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中国式财富地图:实现财务自由的理财必备手册
11032300000004

第4章 如何实现财务自由的高度

※财务自由与个人生活的紧密联系

掌握理财技法与获得幸福生活之间是有关联的。

在我们理财前,应该先弄清楚我们所追求的是什么,也就是我们理财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大部分人都忽略了一个关键,累积金钱不是理财的终极目标,累积幸福才是理财的终极目标。

“金钱心理学”指出,金钱不是买卖东西的货币,它其实牵动人们内心深处很多心理因素。许多人认为,有了钱我们就有了能量,其中包括自信、自尊、安全感、对未来的希望,还有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金钱代表自由。其实,正是因为自信、自尊、安全感等等这些,才使我们对金钱兴致勃勃。然而在累积财富时,很多人忙忙碌碌理财,却忽略了理财开始时的意义和目的,他们一味的奔波于财富之中,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累积幸福。有的人以为有钱后可以自由,却发现理财后更不自由了,有的人希望有钱可以讨人喜欢,真的有钱后却认为周围的人都是为了贪图他的财富,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糟糕。这些都背离了我们理财的本意。

这就像为了追求幸福,人们一头载入理财的跑道,但往往跑着跑着,就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起跑的终极目的在哪里。

1.别被“快乐跑步机”拖垮

很多人在理财中有疑惑,本来认为“我只要这次赚了钱,就会开心很多”,可真的赚钱了,却没有当初想象中开心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发现,心情和财富的关系就好比一台“快乐跑步机”。在我们踏上跑步机后,如果维持一开始的速度奔跑,只能原地不动,只有加快速度,超过跑步机的速度,才会有进展。在快乐上也是如此。原来有了100万元,很开心,但慢慢适应了100万元这个强度,要150万元才会开心,到再下次就变成了200万元。就像跑步机,在适应了一个状态后要更高的强度、更大的刺激才有同样的快乐。正因为有了“快乐跑步机”的效应,有些人炒股票,开始觉得每年有10%的收益很满足,可是真的达成后,就觉得有20%的收益才会开心,这就是人们的心理运作原理。很多人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心理的跑步机,一旦上了机器就下不来了,只有一直不断奔跑。

真正聪明的人不是光光打理口袋里的钱,而是做幸福的投资者,这些人会清楚意识到可能出现的“不断奔跑”的情况,而能改变这种情况的方式可能只有善用累积来的财富。因为金钱如果只是数字没多大用处,只有把它变成真正能让人感到幸福的事物、活动。比较直接的可以是感官上的享受。比如去吃顿好的,买套豪宅,穿名牌衣服,提名牌包等等,这些都使人产生快感。然而只做这些当然不够。我们可以把钱花在有满足感的事情上,例如旅游、爬山、下海等等自己喜爱的、考验自己的事情上。很多有钱人会花大价钱、大精力坐飞机去国外,参加铁人三项赛,把自己累的半死,但他们觉得真的快乐。这其实就是寻求心理上的一种快乐、满足。另外,钱财带来的快乐还可以是因为做有成就感的事情,例如学习某些技能,像摄影、极限运动等等。或者像很多企业家那样投入慈善事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又或者帮助身边的亲朋好友,让他们同样快乐。如果有了钱却不能让身边的人幸福,那么自己也不会有幸福感。总之,只有善用累积的财富,才会有幸福感。

2.穿上幸福的“防弹衣”

另外,在专家三年多研究理财情商的经验中发现,从事理财的人中,能真正累积幸福的人都拥有平衡的生活状态。理财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大部分。他们的生活内涵丰富,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爱好、朋友关系融洽、家庭美满、工作有成就。他们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不把重心偏重到任何一边,做轻松的投资者,不作失魂落魄的理财家。我们当然希望财产不要缩水,可就算财产有起伏,这些人是最不容易丧失幸福感觉的。他们有情绪的“防弹衣”、幸福的“防弹衣”,财产的多少不会过于影响他们幸福的感受。

总之,要幸福理财,就要把理财当成幸福生活经营的一部分,而不是误以为理财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我们需要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搞清楚。理财是需要我们抬头望向远方,认清目标,调整方向,运用手中财富,让人们通向幸福的彼岸。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并享用财富。尤其在今天,个人生活的改善,自我价值的体现,社会效益的达成,都是以财富的增长作为衡量标准。理财,是希望生活品质可以愈过愈好,而并非一定要赚大钱或是发大财,就算是所谓的“理财专家”本身,也未必很富有;而理财所想要达到的标准是因人而异,重要的是与自己比较,生活丰衣足食,不管是不是家财万贯,也是能自得其乐的事。

