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做自己的心理医生:NLP简快心理疗法
11031600000024

第24章 如何运用NLP技巧加强内心力量

1.换框法

(1)用换框法打破局限性的信念。

很多人在今天的环境里感到事事不如意,内心充满疲倦、无力感、愤慨、内疚、无奈,甚至厌恶生活的感觉。其中的原因便是一些局限性的信念所控制的行为模式得不出效果。若想人生有更好效果出现,必须先改变这些信念。这些没有效果、需要改变的信念,也就是日常挂在口边的“思想框框”。最妨碍我们在今天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找到突破的3个“思想框框”是:“应该如此”、“托付心态”和“没有办法”。这3个信念之间有关联,往往会一起出现。

①“应该如此”。

简单地说,“应该如此”的意思就是:“事情理应如我所认为的那样发生。”试想象一下,你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约了人吃午饭,约好中午12时半在某间餐厅见面。你准时赴约,而那个人却一直没有出现。也许在12时45分时你开始感到内心的那份平静渐渐消失。1时10分时你尝试用手提电话找他,他的手提电话没有开,他的公司说不知他在哪里,你的秘书也说他没有来电留言。1时40分时你感到十分不满了,决定叫午餐给自己充饥,一面吃一面想起在过去他或者有过各种不同的不负责任的表现或者其他缺点,终于,你在2时半付钱起行时,决定把他的名字从你的朋友名单上划去,之后再没有找过他。这只是一个虚构的过程。你当然有很多其他的做法带给你和他之间的友谊不同的结果,但是就让我们暂时容许这个虚构的过程帮助解释吧。

事实上,他有一段不平凡的遭遇。他是在下楼准备赴约的过程中出了意外:在楼梯上摔倒了滚下来,摔断了腿,晕了过去,4个小时后才被发现送进医院,更引起了并发症,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中过了一个月。他一清醒过来,便马上从医院的病床上给你打电话,只是你的秘书说你不会听他的电话。你俩的友谊便从此中断,本来有一个两人合作可以有很大回报的计划,也因此错过了。回想当天午饭时间,当你内心的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你脑中涌出的是一些怎样的话?是否会像下面的一些例子:“这个人为什么这样没有责任感?”“真倒霉,白白浪费了两个小时,还生了一肚子的闷气。”你的负面情绪的来源是你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的:约好了他便应守时赴约。当事情没有如你所认为的那样出现,你的负面情绪出现了,同时假设是他的行为破坏了事情应有的规律,带给你不理想的某些结果。现在明白了他的遭遇,你这一刻的念头也许是:你这样的想法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的确会使人误会,因此所引起的误会和友谊中断也是不可避免的。充其量是知道真相之后,我们重新再做朋友。

其实,“能否避免”这一点操纵在你的手里。如果认为不可避免,我们便只得准备承受由此带来的后果:不愉快的心情、友谊中断、生意计划的损失。如果你不想这些后果,希望改变“能够避免”从而带给你人生更多的收获,也许我们应该研究一下这个“应该如此”的感知模式。

佛经中有“因缘”二字。用种树一事去解释,树的种子就是因,而泥土、空气、水分、太阳、肥料等是缘。“主因助缘”的意思就是树的生长需要因缘和合才能成事。因此,事情发生了便有发生的原因;有发生的原因就是有发生的理由;有发生的理由也就是应该发生。不发生才奇怪呢!但是意外出现了,那个人无法赴约,也无法通知你;而你无法见到他,也无法知道他的遭遇,所有的事本来就应该这样发生,不是这样才怪呢!一位大师说的“应该知道的都已经知道;应该来的也已经来了”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你因他没有赴约而产生不忿,其实是在气自己不能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你需要有这种能力——在当时明白事情的真相,而你我也当然明白:没有人有这种能力。我们没有这种能力,也无法学到这种能力。但是,我们无须有这种能力也可以过开心成功的日子。我们只要提醒自己两点:

事情发生了,自有它发生的理由,我未必能够知道。

如何配合已经发生的事情,给自己制造成功开心的机会?

人生在世,本来就无法要求事事如愿,大多数每天发生的事,我们都只是就实际情况而加以处理,努力从中取得更多更好,并继续走下去。例如,若他能够赴会,两人可以开开心心地共享一顿午餐,在两个小时中互相帮助对方有所收获,有所提升,固是乐事;若他不出现,或者想到写封信给多年没有通信的好友,或者好好享受那篇早应该但一直抽不出时间阅读的文章,同样可以使这两个小时有意义。这不是更好的人生吗?如何利用那两个小时使之给你带来更多的人生成功快乐,你完全可以主宰,又何必任由一个“事情应该怎样”的信念来决定呢?

