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大话设计模式
11030400000074

第74章 4 中介者模式的特点

大B:“你是否还记得应用广泛的MVC分为哪三层?”

小A:“记得,模型层、表现层还有控制层。”

大B:“对,控制层便是位于表现层与模型层之间的中介者。笼统地说MVC也算是中介者模式在框架设计中的一个应用。由于中介者模式在定义上比较松散,在结构上和观察者模式、命令模式十分相像;而应用目的又与结构模式‘门面模式’有些相似。”

小A:“他们有哪些地方相似?”

大B:“在结构上,中介者模式与观察者模式、命令模式都添加了中间对象――只是中介者去掉了后两者在行为上的方向。因此中介者的应用可以仿照后两者的例子去写。但是观察者模式、命令模式中的观察者、命令都是被客户所知的,具体哪个观察者、命令的应用都是由客户来指定的;而大多中介者角色对于客户程序却是透明的。当然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由于它们要达到的目的不同。从目的上看,中介者模式与观察者模式、命令模式便没有了任何关系,倒是与前面讲过的外观模式有些相似。但是外观模式是介于客户程序与子系统之间的,而中介者模式是介于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这也注定了它们有很大的区别。”

小A:“他们都有什么区别呢?”

大B:“外观模式是将原有的复杂逻辑提取到一个统一的接口,简化客户对逻辑的使用。它是被客户所感知的,而原有的复杂逻辑则被隐藏了起来。而中介者模式的加入并没有改变客户原有的使用习惯,它是隐藏在原有逻辑后面的,使得代码逻辑更加清晰可用。”

小A:“使用中介者模式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大B:“使用中介者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将同事角色解耦。这带来了一系列的系统结构改善:提高了原有系统的可读性、简化原有系统的通信协议――将原有的多对多变为一对多、提高了代码的可复用性……但是中介者角色集中了太多的责任,所有有关的同事对象都要由它来控制。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简单工厂模式,但是由于中介者模式的特殊性――与业务逻辑密切相关,不能采用类似工厂方法模式的解决方法。因此建议在使用中介者模式的时候注意控制中介者角色的大小。”

小A:“那什么时候才是中介者模式的使用时机?”

大B:“一组对象以定义良好但是复杂的方式进行通信,产生了混乱的依赖关系,也导致对象难以复用。中介者模式很容易在系统中应用,也很容易在系统中误用。当系统出现了‘多对多’交互复杂的对象群,不要急于使用中介者模式,而要先反思你的系统在设计上是不是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