现在一提到理财,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为了赚取高收益。事实上,通过理财让日常生活更美好并不一定要靠更多赚钱。如何在生活中学会理财,与在股市搏击中获得高收益同样重要。理财是一个敏感且因人而异的问题,不同经历、阅历、知识的人,对财富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才有了各种各样的追求。但毫无疑问的是,一个人的财富观肯定是受其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影响。没有财富的人在寻找财富,有了财富的人想守住财富。不过,在这个市场经济社会里,只有“寻找”和“守住”财富是不行的,进一步开发人的“财商”也很重要。

财富的集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金钱与财产,是一种财富,只会享受不会创造者,演出的终将是一幕悲剧;知识与技术,是一座开发不尽的财富“宝藏”;精神富有,情操高尚;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化”的富有;压力与奋进同步,竞争才有活力,生命更加辉煌;权力与利用工作便利“致富”,是一种不健康、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财富”。人生的意义不是索取,而在于“奉献”;奉献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享受。奉献的人生是高尚的人生,索取的人生是耻辱的人生。对于这一切,重要的已不是财富本身,而在于创造财富本身是一个人成熟的过程,可以这样说,财富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而创造财富的过程则是每个人战胜自我、克服自我的过程,每一次超越有如“凤凰涅磐,复从火中重生”般壮烈,又有如彩蝶破茧而出般壮美——痛苦、艰难,却也很美妙。然而,有激情喜欢挑战的人是乐意去享受这个过程的,因为这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挑战并能将自身完善的过程。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理念深入人心,专家认为没有一个所谓绝对正确的投资理财的策略,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投资理财策略要从所处的宏观的市场环境和微观的自身特质两方面因人而异来决定。基于对中国长期经济的乐观判断,采取了相对激进些的投资方式,比如加大在股票上的投资比例。并不是说激进就能获得高的回报,而是如果不激进些的话,就丧失了充分分享中国经济成长果实的大好机会。还记得看到过这样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说,一位在证券公司门口卖报的老太太,无论股市行情好与坏她都能挣到钱。这是因为,行情好时来证券公司的人多这样便可以多卖些报,而行情不好时来证券公司的人稀稀落落甚至没几个人来看盘的时候她就用她卖报赚的钱去选一支股买进,持有在手中直至来证券公司的人又熙熙攘攘的时候卖出;另一个故事是说,一位老太太以两千元的本金进入股市,她对自己的投资收益期望不高,如果能赚到一二十元钱就将买进的股票卖出,她总是对自己说能挣到买菜钱就好,经过了N年说是已挣到了二十万,听起来似乎有些悬,可是这两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相信他人不如相信自己,在股市中谨记:“不追高地买进,不贪洼地卖出。”有时,一个小小的理财举措,可以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人对基金熟悉,在基金里找机会。前年发行瑞福分级基金,优先部分的回报是一年银行利息再加三个百分点,多赚了的归进取部分。这等于进取部分以每年6%左右的利率向优先部分借贷。在这牛市背景下,股票基金一年岂止赚6%。所以有的人看准了这个机会,倾囊申购瑞福进取基金,结果一上市就赚了50%。与其他投资理财方式相比,股票透明度高,相对公平、公正、公开,这也是它目前成为国人首选理财渠道的关键因素之一。说炒股投机也好,投资也罢,有个积极作用无法否定,那就是通过炒股普及了国人的经济学常识,促进了学习之风,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国民的思维方式。经过炒股的熏陶,理性思维部分替代了国人自古以来习惯的感性思维,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理财这门课,学校通常没有教。有些人正困惑于一个问题——现在究竟是投资房产好(国家正在调控房市),还是投资基金好(股市出现大跌)?其实从理财的思维角度出发,简单地判定该投资哪方都不科学。因为,理财的思维并不认可如此简单武断,而应事先弄清自己打算投资房产或基金的用意何在。倘若只因为眼红别人投资而决定跟进,那实在没有必要。只有掌握自己有多少可支配收入、投资潜力,以及抗风险能力如何,再经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切身”的结论。中国近几年的房地产市场,从一线城市到地方县城,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房价持续上涨,我们假设全国房价平均上涨500元,那么因此增加的财富总额将超过15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元。进行投资理财,只有对所投资的产品进行理性分析,弄清楚投资价值,比较各种理财产品收益率,才能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获得好的收益。而什么都没有弄清楚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很容易“栽跟头”。巴菲特就一直坚持不懂的东西不去投资,前几个月他在中国的时候又说:“如果我们不了解,我们就不投资。我们不是说对每一种股票都一种观点,我们要确定我们选的是对的,但是对于不懂的我就不投资。如果有1000只股票,对999只我都不知道,我只选那只我了解的。”显然,这是投资中很重要的道理。其实,每个人总有属于自己懂的东西,能把这些范围内事情做好,就可以获得好的收益,不懂“价值”就不要去投资。正确的财富观应该是什么?由于价值观的差异,如何看待财富,结果一定是天壤之别的。在市场里,起伏动荡的行情后面,就代表着财富的放大与缩小,如果我们以一个正确的观念去看待它,你的心境就超脱豁达了。财富不是资本,更不是金钱了,因为财富不属于静态。所以,只有在不断的创造中才能产生财富,并且它是在永远地不断地升值着的。创造带来财富,升值带来财富!因为只有这样,财富才能充分涌流向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与社会责任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够使社会更加稳定、更加文明、更加健康地发展。