其实,这个态度,在12时半你坐下时运用,人生便会更有效率了。

②“托付心态”。

“托付心态”指的是把自己生活中成功快乐的控制权托付给别人。

就工作环境来说,几十年前的年轻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进入一些大公司或者机构,因为它们“安定”、“前途好”。一些人加入了这些公司或机构之后十分进取,也有一些人满足于那份保障,不求上进,而只是努力于“练习学懒”。到了20世纪末期,这些公司和机构需要精简:裁员、减薪、减福利,他们便抱怨公司不照顾他们了。

在婚姻或恋爱关系中,我们常常听到类似“你是我的,我会给你快乐”,或者“只有你才能给我欢乐,没有你,我不知道怎样生活”这样的话。因为爱一个人便强行把控制自己人生快乐的权力托付给这个人,而要求他必须奉行一些行为模式(因为这样我才感到开心,而他却偏偏不这样做,使我不开心),会使得这份关系很紧张。带给自己的无力感和对方的窒息感,是很多婚姻和家庭问题的基本起因。

在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中,这种“托付心态”更容易见到:某人说了两句话,自己心里便不是滋味,责怪他不体谅;上司感叹一下生意难做,自己便担心可能会裁员,以后的日子不知怎么过;顾客表现出稍微强烈一点的反应,自己便觉得受气。这些都是托付心态所造成的。

托付心态的来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我价值不足。自我价值不足便需要外界的补足和别人的迁就。得不到这些,我们的负面情绪便会出现。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照顾自己的人生;人生中的成功快乐,只可能由自己找到。倚靠别人获得成功快乐,就算有这个可能,亦是危险的。别人也需要照顾自己的人生,争取他自己的一份成功快乐。如果在途中顺便帮帮你,倒也无所谓,但是如果要减少或者放弃他们对自己的照顾去迁就你,对你的态度便难以维持长久。更何况每个人都在不断的改变中,昨天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今天便有可能出现分歧。没有两个人完全一样,也没有一人在两分钟里是一样的。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会不断地强化自己本身的能力:增加自己的自我价值,培养自己的知识技能,并且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他们会以自己为生命的中心,同时抱着“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的信念,在使自己获得成功快乐的同时,使其他人、整个世界也有所提升。当他们加入一家公司,或者认识一位新朋友时,他们也本着同一个态度。就像你跳上一部巴士,是因为你要去某个地方(人生目标),遇到另一位乘客坐在你的身旁,你与他分享沿途风光,也从交谈中有所收获(成功、快乐);如果后来发现他的目的地与你的不同,他自会比你早或迟下车,但总可以开心地分手,更会交换通信地址,以保证日后的联系。坐巴士是把自己带到一个目的地,在那里可以继续自己的路途,继续取得更多的人生快乐成功。如果你的计划有此需要,你或会比他更早下车,同样你会开心地说再见和约好保持联系。

婚姻或工作出现问题,自己顿然感到迷惘的人,往往在平时便有“你/公司照顾我”的托付心态。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人生方向,工作的公司或配偶是使自己行得更快、取得更多的伙伴,但不是完全操纵自己人生成功快乐的主宰。

自己人生成功快乐的控制权本来就在我们自己手里,既没有人能比我们自己做得更好,亦没有人会比我们自己更永远地全心全意、真心真意地去为此而努力。因此我们不应外求,亦无法外求。

③“没有办法”。

“没有办法”的心态是一个导致无法突破的执著。“办法”不是指一个方法,而是指一个人到此为止已知已做之外的所有方法。

你不难见到一些人固执于某种行为或处理模式而同时又对效果不满。这些人容易把责任推给他人或世上任何事物。有一些人比较灵活,但是经过数次的行为或处理模式的改变后仍无满意的效果,他们或是回复到最初的模式,或是放弃努力,采取一个“认命”的态度。这些人口中虽说甘心如此,心中却不能接受现实。

其实突破是有可能的,但是首先要相信这一点。其次是坚持一个灵活的态度,不因未达到理想效果而妥协,而是不断地去找寻新的方法。

试想象你今天回家的时候,走到街口,发现因为旧楼倒塌而封了路,任何人都不准通过,你会怎么办?你会有3个选择:①放弃回家的念头;②坐在一边等待街道重开,这时你往往会怨天尤人;③去找另一条路。如果你是一个积极的人,的确很想回家的话,你不会考虑第一个和第二个选择,而会集中精力去找另一条路。

如果第二条路刚好也因火灾而被封了呢?你会怎样?你会去找第三条路吧?如果第三条路也因水浸而封了呢?你会去找第四、第五或第六条路,直到你回到家为止。

如果“回到家”是你人生的最大目标,你会一直尝试,什么路都尝试,包括用直升机把自己吊下,或者掘地道,或者……

在你的人生之中,什么是够重要的目标?在你达到成功事业的路上,找出突破重要吗?如果它们重要到值得你继续向此方向努力,它就值得你去不断地找多一个方法,再多一个方法,再多一个方法……

无论你过去尝试过多少个方法,总有另一个方法是你未知、未懂、未学、未想过的。就在看这一句的数秒里,世界上又增加了多少种解决过去未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

那个目标是否值得你去努力,只有你本人能够作答。但是某个方法是否值得你去尝试,却只需回答3个问题,若答案都是Yes,请不要踌躇,马上去做吧!这3个问题是:

如果有结果对我有好处吗?

我想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这份好处吗?

这些好处,能否符合“我好、你好、世界好”的要求?

旧的做法既然无效,回复旧的做法就等于坐在一边等街道重开。抱怨环境条件不足,亦只能使自己没有行动而已。任何新的方法都有多一分的成功可能,何况多尝试会使自己想出更多的方法。为什么你不能成为第一个找出解决方法的人?

