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于右任传
11029700000017

第17章 附一 玉山于右任铜像被毁记

刊有玉山之巅于右任先生铜像(见前页照片)被人偷偷锯断损毁的消息,读之使人愤慨不已。为使读者了解真相,笔者现将于右任铜像竖立经过及被毁情况补述于下: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逝世后,由于他生前有“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的遗愿,台湾青年登山协会等民众团体发起募捐为其塑像,很快就突破预定目标。接着,雕塑家陈一凡为于右任铜像进行了设计和雕塑,且尽义务,不收分文。因1957年美国远东陆军制图局测得玉山主峰的高度为3997米(1979年版《辞海》载玉山高度为3950米),陈一凡为了满足人们希望玉山主峰能够达到4000米的愿望,他将于右任半身铜像连同基座设计为3米高,这样就使它人为地进入到4000米高山的行列。

陈一凡设计和雕塑的铜像完成后,施工却遇到了难题。在30年前,登玉山的索道尚未修筑,登山的石阶有些地段也未凿建,连登山运动员也视为畏途,何况要把上千公斤的建筑材料搬上山顶,真是“难于上青天”。

幸好,施工单位的谢先生物色到两位高山族的山胞(他们自称“布农族”),一位是伍胜美,还有一位是全桂林。他们俩成年累月为登山者作向导,兼为游客背负行囊,干着连登山运动员也自愧不如的爬山负重强劳动。当年,他们俩才三十刚出头,正处在人的一生体能最好的巅峰时期,谢先生一见面就知干这种活非他们俩莫属。伍胜美、全桂林听说这次的任务很特殊,并不是当导游,而是要在玉山顶峰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建造一座半身铜像,两人二话没说,就揽下了这个日工资80元新台币的苦力活。

在山势陡峭的小径运送建筑材料,既不能肩挑手提,又不能背负胛扛,伍胜美、全桂林用的是布农族传统的藤篮作工具,靠双肩和头部三个支点托着藤篮里的材料一步挪一步上山。清晨从山脚出发,两人轮流背负,咬紧牙关往上攀,到傍晚在3000米处唯一住宿点排云山庄过夜,第二天起早再攀登至顶,卸下水泥、黄沙、铜像等物后,再赶快下山。在山下休息一晚,第三天一早又重新上山,两天一个来回,连续工作了近20天。

伍胜美后来回忆起当年登山运送建筑材料的危险情景,还尚有余悸:“光是铜像本身就重达80公斤,每袋水泥也有50公斤重,还有黄沙也是几十公斤一袋,往返一趟走二十多公里的坡路,实在太辛苦。”当年登山的路径,有好几处都要通过木制栈道,栈道年久失修,铺的木板有朽毁,加上负载过重、山风又强劲,人走在上面,双手必须攀附山壁保持平衡,若一不小心,跌下去就粉身碎骨了。

由于要贴着山壁行走,伍胜美和全桂林的腿上手腕上有多处被岩石撞伤,至今还留下累累疤痕,阴雨天受伤处还会隐隐作痛。

1967年8月7日,于右任的铜像举行了落成典礼。蒋经国原想赴玉山顶峰向铜像致敬,后因健康等原因不能成行,改在离玉山较近的嘉义市举行揭幕典礼(用一个复制品代替)。他还亲自向伍胜美、全桂林握手致谢。

谁知过了30年,于右任铜像却于1995年11月初遭人偷偷锯坏,将铜像头部扔到顶峰下方50米处的坑洼地里。经登山者发现后,立即下山电告玉山管理局,经该局调查后研判:铜像被毁时间约在1995年11月1日下午至2日上午之间,应该是数人集体所为,因头部距地面有3米高,没有数人合力是不能将头部锯断的,何况还要有人在远处“望风”。

锯于右任铜像只是一桩具体事件,但“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从此可看出阻挠祖国统一的分裂分子的所作所为。早在几年前,某些分裂分子就提出要拆除于右任的铜像,认为它是一种“政治图腾”。当这种论调遭到驳斥后,他们就采取了更为卑劣的手法,将铜像偷偷地锯断,并将后脑勺砸得粉碎,使它无法复原。

30年来,于右任铜像已成为登玉山者的坐标,在铜像面前留影,为登山者作证,是他们美好回忆的一部分。矗立在台湾第一高峰的于右任铜像,也是台湾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一种象征。

但如今,铜像却被毁了,何以如此?正如台湾的一位诗人所写的那样:

一个时代结束

通衢达道的铜像一夕剥尽金身

你以革命家始,以书法家终

隐身云深不知处

供只供游客作攀登上台湾最高点的证明

何以不免于斧锯?

大约你的名字已经不合时宜

当左衽成为最进步的款式

右任听来当然刺耳了!

伍胜美、全桂林听到于右任铜像被毁的消息,久久唏嘘无言。他们俩现在都已是年逾花甲的人了,这两位昔日的山岳好汉,如今都苦于风湿性关节炎缠身,步履蹒跚,不良于行,不能再到山上看一看劫后残存的铜像,只能仰望山头,泪流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