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就了解学习的意义,懂得向书本学习知识,向成人学习经验;但学习的过程,不是死记硬背,不是食古不化,更不是生搬硬套。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吸收,又不断转化的过程,即吸收现成的知识,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才能,灵活机动地运用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可见,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照单全收”的过程。学画的男孩从前,有个小男孩要去上学了。他的年纪这么小,学校看起来却是那么大,所以,他有些害怕。而当小男孩发现进了校门口,便是他的教室时,又高兴了。因为这样学校看起来,不再那么巨大了。
一天早上,老师开始上课。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学画画。”那小男孩心想:“好哇!”他喜欢画画。
他会画许多东西,如:狮子和老虎,小鸡和母牛,火车以及船儿……
他开始兴奋地拿出蜡笔,径自画了起来。
但是,老师说:“等等,现在还不能开始。”老师停了下来,直到全班都专心看着他。老师接着说:“现在,我们来学画花。”那男孩心里高兴。我喜欢画花,他开始用粉红色、橙色、蓝色蜡笔,勾勒出他自己的花朵。
但此时,老师又打断大家:“等等,我要教你们怎么画。”于是她在黑板上画了一朵花。花是红色的,茎是绿色的。“看这里,你们可以开始学着画了。”小男孩看着老师画的花。又再看看自己画的,他比较喜欢自己的花。
但是他不能说出来,只能把老师的花画在纸的背面,那是一朵红色的花,带着绿色的茎。
又有一天,小男孩进入教室,老师说:“今天,我们用黏土来做东曲。”男孩心想:“好棒。”他喜欢玩黏土。他会用黏上做许多东西:蛇和雪人,大象及老鼠,汽车和货车——他开始捶揉一个球状的黏土。
老师说:“现在,我们来做个盘子。”男孩心想:“嗯,我喜欢。”他喜欢做盘子,没多久各式各样的盘子便出笼了。
但老师说:“等等,我要教你们怎么做。”她做了一个深底的盘子。
“你们可以照着做了。”小男孩看着老师做的盘子,又看看自己的。
他实在比较喜欢自己的,但他不能说,他只是将黏土又揉成一个大球,再照着老师的方法做。那是个深底的盘子。
很快的,小男孩学会等着、看着,仿效老师,做相同的事。
很快的,他不再创造自己的东西了。
一天,男孩全家人要搬到其他城市,而小男孩只得转学到其他学校。
这所学校比那所学校更大,教室也不在校门口边,现在,他要爬楼梯,沿着长廊走,才能到达教室。
第一天上课,老师说:“今天,我们来画画。”男孩想:“真好!”他等着老师教他怎么做,但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沿着教室走。
老师来到男孩身边,她问:“你不想画吗?”“我很喜欢啊!今天我们要画什么?”“我不知道,你们可以自由发挥。”“哪,我应该怎样画呢?”“随你喜欢。”老师回答。
“我可以用任侗颜色吗?”小男孩又问。
老师对他说:“是的。如果每个人都画相同的图案,用一样的颜色,我怎么分辨是谁画的呢?”于是,小男孩开始用粉红色、橙色、蓝色画出自己的小花。
小男孩喜欢这个新学校,即使教室不在校门口边。
创新一点通真正具有价值的作品,是踩着前人的肩膀,更上一层楼,并具有独创性的东西。只会模仿的绘画者,只能算做一个画匠;而要做一个真正的画家,必须有自己的个性。
而这种个性,就是在消除别人的影响、并通过自己自由的想象形成的。正如达·芬奇所言:“画家如果拿旁人的作品做自己的标准或典范,他画出来的画就没有什么价值,如果努力从自然事物中学习,他们就会得到很好的结果。”越人造车越国没有车,越国的人也一直都不懂得该如何造车。越人很希望学会造车的技术,好将车用在战场上,增强本国的军事力量。
一次,一个越国人到晋国去游玩。野外空气新鲜、风景美丽,他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觉到了晋国和楚国交界的郊野。忽然,不远处的一件东西将他的视线吸引过去。“咦,这不是一辆车吗?”这个越人马上联想起在晋国见到过的车。这东西确实是辆战车,不过毁坏得很厉害,所以才被人弃置在这里,这车的辐条已经腐朽,轮子毁坏,车轴也折断了,车辕也毁了,上上下下没有一处完好的地方。但这个越人对车本来看得不真切,又一心想为没有车的家乡立一大功,就想办法把破车运了回去。