结论:打破这三个思想上的框框,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困境都会消除。我们更能建立积极有效的信念,使自己更快更轻松地达到人生的目标。总之,打破这三个框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便是:

“应该如此”的破法:我们无法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发生了的都是应该发生的。

“托付心态”的破法:每个人照顾自己的人生,不倚靠他人。

“没有办法”的破法:凡事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我总有选择。

(2)NLP换框法。

①换框法之一:意义换框法。

所有的事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所有的意义都是人加上去的。既然是人加上去的意义,则一件事情:

第一,可以有其他的意义,也可以有更多的意义。

第二,可以有不好的意义,也可以有好的意义。

试想一下,当你用一块石头去锤打一颗钉子,或者赶走一只老鼠,你加到这块石头上的意义是什么?它本来有这些意义吗?再想一想,一块石头可以有多少用途?

把上面问题引出的意念放在别人所说的一句话、一个行为,甚至环境出现的一些情况上,你会得到什么启示?下次坐车没事做的时候,试想一想回形针可以有多少用途。也许这样你会明白一件事情的意义,只是决定于我们的主观思想。

同一件事情里面总有不止一个意义包含其中。找出其中最能给自己帮助的意义,便可以把事情的价值改变,使事情由绊脚石变为踏脚石,自己因而有所提升。这便是意义换框法。

意义换框法对一些因果式的信念最为有效。例如:

“因为上司挑剔,所以我工作不开心。”

方法是把句中的“果”改为它的相反词,再把句首的“因为”二字放到最后,成为:

“上司挑剔,所以我工作积极,因为……”

然后反复地思考如何能把句子写完,要求至少有6个不同的版本,再找出其中最能够接受的句子。然后把整句话反复地念数遍。现在,你再念念本来的一句:“因为上司挑剔,所以我工作不开心。”你内心的感觉有怎样的不同?本来的一句和后来的一句,哪句你觉得更舒服一点?

假若我是你的一位多年好友,3个月前转了工作,今天走到你面前说:“因为上司挑剔,所以我工作不开心。”你会觉得很自然地接受我的话(亦即是接受话背后的信念):“应该是这样的,老板挑剔,当然会不开心。”

现在,你把内容转了180度,刚好相反:“上司挑剔,所以我工作积极,因为……”而且你的内心感觉是顶好的(很多人觉得比上句时的感觉更好)。这是因为你内心的信念已经改变了(信念是在潜意识里,所以感觉是最好的测试标准)。

你可以试把“因为今年市场疲软,所以我们会失败”这一句,用同样的过程改变,看看效果怎样。

意义换框法,是NLP换框法中最常用而且十分有效的改变思想的技巧,它可以在两三句话中便运用出来,在辅导工作时尤其受欢迎。

②换框法之二:二者兼得法。

“二者兼得法”其实属意义换框法,只不过因为容易运用和经常有运用的机会,故把它抽出独立介绍。这也是改变信念的一个有效技巧。

很多情况,表面看来是两个选择中只能得一,即是“得A便失B,得B便失A”。我们持着这个信念,感到困扰,因为想二者兼得。在生活中我们容易接受局限性信念的束缚(往往说那是“现实”),而不肯以自己想得到的理想目标为依据而去思考,找出突破。

要使自己觉醒,我们可以提醒自己:“坚持二者不能兼得,对我没有好处;而坚持二者可以兼得,则对我有好处,应把自己的思想带到后者。”

“二者兼得法”就是以此为基础,对自己发出这样的思想指令:假若A与B是可以兼得的,我需要怎样想或做才能把它实现?

这样的思想方向是跳出框框、追求突破。其中一个常常出现的突破关系,是把A和B的定义作更清晰的切细,因为很多时候说话的人会用一些虚泛的词语去代表他的需要,不把他的需要弄清楚,往往无法着手把事情解决。

以下的练习中,你可以假设自己就是当事人,试用“假若二者可以兼得,我怎样做便能实现它?”的态度去考虑一些可能性。

练习一:组长说:“要使质量上去,产量必然减少。”

练习二:丈夫说:“为了维持家中安宁,我只得避免和她说话。”

练习三:职员说:“每天工作那么忙,哪会有时间去学习?”

练习四:妻子说:“我工作之余还要督促孩子读书,没有时间陪丈夫,婚姻关系怎么会好?”

练习五:朋友说:“为了爱情,我只得放弃事业。”

③换框法之三:环境换框法。

同样的一件东西或一个情况,在不同的环境中包含的价值会有所不同。找出有利的环境,便能改变这件东西或这个情况的价值,因而改变有关的信念。例如:

“瓶装白开水作为饮品,是不会有人买的。”

“年纪大了,与年轻人竞争不来。”

做法是说出至少3个例外,但先要把句子由负面词语转为正面词语:

“瓶装白开水作为饮品,会吸引怎样的人去买。”

“年纪大了,在哪些方面比年轻人更强。”

传统上中国有很多表面看是绝对正确的话(其实都是规条),它们把人们牢牢地束缚住,运用环境换框法,可以把它们打破。很多信念的确对自己的成长和人生里的处事很重要,但是没有一个信念在所有情况下都是绝对有效的。

