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我国从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开始,前后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帝王修筑过长城,全长共计5万多千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打败了诸侯六国,统一了天下,使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制的国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防御外敌入侵,派大将蒙恬动用了近30万的人力,在原来秦、燕、赵部分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增修扩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万里长城。
此后,从汉、南北朝一直到金、元各朝也都曾修筑了长城,明代的长城修筑工程是继秦以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工程:它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中国北部的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等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长达5660千米。
现在人们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明朝修筑的。绵延万里的长城有数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的敌楼、烽火台,构成了一道完备的防御工程体系,加之丰富的绘画、雕饰等艺术,使这座雄奇险峻的建筑更具魅力,成为一个巨大的露天博物馆、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其中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嘉峪关、“北门锁钥”八达岭等最为著名。
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山海关位于秦皇岛市东北,距离市区有25千米。它北依燕山山脉,南临渤海之滨,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说。
山海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是由明大将徐达组织人力修建的一座关城,因此关位置在山与海之间而得名。山海关由青砖和土垒建而成,周长4千米,14米高,依山就势,以城为关,形成“铁关金锁接长城”之势。山海关共有4个城门:东为镇东门,即“天下第一关”;西为迎思门;南为望洋门,因面向渤海而得名;北门与燕山山脉相对,为威远门。各个门上均有一座城楼,钟楼位于城中心,护城河依城环绕。
山海关的关城四周有许多军事设施、建筑物,烽火墩台星罗棋布,彼此呼应。其关城的两翼不仅建筑布局合理,造型美观,而且在军事上互为犄角,前防后卫,主次分工明确。
山海关南面4千米处为长城的南入海处——“老龙头”,这里有明代蓟州镇总兵戚继光所建的石城;山海关城东北8千米处是有“长城倒挂”之称的角山长城。
作为金山岭长城其中一段的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县北金山岭上,古北口以东,由著名将领戚继光于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督建而成。
司马台长城全长19千米,有敌楼35座,它以峡谷为中心,分为东西两段,东西两端的长城由峡谷中的一座索桥贯穿在一起,东段长城在千米山峰之巅密布敌楼15座。此外,建筑精美的“仙女楼”和雄奇壮观的“天桥”也都位于长城之上。在山势较平缓的西段长城上,保存着20座敌楼。城墙蜿蜒起伏,气势磅礴。司马台的隘口山势奇险,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司马台长城集惊、险、奇于一身,在这段10余里的长城内,危岩险涧、孤峰险楼、悬空险墙、陡壁险梯随处可见。如果说长城是奇观的话,那司马台长城则是奇中之奇。
八达岭长城位于距北京约70千米处,南通北京,北去延庆,两注宣化、张家口、大同等地,四通八达,是一个重要关隘。明代的建筑物位于岭口的关城,它的东西两面各有关门,两面的关门上刻有“北门锁钥”四个字。八达岭似一把铁锁,一旦这里失守,铁锁将会被开启,居庸关也就门户洞开了,那么,北京将首当其冲地受到严重威胁。
八达岭长城依山势而筑,墙体外部由巨大的城砖砌筑而成。长城的高低宽窄各不相同,平均高6~7米,宽4~5米。下部由条石台基组成,上砌砖墙及马道,墙身内的填充物为碎石及黄土。墙顶的材料是墁方砖,内侧为宇墙,外侧为垛墙。垛墙由供瞭望和射击的垛口——射洞组成。山脊的高地、城墙的转角或险要处都筑有堡垒式的城台,它在古代主要用于防御外敌的入侵。城台分上下两层,上层顶部为平台,周围有射洞和操口;下层则为贮存武器和驻兵的屋舍。墙台多建于平缓处,较低矮,它或骑墙而筑,或凸出墙外,与城墙具有相同的高度,台四周也有射洞和垛口。
此外,金山岭、古北口长城、箭扣、平型关、娘子关等也都是长城中较有特色的游览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