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学会和孩子说话
11033700000002

第2章 你是怎样“说”孩子的

说是父母和孩子的主要沟通形式,每天父母都要和孩子说话,表扬孩子的,批评孩子的,教导孩子的,鼓励孩子的……但您有没有仔细想过,他是不是明白你在说什么?你和孩子说的他都听了吗?你们的沟通有效吗?

法国古代有一位叫德·蒙吕克的元帅,他的儿子是一位正直的人,但严肃的元帅与儿子之间却缺乏沟通。

直到儿子不幸死于马德拉岛后,德·蒙吕克元帅才痛心地说:“我有许多遗憾,其中最令我痛心的,是我觉得从未与儿子有过内心的交流。我摆出父亲的威严,使我永远失去体会和了解儿子心意的机会,向他表示自己对他深沉的爱和对他品德的钦佩之情。这个可怜的孩子在我脸上看到的只是皱紧的眉头,充满轻蔑的表情,始终认为我既不知道爱他也不知道正确评估他的才能。我心里对他怀着的这种异常的感情,还要留着让谁去发现呢?知道了又是欢喜又是感激的还不是他吗?而我压抑和限制自己却摆出这张假装尊严的脸。我失去了跟他交谈、对他表示爱的乐趣,他也是非常冷淡,他从我这里得到的只是严峻的态度,感到我的态度犹如一个暴君。”

父母们总是习惯把自己的“教训”、“命令”、“责骂”、“呵斥”等都归于沟通。实际上,这些沟通都是消极的,长期生活在这种消极沟通模式下的孩子往往会封锁自己的心灵,对父母产生敌意,破坏亲子之间的关系。遗憾的是,许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看看您有没有用以下的方式和孩子说过话:

1.指责的口气

“为什么你总是整天让我操心,难道你不会自立一些吗?”

“看看你的屋子,脏得跟猪窝一样,难道你就不会收拾一下吗?”

“你看你那样,整天只知道玩,不知道学习,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呀?”

“如果你昨天晚上不看电视,怎么会起不了床呢?你总是贪玩,不知道学习!”

这些话听起来非常耳熟,而这正是许多父母指责、埋怨孩子时经常用到的。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这种责骂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损害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也许是孩子在生活中做错了事,也许是学习中粗心大意做错了题,但正是因为不断的错误才让孩子成长。许多责骂孩子的家长就是不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上来就是一顿责骂,导致孩子犯了错也不愿多和父母沟通。

其实,每一位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犯盲目责骂孩子的错误,就算知道是自己太着急错怪了孩子也不愿认错,实际上孩子的心是善良的,他们并不记仇,只要父母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及时和孩子说声对不起,以后改正,孩子还是很愿意和家长交流的。

2.百依百顺的口气

“只要你听话,妈妈什么都给你买。”

“不就一个铅笔盒嘛,爸爸明天就给你买来。”

“赶紧吃饭吧,吃完饭玩什么都行。”

在父母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都是心肝宝贝,特别是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自觉不自觉的就对孩子过分溺爱了。殊不知,却造成了孩子任性、霸道、不懂礼貌、以自我为中心。长此以往,孩子的独立性就受到影响,成为长不大的孩子。

从前,有一位富翁老年得子,他对儿子非常宠爱,对儿子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不管儿子要什么东西,他都尽量满足。儿子在吃饭的时候喜欢骑在父亲的背上,于是,父亲就每天在吃饭的时候趴在地上供儿子骑,母亲则在一边给儿子喂饭。

终于,儿子长大了。他喜欢上了隔壁的一位女孩,要求女孩嫁给他。这位女孩的家境比较贫穷,但是,她非常勤快。在她眼里,富翁的儿子根本就是一个任性无礼的人,自己是不可能跟他在一起生活的。

于是,她讥笑着对富翁的儿子说:“像你这样每天吃饭要骑在父亲背上的人怎么可能独立生活呢?我是不愿意嫁给你的。”

为了表示自己的心迹,富翁儿子竟然说:“那我以后不再骑在父亲的背上了,如果你不相信,我就把父亲杀了。”

女孩以为他说说而已,笑了笑就走开了。

结果,当天晚上,富翁的儿子对父亲说:“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但是,你每天让我骑在背上吃饭,所以人家不喜欢我。因此,我要杀了你。”

父亲一听,老泪纵横,但是,谁叫自己这么迁就、纵容儿子呢,于是,他把眼睛闭上了。儿子真的拿起菜刀砍向了父亲……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你知道怎样使得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

如果孩子习惯于一味地被迁就,那么,父母在孩子的眼里,仅仅是供他们差遣的“仆人”,甚至是满足他们欲望的“钱包”。连接亲子关系的纽带只有物质和欲望,一旦父母的经济状态出现了危机,或者给孩子造成了妨碍,在孩子眼里,父母就一无是处了。

3.面面俱到的口气

孩子:“爸爸,下周我们学校组织去春游,你说我带些什么东西好呢?”

父亲:“行了,爸爸知道了,明天就会给你准备好的。”

孩子:“妈妈,我今天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我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

母亲:“什么新朋友老朋友,你就知道玩,你看你,满脸泥土,还不赶快去洗洗!”

管家型父母只知道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包括孩子衣食住行,生怕孩子饿着、冻着,但是,他们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他们不知道孩子有交往的需要、自我体验的需要,等等。

处于管家型亲子关系下的孩子,往往觉得父母是不了解自己的,尽管父母为孩子付出了许多。而且,这种父母往往喜欢整天唠叨。

“早点睡觉,明天早点起床,要不然会迟到的!”