信念是人生的一部分,是帮助我们达到人生最高境界(三赢)和活得成功快乐的工具之一,但是要记住它们也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既是工具,信念不应绝对地主宰我们,成为我们的神。当信念对我们达到上述人生目标有所妨碍时,我们可以将它们修正、移开(暂时)、扩阔(兼容)甚至改变。

前面说过的中国传统的规条式话语,例如:

节俭/谦虚是美德。

食不言,寝不语。

子女必须孝顺父母。

你可试举出3个它们适用的情况吗?“子女必须孝顺父母”是中国人伦理道德上神圣不可侵犯的规条,但是如果下列情况出现,身为子者的却未必会遵从这一句了:

父母要子女犯卖毒品。

父母逼子女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

父母对子女有性侵犯行为。

在辅导时,环境换框法对一些因为自己的特质而内心感到自卑,不如别人,或者无可奈何的不满意的个案最为有效。例如:

喜欢多说话或者不说话。

觉得自己学历不够,或者相貌不出众。

长得太高、太矮、太瘦或太肥。

一位银行家对女儿的固执个性很不满意,父女关系弄得很糟。他去请教一位NLP大师,大师问他:“当你的女儿与陌生男友出游而那男子有非分的企图时,你想不想你的女儿固执一点?”银行家顿悟。

其实固执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好坏决定于在什么环境中运用而已。他以后便再也不为女儿的固执而发脾气了。

环境换框法和意义换框法往往可以一起使用,在同一个情况里发挥作用。

(3)换框法的应用。

现在作几个练习,你是否能轻而易举地给它们配上一个新的框视,一个有利于自己成功快乐的框视呢?看看你对下面这几种情况的反应是什么?

请看例题:

我骑了三年的心爱的电单车今天一大早被偷了!

重组:太好了!我又可以买新车了!

东西已经丢了,这是不变的事实。可以改变的只是我们的情绪和想法。你可以气个半死,也可以“快乐”的丢。你听说过汤玛士·爱迪生(Thomas Edison)实验室着火的故事吗?

有一年在爱迪生离家不远的实验室着火了,大火烧掉了所有的实验设备仪器仪表和数据报告。当爱迪生一家人站在熊熊燃烧的大火前,爱迪生很幽默地对妻子说:“亲爱的,看哪!多好的一场火啊,把我过去所有失败的实验结果、错误的数据报告全都烧掉了,这说明上帝将带给我新的数据报告、新的实验结果!”果然,就在大火后的14天,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

你要选择哪一种态度去面对目前的事情呢?

我的上司经常对我发火!

重组:说明上司很看重我,因为他直接向我表露他的态度。

各位都知道俄罗斯总理普京吧,使他坐上总统这个位置的强有力支持人——叶利钦曾说,普京身上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他写报告直指问题核心,简短扼要;第二个特点就是好斗,有挑战精神;第三个特点是每当叶利钦发火时(叶利钦的脾气很大),别人都不敢讲话,但普京却不怕,还照样理论。叶利钦认为国家交给这样的人有希望!

相恋一年多的恋人今天向我提出分手!

重组:感谢他(她)又重新给了你一次选择真正属于自己幸福快乐人生的机会!

不管是相恋一年多还是相恋七年多,你觉得他(她)在结婚前离开你或者在结婚后离开你,哪个较好一点?你觉得没有机会跟重新有了一次去选择真正属于你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的机会,哪个更好一点?答案是很明显的,你说对吗?

我都差一点要成功了,却被自己给搞砸锅了!

重组:太好了,你已经成功地发现你自己错在哪里了,那么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爱迪生也曾说:“我才不会沮丧,因为每一次错误的尝试都会把我向前更推进一步!”

以前,有一个年轻人问一个非常成功的银行总裁:“总裁先生,请教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五个字——正确的判断。”银行总裁回答道。

“那么你又是如何做正确的判断呢?”年轻人又问。

“两个字——经验。”银行总裁回答说。

“那么你是如何获得经验的呢?”年轻人又追问。

银行总裁回答说:“五个字——错误的判断。”

今天我被老板“炒鱿鱼”了!

重组:一个新的事业开始了!而且我要当老板了!

你可以通过检讨知道你在工作中哪方面的不足,所谓“知错不错”,这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更是一个新的事业机会的开始。很多成功的个人创业老板曾说过,他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也是从那次被老板“炒鱿鱼”或“下岗”开始的。所以假如你今天也被老板“炒鱿鱼”了,还是有很多收获的。你将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上帝其实是给了你一份推动力,让你亲自动手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2.优良状态

优良状态是自己需要的能力都在手边,可以全部运用时的状态。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做过一些感到骄傲的事,或者受到自己重视的人的赞赏,或者取得令人惊讶的成就,这些经验可以证明自己有所需的能力。这套技巧,便是把这些能力变得容易提取可以随传随到。如果你感到自己某些能力不足(内心的能力,例如自信、冲动、冷静、幽默等),可以用这个技巧帮助自己重新掌握。

开始之前,先选定一个运用自己身体便可做出的经验擎,例如用右手紧握左手小指(以下过程以此为例)。重要的是,这个动作在过去不会经常习惯地做出来。

(1)经验擎。

步骤:

