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识与潜意识互相依存与制衡的理念
经典精神分析动力学理论开创了无(潜)意识与意识研究的先河,主张潜意识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心理系统,创立了一系列心理治疗的方法模式。这一模式着眼于人的潜意识的探索。NLP治疗模式继承了精神分析动力学理论,并结合生理学、大脑控制学和信息论等分析、认为人的能力都由大脑控制,大脑的能力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弗洛伊德曾做过一个比喻:心理活动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一座冰山,意识就是露在水面上的小山尖,而潜意识则是水面上看不见的巨大部分。与精神分析动力学理论一致,NLP心理治疗模式认为意识能力有限,潜意识的能力惊人,它负责人的所有喜怒哀乐,也负责人的勇气、自信、冲动、冷静、创造力、幽默感等各种能力。意识是个体可以清楚见到的,而潜意识则不能见到,但是可以凭种种信号征象察知它的存在。一个人出现心理障碍主要是早年生活经历和某些事件的不良影响,在潜意识中留下的深深印记。在正常情况下,意识与潜意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亦互相配合和制衡,当其不能达到平衡时,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而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病症。
NLP重视运用潜意识的作用,但与精神分析疗法有所不同的是,NLP认为潜意识的能力惊人庞大,潜意识总是不断地为一个人得到更好更多而努力,从来都不会有伤害自己的动力,具有“自动选择最好”的机制,因此,关键不在于“自由联想”,而在于如何把它的能力发挥出来。运用潜意识的概念在心理咨询中引导受导者把潜意识控制的能力提出去解决问题。
2.知行合一的理念
NLP也称为心身语言程序,它同时吸取了新行为主义的理论,认为不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并产生适应不良的行为。其中认知是情感与行为的中介。认知—行为疗法,承认人是有理性思维的动物,人的行为受动机的驱使。在情感行为方面所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是由于人的不适当的认知所引起的。NLP简快治疗法在理论上接受和发展了上述的理念,进一步明确指出,行为问题、情绪问题与歪曲的信念有关。
NLP在实施中采用文字语言程序的模式,如不难见到一些人固执于某种行为或处事模式而同时又对效果不满意。这些人容易把责任推给他人或任何事物;而有些人比较灵活、愿意尝试改变行为或处世模式,但经过数次改变仍然没有满意的效果,他们或是回到最初的模式,或是放弃努力,而采取了“认命”的态度,虽然口中接受,内心却不能释然。采用文字语言程序模式,如“意义换框法”是找出一个负面经验中的正面意义,找出最能帮助自己的意义,改变价值观念,使事情由绊脚石变为踏脚石,自己因而有所提升。
3.信念、价值观、自我实现的理念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罗杰斯认为人是自由的,能够独立自主,是有意识和有责任心的人。NLP认同并进一步发展了上述理论。认为人具有无限潜能,每个人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具有真实力量和能够自我实现的有价值的人。人们面对事物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依据的是信念系统。信念系统是由信念、价值和规条组成,信念系统的形成来源于自身与他人的经验与实践。人的信念在潜意识中默默存在,信念必须依赖于自我价值的支持,价值观不是永恒不变的,价值可以创造、增大和转移,可以随着环境、思想和情绪不断地改变。
NLP关注人的信念价值和自我实现的潜能,在治疗时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治疗观,相信人有需要不断实现的潜能,有无限追求热情和各种心理体验。为此,在与受导者沟通和对话中采用信念种入法,信念审视法、意义换框法、破框法、价值定位法等。如一些与能力和资格有关的局限性信念,使其感受不到应有的成功快乐,受到困扰引起心理障碍。NLP采用信念种入法,有针对性地找到正确的信念去做“种入”工作,从与受导者的对话沟通中深入到对方内心世界,了解情感体验的方式及处理问题的风格,帮助受导者化解内心的自我冲突,整合信念系统,学会肯定自己、接受自己,达到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的目的。
一辆载满乘客的公共汽车沿着下坡路快速前进着,有一个人在后面紧紧地追赶着这辆车子。一个乘客从车窗中伸出头来对追车子的人说:“老兄!算啦,你追不上的!”“我必须追上它,”这人气喘吁吁地说:“我是这辆车的司机!”
有些人必须非常认真努力,因为不这样的话,后果就十分悲惨了!然而也正因为必须全力以赴,潜在的本能和不为人知的特质终将充分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