不管你是富人,还是穷人;不管你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还是拥有多少精神财富。最重要的是,生命本来就是一个人生过程。“财富”的内涵是丰富的。通过前面的人生哲理,不难体会,财富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不仅指物质财富,还包括精神财富。因为财富的积累也是这个社会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既不应该简单地认为钱乃万恶之源,轻易蔑视财富;又不能产生拜金主义,认为金钱无所不能,最终看不到在人世存在的美好事物,而走向道德的深渊。只有当两者结合的时候,才是一个完整的财富人生,才能实现最终的财务自由。

※现代人实现财务自由的愿望

2007年,绝对是个市场经济火爆的金猪年。2007年4月地板涨价、贷款利率上调;5月猪肉、豆油涨价;6月兰州拉面、好伦哥涨价;7月空调、肯德基也全面涨价……不知道下一个即将涨价的是什么,也许在意料之外,又似乎都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小到两块八一碗的牛肉面,大到上百万一套的住房,城镇居民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而绝大多数人收入增长的幅度可能还赶不上物价增长的速度。

面对这样现实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经营未来的生活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思来想去,终究会归结到一个问题上——钱是攒出来的?省出来的?还是理出来的?

国人的传统消费习惯是节衣缩食的攒钱,攒够了钱再消费,但当我们经历了漫长的等待,辛辛苦苦攒够了钱的时候,可能享受的心情已经变了——我们的期待少了,快乐少了,幸福感也少了……

不得不承认,每个人幸福的标准是不同的,但在收入允许的条件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怎样使我们的生活质量最高化呢?其实,最好的答案就是合理 理财、健康理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听的最多的就是中国老太太和外国老太太的故事,二十多年来,人们逐渐体会到了外国老太太的幸福,消费习惯悄然发生改变,如今,刷卡购物、贷款买房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推崇的时尚。只是,我们享受的好像还是晚了一点。

说到提前消费,就不得不提到利率。对于贷款者来说,利息相对来说是额外的负担。比如贷款40万,贷款期限30年,最后30年共计还款77万多,利息占本金的92%,这对于老百姓来说,恐怕是不小的负担。那如果利息增加呢?

纵观近三年来,央行在2007年连续增加了六次利息,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还款压力。2008年下半年,由于现在正处于加息周期,国家还有可能出台一系列的宏观调控的措施,因此,不排除再次加息的可能。

其实,单次利息的增长对于还款本身影响并不大,可是积少成多,我们究竟能够承受多久呢?因此,选择最适合的贷款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现代生活的成本出现了越来越高的发展走势,面对于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理财方式,或定期存款,或购买房产等,我们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能够跟得上国家至国际大环境的金融发展趋势,善于发现有利可图的理财产品及理财技巧,迅速更新自己的理财理念,接受更为先进的理财知识,更加轻松更加快速地加入到新进的理财市场中去,领先一个身位,不再错失获取丰厚收益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