①(以右手紧握左手小指为经验擎)。回忆一次过人成就,或者感到骄傲的经验中包含的所需的内心能力。把自己带回当时的景象、声音及内心感受。调校光线使变得更光亮,颜色更鲜艳,景物更清晰及放大。调校声音使更接近自己,更大声,把感觉亦调校得强一点。

②达到这种境界时,心中感觉的强烈程度增加,当快到最高点时,便用右手紧握左手小指,享受这种感觉一会儿(若有需要,可在握指之前做几次大力吸气,以加强力量)。当这个感觉开始下降时,须马上放手。

③打破状态,即去想一些无关事物(例如昨晚吃过什么)。

④再回忆该次经验,重做①②③,数次。

⑤用右手紧握左手小指,看看那愉快而强烈的感觉需时多久才涌现。若太慢则重做①②③数次。亦可以用数个有同类正面感觉的经验,加入同一经验擎中,把储于经验擎的能力大大提升。

⑥目标是每当右手紧握左手小指时,该愉快而强的感觉在一两秒内便能涌现。

⑦作未来测试,即想象下次有需要运用该能力的场合,试塑造当时的景物及声音,然后右手握左手小指,看看内心的力量如何涌出,因而应付当时情况的能力加强了。

(2)借力法。

过去的经验固然可以带回当时的内心能力,用经验擎储留,因而能够随要随有;经想象而产生的经验亦会有同样的效果。例如一个自信心不足的人,觉得过去没有显示充分自信的经验可供提用,可以运用以下的3种借力方法。

①借力方法之一:假想自己完成一件十分自豪的事,在脑中设计出成功的景象和声音,即环境布置、灯光色彩、人物景象等,并且是像电影般的动画,加上别人说话的声音、背景杂声或音乐,自己内心的话等。

②借力方法之二:想出一个有此能力的人,想象他站在不远处,向他要求借取这份能力,并且向他保证,能力不会因借出分享而减少。当他答应点头后,想象他扬手洒出代表这份能力的光粉。想象这阵光粉像雨点般降落在自己的身上,感受一下能力进人自己身体里的感觉。

③借力方法之三:想出一个有此能力的人,回想上次(或者幻想一次)见到他在台上演说的模样。

注意台上射到他身上的灯光特别明亮;他的声音很有力,吸引全场人士的注意。

然后想象自己站起来,向他走去。途中看到台上的他越来越清晰,他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路过的两边人群的投入也越来越强烈。然后你走上台,站在他身旁,一同面向群众,看到观众被你俩吸引着。

你听到的声音就在旁边响起,所以很响亮清晰,内心的感觉因此很强烈。然后,你横走一步,进入他的身体里。现在,你已成为他,话从你的内心产生,经口中涌出,吸引着所有观众,眼中见到的观众完全被你吸引着。内心产生的自信越来越强烈,再用大力吸气的方式,把这份能力的感觉加强。

3.反败为胜法

“反败为胜法”是李中莹老师在1998年发展出来的一个技巧,之所以选择这个方法,是因为它在实践中的效果很好。

“反败为胜法”假设我们可以把自己从负面情绪中抽出,因而能够启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从脑神经学的角度去看,负面情绪是“应激反应”(Stress)的来源,在“应激反应”的状态中,大脑的前额叶(Prefrontal Cotex),亦即是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和策划的中心的活动能力会大大减低。一般来说负面情绪的出现是因为我们有困难,或者需要特别的方法,这时最需要前额叶的运作能够良好。“反败为胜法”便是让前额叶发挥它的功能。

“反败为胜法”的步骤:

(1)找一张椅子,坐下,想某个问题,让有关的负面情绪出现。

①注意那是些什么样的负面情绪(例如担心、愤怒、无奈等)。

②若以1~10的分值表示,其中10为极辛苦,1为轻松,现在的感觉以哪个数字最能代表之?(待结束后测试效果)

(2)站起来,走开数步,看着椅子上的自己(情绪的我),注意他的坐姿、表情和内心的负面情绪。看着“情绪的我”,告诉自己“我就是他一生之中最好的朋友,所以我一定要帮助他”。想一下他可以怎样做,有些什么不同的做法,环境中有些什么人、事、物能帮助他,如果他掌握了哪些能力他会做得更好,他需要一些怎样的内心状态和技巧(只要想到的都可以告诉他,无须理会自己是否掌握)。

(3)走近椅子,望着“情绪的我”,诚恳地把刚才想到的告诉他(这个位置,称为“智慧的我”)。说完后,感觉一下是否已经足够:若他掌握了所说的一切,事情是否能够解决。若不够,再想一想还有些什么可以加入,告诉他。若够,则走开约3~5米远。

(4)站在距离椅子3~5米远处,看着坐在椅子上的“情绪的我”和站在他前面给他意见的“智慧的我”。聆听一遍“智慧的我”对“情绪的我”所说的话,然后问自己:“如果‘智慧的我’所说的能力他全部都拥有,我会用什么文字去描述这个‘智慧的我’?”然后说出这些文字(例如,他是一个冷静和处事时能够照顾全局的人)。

(5)望着“情绪的我”,诚恳地多谢他过去对自己的照顾和辛勤。然后客气地问他:“为了这次(本人名字)可以在这件事中得到更多更好,可不可以请你暂时站在一旁,保证稍后一定请你回来?”然后看着他站起走开。