“作业本都拿上,红领巾不要忘记了,盒饭带了吗?”

“今天天气不好,要多穿件衣服。要是感冒了,你会很难受的。”

“晚上早点回来,不要到同学家玩,要不然回来的时候没车,你就得走回来了!”

实际上,这些事情孩子只要经历过,自然会明白的。而父母出于“关心”孩子的角度,整天唠叨个不停,孩子就会产生逆反与抵触心理,亲子关系就这样破裂了。正如快乐教育创始人、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孩子有意见得不到及时交流,主要责任在于父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或掌握不好沟通的火候,甚至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唠叨一顿就是沟通,结果自然是适得其反。”

4.过分管束的口气

孩子:“妈妈,我想去小军家玩。”

母亲:“昨天不是刚去玩过吗?今天不能去!”

孩子:“昨天我们是自己组织玩的,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实验,我想与小军一起做。”

母亲:“不行,你不能老是去人家家里,人家父母会嫌麻烦的。”

孩子:“不会的,他父母不在家。”

母亲:“难道你就不会自己做吗?小孩子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老是麻烦人家!”

孩子:……

父母管束孩子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但管束孩子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管束的过分,就会变成唠叨,让孩子厌烦。过分管束的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本性,一味的要求孩子这不能做,那不能做。结果让孩子觉得很累,一旦孩子缺乏了童年的乐趣,他就再也不愿和父母沟通了。

总的说来,父母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以上情形。但上面的方式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切身感受。结果是孩子并不听家长的话,不接受父母的命令,没有达到有效沟通,还可能造成亲子沟通障碍。

那作为家长的您了解孩子都有哪些需要吗?有的家长会说:“吃好、喝好、身体好、学习好就行了。”但这些都是父母自己的想法,您有没有蹲下身来好好和孩子谈谈,问问他们需要什么。

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有个“精神胚胎”,儿童的成长是顺应这个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向”的。如果父母给孩子需要的养分,孩子将通过自我选择建立完好的心智。

所以,父母首先要先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再对症下药的给他们什么。

1.情感需要

在情感方面,孩子有爱与被爱的需要,孩子需要在爱的沐浴下成长。教育孩子,这是第一位的,爱是基础。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冷漠、逆反的情绪。

刚出生的孩子就有情感的需要,他喜欢父母的抚摸和拥抱,他喜欢看父母温柔的微笑和眼神,他喜欢父母对他说:“宝宝,我爱你!”“宝宝,你是妈妈的心肝宝贝!”这种情感需要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种需求。

许多父母认为,在这方面,自己做得相当好,实际上,父母们只关注了给孩子爱,而且这种爱往往是溺爱,而忽视了也应该向孩子索取爱。于是,孩子们学会了“理直气壮”地接受父母们的爱,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也需要付出爱,反映在孩子行动上,就是自私、狂妄自大、以自我为中心。

2.独立需要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希望永远活在父母的保护当中,他们渴望能够独立地做一些事情,独立地决定自己的事情。

这种独立性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和青春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两个时期被称为孩子的“断乳期”,前者为生理断乳期,后者为心理断乳期。

年幼的孩子们总是喜欢什么东西都碰一下,尤其是一些新奇的东西;大点儿的孩子则喜欢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情。事实上,这正是孩子顺从“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向,他们不自觉地被引导着去“配合自己的行动”,从而获得对各种事物的印象。

但是,许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种需要,他们喜欢禁止孩子的各种探索行为,经常过多地替孩子做事情,干涉孩子的事情和决定。当孩子的自由被禁止时,孩子就会产生受挫感,产生沮丧的情绪,他自然而然会变得“不顺从”,出现对抗的行为,自然而然会变得“叛逆”。

其实,这些都表明他在向父母暗示:我不需要你们的过多保护,我不需要你们的过多干涉,我要自由!我要独立!只要父母把自由给了孩子,“不顺从”和“叛逆”就没有理由存在,它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3.自尊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尊的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对于孩子来说,这种需要也存在。

孩子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父母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隐私,等等。许多父母恰恰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自尊需要,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于是,父母们经常随意呵斥孩子、打骂孩子,有些甚至在公众场合打骂孩子,揭露孩子的缺点,等等,完全不顾孩子的自尊。

当孩子的自尊没有得到尊重时,他们或者产生逆反、对抗的心理,或者破罐子破摔,这些都增加了亲子沟通的障碍。

4.平等需要

孩子虽小,但是,他们总希望父母能够把他们当成大人一样来看待和父母是平等的。而许多父母总是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往往是对孩子要求这样,对自己要求那样。比如,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天天看电视、打麻将。这样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与自己是不平等的。

现在,有许多孩子会在背后这样议论父母:“我的父母总是要求我做这做那,其实这些事情他们自己都做不到。”“父母总是说话不算话,明明答应我星期天去郊游的,因为他们自己想睡懒觉就不去了。”这些都表明,在大多数的孩子心里,父母们没有做到平等这一点,于是,他们也就不相信父母的话了,沟通的障碍也就形成了。

5.成就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成就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孩子同样有这种需要。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认可。这种认可和表扬,往往能够让孩子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让他们获得极大的快乐。因此,从主观上来说,孩子们总是希望自己在家里做个优秀的孩子,处处获得父母的夸奖;在学校,他们又希望自己是个学习好、行为好、品行好的学生,能够当班干部,希望在班级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人羡慕的优秀生。

当孩子的这种成就欲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产生失落、沮丧的情绪。

父母可以对照以上孩子的需要,想想以往和孩子沟通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希望您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孩子做到良好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