题的看法时,父母就用学习来压他,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法和父母交流,个人心理压力也很大,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曾在市内主要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9%的大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其中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

孩子进入大学以后,学生心理会发生很大变化,有学习成绩带来的落差感,有陌生环境带来的孤独感,也有缺乏交往能力的失落感,这一阶段尤其需要父母的内在支持,而有些父母却忽略了。

另外,现在的大学生,多是在“高分为王”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对父母缺乏关心和理解,在处理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上,经常以个人为中心,导致两代人交流困难。

应该说,在15岁到22岁左右的青春期,与父母产生距离,对他们表现出冷淡,这是青少年成长的正常表现。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也需要有一段时间让自己独立思考,去寻找并且发现自己。但父母毕竟是过来人,应该主动和孩子沟通,这种沟通不能只限于生活、学习,更多的是要关心孩子的内心想法,真正的做孩子的朋友。

那大学时期的孩子有什么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心理,处于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其主要特征:

(1)思维达到了较高和较成熟的程度。

人的认识能力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其中核心部分是思维,思维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思维从经验型转向理论型;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了;思维有一定的创造性。

(2)智能发育趋于成熟。

大学生这个年龄段,由于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他们不再满足于现象的罗列而主动地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他们一方面独立思考和理论思维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容易主观片面、脱离客观实际。

(3)自我意识逐步增强。

大学时期,由于脱离父母监护、生活空间扩大,大学生独立感、成人感增强,开始重新审视评估自己,并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他们一方面自我评价和自我期望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又容易出现自我扩张、自我中心等自我认识的偏颇。

(4)情感情绪日益丰富但欠稳定。

随着大学生活各方面需要的日益增多,大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且强烈。他们一方面对学习、对工作、对师长、对同学、对友谊、对爱情以及对周围事物充满积极情感,另一方面又容易走向极端,出现各种不良或消极情感。

(5)容易接受新的事物。

大学生对校园和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新观点、新理论表现出浓厚兴趣,容易受其影响。他们一方面喜欢求新、求异、求变,另一方面又容易真伪不辩,是非不清,产生偏激行为。

(6)性意识进一步发展。

大学生性生理已发育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感情欲望逐渐增强。许多同学一方面开始注重自我形象、关注异性、渴望与异性交往并希望获得爱情,另一方面又容易处事失当,能力较为欠缺。

(7)意志的目的性和持久性突出。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直接制约人的成功、成才。

特别指出的是,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

①知识化程度高而社会化程度低;

②情绪波动度高而自抑程度低;

③自我认可度高而人际协调力低;

④成才急切度高而抗挫能力低。

大学生就业情绪出现浮躁和波动,是心理成长期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倘若情绪长期波动并郁闷在心中,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那么家长要怎样和大学生沟通?

1.告诉孩子:消除浮躁波动情绪,构建良好心境

情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大学生情绪出现浮躁和波动,是心理成长期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倘若情绪长期波动并郁闷在心中,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良好的情绪来自良好的心理,良好的心理来自良好的心境。

因此,大学生应正视现实,适当调节就业情绪,端正学习、生活、就业目的,增强社会责任感,培育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克服学习、生活、就业情绪的浮躁和波动,保持愉快心境和良好情绪,从而在大学生活中掌握主动。

2.告诉孩子: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和谐心态

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具有强烈的合群心理需求,人际交往易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态,保持身心健康。

然而,自我感觉良好是当代大学生的鲜明特点。在独生子女家庭中,部分大学生还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面对学习、生活、就业中的各种问题,他们表现出在人际交往中有诸多不适应。

因此,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应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技能,逐步形成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心态,从而在与他人交往中更为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3.告诉孩子:不能过于急功近利,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大学生就业和成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由于大学生年轻,在心理上往往急于求成。一旦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又易意志消沉,一落千丈。

其实,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宁静方能致远。大学生的学习困难、人际摩擦以及爱情失意和就业艰辛,都可能带来心理挫折感。倘若对挫折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始终保持平和的心理,就能自如地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

大学生已经是真正的成年人,因此父母就不能再向以前那样事事关心、事事过问。应该给他们更多的自由。要相信他们会处理好自己的生活。

当然,还要在适当时候给予正确的指导,把自己的经验阐述给孩子。只是指导,而不要命令或是更多干涉。让他们自己独立思维,并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希望每位家长的都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