(6)望着“智慧的我”,请他坐在椅子上。注意他的坐姿与面部表情等与刚才“情绪的我”坐时的不同(这是这个技巧有效果的保证)。“智慧的我”的坐姿及面部表情应该是符合刚才对他的能力的描述文字。

(7)凝视坐在椅子上的“智慧的我”,慢慢走向他,靠近椅子时转身坐下,想象进入了“智慧的我”,并且尽量模仿他的坐姿和面部表情。此时,那些能力的感觉会在内心涌现,用大力吸气的方法,把这些能力的感觉加强、扩大,通常会是那份感觉膨胀、变暖,充实了身体各处。经过多次这样的深呼吸后,享受一下这份舒服、有力量的感觉,然后张开眼睛,再思想一下那个问题。

(8)这时再想那个问题,一般的感觉是有办法解决,问题微不足道,而且会多了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再次用1~10的分值,测试一下现在的感觉。如果不满意,重复前面(2)~(8)的步骤;如果满意,则回头看看刚才走开的“情绪的我”,若他的表情是良好的(例如微笑、轻松等),可邀请他回来,闭上眼睛,感受他进入体内的感觉。若“情绪的我”面部表情仍不够理想,重复(2)~(8)的步骤。

注①:若步骤(2)的效果不够理想,可以站在另一位置,想象自己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或解决该问题的专家),闭上眼睛作一个深呼吸,确认一下内心充满智慧(或能力)的感觉,然后张开眼教导坐在椅子上的“情绪的我”。如果效果仍不够满意,可以站在另一个新的位置,想象自己是一个曾经解决过这个问题的大师,其他步骤如上述。

注②:“反败为胜法”可以反复地做,每次都能发挥出潜意识蕴藏在更深层的智慧。

4.信念重整

这套治疗模式要处理的是当事人最早制造出来的非理性核心信念(irrational core belief)。信念一旦被制造了出来,便会开始成长,根据理解等于投射的原理,它会吸引其他信念(secondary beliefs)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层又一层的信念球。这些信念球内往往储存了很多负性的能量,就好像一个黑洞(black hole)一样。信念球的历史愈长,它的负性能量愈大,结构愈复杂。很多人一生所看见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而是被他们的信念球扭曲了的世界。信念重整治疗要处理的是这些信念球内的核心信念。一旦核心信念被改变?潜意识便会根据新的信念自动重组其他信念。

你可以用非常具体的自我信念开始下面的练习。

当需要这些被授权的信念时,你可以在具体的情况下运用他们。

你可以协调已设定的各种重要目标的信仰。

你可以在心目中以十分逼真感性的方式再现你的信仰,而不是试图想象出一些抽象的概念。

通过即时记录下不断改变的信念,将会使你建立起彻底的自尊。

记住,当你进入思维状态时,保持放松,自我意识的幻觉状态,遵循这个练习的精神,直到你能将这种技术运用自如。

(1)练习1:改变信念。

这个模式,以及其中的一些术语,最先来自于罗伯特·德尔茨,后来哈瑞·阿德尔在《NLP实践指南》中加入了一些例子解释了其中的步骤,从而使这个练习变得更容易被理解。它的步骤如下:

①确定一些目前具有的在某些方面限制你发展的信念,如“我不擅长在公共场合发言”、“我处理不了数字”等。选择这样一种信念,一旦你改变它,你就会在未来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机会。你可以把它称之为目前的信念。

②确定你愿意去相信的事物——把它称为你的优先信念(preferrrdbelief)。以一种肯定的句式来表达,就和你在陈述自己的目标所做的一样。完成生态系统的检验(ecologycheck)——确保优先信念中任何的变化都会导致你的家庭、朋友和同事的变化,同时他不会和你希望保留的其他信念相互冲突。

③现在,针对信念改变中我们可以想象到的六个阶段,一一写下标注:

目前的信念。

保持质疑信念的开放的心态。

信念的记录。

优先的信念。

保持相信信念的开放心态。

特殊的信念。

④将这些标注放置于地上,就好像摆在一个虚构出来的晚餐桌的周围。

⑤当你有顺序的从一个标注到另一个标注的时候,考虑你生活中适合上面每一种描述的一个生动的经历。

⑥你应当会发现确定你目前的信念相当容易——你愿意改变的信念——同时想象你处于一个能说明这个信念的具体环境中。

⑦想象你过去对自己信念产生质疑的情景,当质疑悄悄产生的时候,信念逐渐变得脆弱。被质疑的信念可能与你的能力、其他人或者甚至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关。这可能发生在你的生活发生了特殊变化的时期,例如你上大学的时候、离开家的时候或去海外的时候。

⑧对于信念的记录,回想过去你曾经把一些东西视做一种信念,但现在对你来说那已经不是真实的了。它存在于你的思维中的某一个地方,但是作为一个过去的记录,它已经失去了光芒,就像一个标志你曾感情脆弱的纪念品。你可能会回想起你的青少年时代,但是现在你可能已经舍弃了这些过去的价值观。

⑨将你的优先信念假设成为你所希望改变成的信念。因此,现在你需要想象出你相信你希望相信的一切——或者说就像你所认识的一个人具有这些你渴望具有的信念。

⑩开放的心态将会反映出你过去的一些经历,那个时候你愿意去相信一切——你还没有形成一个新的信念,但是你对情况的理解以及具体的一些细节都使你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来改变你相信的事物。当你在思维中去体验这种特别的状态时,试着考虑一个真实的情景。它可能领先于你已经改变的信念,但是你能够将它局限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如一个谈话、一个假期、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等。

[11]至于特殊的信念,考虑一个你从未放弃过的信念——对你个人来说,那就和生命与死亡一样重要。

[12]在对每一种信念以及中间的阶段作了感觉上的陈述之后,完成所有的标注,在我们所列出的六处地方的每一处,重新在思维中去体验事件和状态,同时把它们同具有象征性的,具体的地点联系起来。开始的时候,立足于现有的信念,同时再次去体验你受到限制的信念。

[13]带着这个限制你发展的信念,从具有目前的信念的阶段发展到质疑目前信念的阶段,回想一下过去质疑自己信念的情景,注意到现在你是如何去质疑你的信念的。

[14]现在,你要做的是信念的记录。重新获得那些你已经选择放弃的信念,同时去经历放弃你所质疑的信念以及将其记录下来的过程。不要破坏这些信念,它可能会为你提供很大的帮助,如果你愿意的话,你也可以选择去再一次的相信它。

[15]把你所质疑的信念记录下来以后,你可以发展到优先的信念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内再次去体验你的优先的信念。想象出你自己完全相信这个全新的信念,同时注意到它给你的感觉以及它让你的周围起了哪些变化。

[16]在经历了优先的信念这个阶段后,我们需要保持一个相信信念的开放心态,然后带着你的优先信念,我们又会发展到特殊信念的阶段。将你的新信念和目前特殊信念放置在一起,同时让它变得对你很重要。

[17]最后,在你回到目前的信念之前,去体验你现在非常特殊的神圣的优先信念。现在,你不会把限制你发展的信念作为你目前的信念。你已经一步一步地把这种限制你发展的信念转变成一种在很多情况下能给予你更大力量的全新的信念。

当你做上面的这项练习的时候,你需要运用你的想象能力。当你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的时候——不要管它看上去是多么的愚蠢——但却有助于你转变思维的每一种状态,也在助于在你思维中每一种信念的相互融合,让你能很容易地回想起它们以便实现持续的转变。

(2)练习2:重塑内心小孩。

①首先找一个不会被骚扰的、舒服的地方坐下。最好播放一些使自己放松的音乐,使自己更容易进入状态。

②现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面。作两三个深呼吸,把自己放松。

③进入内心,回想在成长过程之中一次不愉快的经验。

④注意那份不愉快的感觉在身体的位置(能在胸部、头部、腹部……任何与身体有关的部位,这个位置是潜意识中受伤的部分),用手轻轻地接触这个部分,透过与他身体上的接触,使他重新感到关怀。

⑤向小孩子说,你是他多年后成长了的自己。告诉他,你现在反来是要给他支持、关心和爱护。

⑥告诉内心小孩你很感谢他。感谢他一直以来的努力学习和成长。感谢他一直以来独自默默地去面对一切,感谢他多年来为你做过的一切。

⑦告诉内心小孩不用惊慌。现在你正在他的身边,他会感觉到安全。在心中向他说话,告诉内心小孩你对他的正面想法,给他支持、肯定和鼓励,使他的内心充满安全、满足、信心的感觉。你亦可以教导他以后可以怎样做。

⑧你可以与小孩沟通,问一问他有什么感觉,有什么想说,了解他的感受。使他知道你是明白他的感受的。他需要些什么,就给他什么。满足他内心的需要。你甚至可以想象把他抱入怀内,使他感到安全和被爱。

⑨回想一次自己感到力量的经验,例如拥有自信、成功、反驳他人、保护自己的力量……充分投入这次经验之中,深呼吸加强这些力量感觉。

⑩回到那次不愉快的经验,把这些感觉化成为一团光送给孩子,并告诉他:“我现在把这些力量赐给你。”想象孩子源源不绝地接受这些力量,并留意他有什么变化。

[11]告诉内心小孩以后你都会在他的身边保护他,你与他永不分开,一起行前面的人生道路。

5.七彩动力卡

NLP认为要想对所做的事情产生动力、恒心和毅力,那么潜意识里必须具备以下七个能够引发动力的神经链:

第一个动力神经链——明确做成了这件事可以获得哪些好处。

第二个动力神经链——明确做不成这件事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哪些损失和危害。

第三个动力神经链——明确做这件事情自己所拥有的优势。

第四个动力神经链——明确如何克服做这件事情可能出现的障碍。

第五个动力神经链——明确做这件事的最好方法。

第六个动力神经链——明确做这件事的时间计划。

第七个动力神经链——明确这个行业最优秀的人是如何做这件事情的。

如果潜意识里缺乏这七个动力神经链,就会缺乏动力。

当我们希望自己对做某件事情能够产生动力的时候,只要我们能够在潜意识里建立起以上七个动力神经链就可以如愿以偿了。

人在每一个当下,潜意识里都有很多感觉应该做的事儿,究竟哪件事儿能够占据主导地位,撩拨起人的兴趣,激发起人的动力……潜意识会自动为你排序的。并且这种排序一直处在动态中,也就是说次序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于是人们通常会自觉选择排在最前面的事情去做。因为排在前面的事儿会让人感觉比较重要。

那么潜意识在进行这种排序的时候参照的是什么指标?究竟什么样的事儿会排在最前面呢?

潜意识在进行这种排序的时候主要参照的指标就是——那七种动力神经链。哪件事儿在潜意识里越具备那七种动力神经链,那么哪件事儿就会自动排到前面。越是排在前面的事情,越让人感觉有动力。

因此,我们要想让自己对某个事情产生动力,就要在潜意识里建立起与那件事情相关的七种动力神经链,于是那件事情就会成为我们潜意识里的头等大事儿,继而我们就会对那件事情产生动力和毅力。

所谓NLP“七彩动力卡法”,就是用NLP的方法在潜意识里建立起以上七个能够引发动力的神经链。

6.红黑标签法

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带着红标签的人;另一种是带着黑标签的人。

带着红标签的人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愿意成为责任者,遇到不顺意的事情善于从自身找原因,从而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局面。

愿意成为建设者,善于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一些贡献。

愿意成为拯救者,习惯从各个方面帮助那些有困难和痛苦的人。

愿意成为慈悲者,能够用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并且能够原谅和包容对自己不太好的人。

愿意成为生活中的感恩者,能够用实际行动感恩和报答那些对自己给予了一些关心和帮助的人。

带着黑标签的人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习惯扮演抱怨者,遇到不顺意的事情总是抱怨别人,企图通过改变别人来改变局面。

习惯扮演索取者,总是希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对自己好。

习惯扮演受害者,总认为自己是不幸的人、命不好,遇到的父母、老师和同学也不好。

习惯扮演自私者,一切都为自己打算,只考虑自己的得失,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习惯扮演狭隘者,遇事儿想不开,思想有局限,悲观厌世。

戴红标签的人,越活越快乐,越活越有意义;戴黑标签的人,越活越痛苦,越活越无聊。

所谓NLP“红黑标签法”就是让被调整者进入潜意识状态,然后在自己所熟悉的人中寻找出三个以上戴红标签的人和三个以上戴黑标签的人。

然后让戴红标签的人出现在自己的左前方,让戴黑标签的人出现在自己的右前方。用内视觉、内听觉、内触觉去感受眼前这两种人。并看到自己走进了戴红标签的人中,指导者引导被调整者意识到,每个人戴什么标签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如果你选择了戴红标签,那么你就一定能够成为戴红标签的人;如果你选择了戴黑标签,那么你就一定能够成为戴黑标签的人。在人生的过程里,你每时每刻都可以重新作出选择,你永远有主动选择的权力。你的选择不但决定着你的活法,也决定着你的心情和前途。接着可以让被调整者选择想成为戴什么标签的人。

通过这样的选择,旨在让被调整者找到人生的意义,并增加心理能量。

7.时间线

时间线在NLP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也是效果非常好的技巧,就时间线来说,它也可分为不同技巧,但都是时间线实际应用中的灵活变化,效果极好。

(1)时间线实现目标法。

在地上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是一条时间线,一条我们可以定义的时间,或是一年,五年,十年,如我们的目标是在一年内实现某个目标,则设该直线终点为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站在起点,想想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实现目标,顺利走向终点。通常,如果我们有足够力量和方法,则可以很顺利地走完全程。而如果我们感到目标离我们太远,或目标太大了,没有足够力量的方法在这段时间里实现它,则我们的双腿就像在地上生了根一样,会无法走动,一步不能行走。有些朋友可能觉得奇怪,腿是生在我身上,怎么会走不动?就是这样奇怪,因为身体动作是由大脑潜意识控制的,当潜意识认为自己真的无法走下去的时候,你就真的无法走下去,除非你放弃练习这个技巧,或是要从中走出来借助一些力量和智慧,你才能够走下去。当你走完全程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好像真的实现了目标的感觉,你可以回过头来,看看你所走过的路,再重新走一次,你会发现,你的内心的感觉,会与之前有一种力量的感觉,一种已实现的感觉,方法多了,力量有了,对目标的实现极有帮助。

(2)时间线提升自我法。

在地上画一条直线,直线表示时间,表示过去、现在、未来。当我们走进未来的那一刻时,我们的潜意识中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好像现在就是一年后的自己,五年后的自己,我们可以借此进行与过去、现在、未来的自己的沟通。并能因此而得到提升。使用者会在很大程度上挖掘出自己潜意识中的巨大潜能。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能够更成功,更快乐。

一位猎人走过清净的湖泊,他看到成群的鸭子在水中嬉戏,便对站在岸边的青年说:“我对鸭子开三枪,付你多少钱?”

“3英镑。”青年爽快地回答。

付过钱后,猎人便举起手中猎枪,“砰砰砰”三声,三只鸭子立即应声倒在水面上。

“这下您可吃亏了!”猎人对青年说。

“我没吃亏!”青年回答,“鸭子又不是我的。”

这个故事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信息传播过程中要注意传播的对象。比如销售,他们是否是销售产品的目标消费者?如果不是,那就不但花了钱,还没有达到传播的目的。赔了夫人又折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