回到越国,这个越人便到处夸耀说:“去我家看车吧,我弄到一辆车,是一辆真正的车,可棒了,我好不容易才搞到的呢!”于是,到他家去看车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想一睹为快。几乎每一个人都听信了这个越人的炫耀之词,纷纷议论说:“原来车就是这个样子啊!”‘看上去怕是不能用吧,是不是损坏过呢?”“你不信先生的话吗?车一定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对,我看也是。”这样,越人造起车来都模仿这个车的形状。
后来,晋国和楚国的人见到越人造的车,都笑得直不起腰来,讥讽说:“越人实在太笨了,竟然将车都造成破车,哪里能用呢?“可是,越国人根本不理会晋国人和楚国人的讥讽,还是我行我素,造出了一辆辆的破车。
终于有一天,战争爆发了。敌人大兵压境,就要侵入越国领土了。越人一点儿也不惊慌,从容应战,他们都觉得现在有车了,再没什么可怕的,越人驾着破车向敌军冲过去,才冲了没多远,破车就散了架,在地上滚得七零八落,越国士兵也纷纷从车上跌落下来。敌军趁乱杀将过去,把越人的阵形冲得乱七八糟。越人抵挡不住,死的死、逃的逃、投降的投降,顿时溃不成军。
可是,直到最后,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败在车上。
创新一点通学习和借鉴别人的东西,要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加以改进和利用,切勿生搬硬套,这是其一。其二,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东西,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精华的东西.
就是有益的东西,能够补充自己的不足;糟粕的东西,就是有害的东西,或没用的东西,不仅不能为我所用,反而害了我们。因此,读书和学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甄别好坏,去粗取精,这样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两个书法家在清代乾隆年间,有两个书法家,一个极认真地模仿古人,讲究每一笔每一划都要酷似某某,如某一横要像苏东坡的,某一捺要像黄庭坚的。
自然,一旦练到了这一步,他便颇为得意。另一个则正好相反,不仅苦苦地练,还要求每一笔每一划都不同于古人,讲究自然,一直练到了这一步,他才觉得心里头踏实。
那么,究竟谁的字更高明呢?后人无从知晓。但有一个情节是这样讲的——有一天,第一个书法家嘲讽第二个书法家,说:“请问仁兄,您的字有哪一笔是古人的?”后者并不生气,而是笑眯眯地反问了一句:“也请问仁兄一句,您的字,究竟哪一笔是自己的?”前者听了,顿时哑口无言。
创新一点通一味模仿,只能成为“匠”,而成不了“家”。就像木工、织工一样,他们的“作品”只是别人的复制品和自己的复制品,永远没有自己的风格。所以,大画家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它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不管学什么东西,必须学习和掌握其中的精髓和奥妙,通过分析、消化和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个性。既要奉行“拿来主义”,又不能生搬硬套。换句时髦的话就是:要创新!
猴子打水猴子在街上买了杯子、碗、茶壶和盘子。
它用右手拿起两只杯子,左手提起两把茶壶,两手拿得满满的,地上却还剩有盘子和碗。不行,再来。
猴子右手拿起两只碗,左手提起两只盘子,可是地上还有杯子和茶壶。不行,又再来!
尽管猴子抓耳挠腮,反复地左提右拿,总不能全部拿起,它有点着急了。
忽然,一个过路人来了,他手里提着竹篮,篮里装着很多东西。
“啊,篮子可以盛很多东西。”猴子找到了好办法,于是它很高兴地也买了一只竹篮子。果然,全部杯子、碗、盘子和茶壶都妥善地拿回去了。
从此,“竹篮子能拿很多东西”就成了猴子最宝贵的经验。
一天,猴子家里着了火,它忙着搬东西,吩咐猴宝宝拿竹篮子打水灭火。猴宝宝去了半天,还不见回来,这时火势越来越大。猴子火了,急忙跑到河边一看,猴宝宝正伏在河边打水!它大声骂道:“该死的东西!半天不见回来,我以为你送了命呢!”说着,匆匆地把篮子抢了过去。
猴宝宝像挨了鞭子一样,委屈地颤抖着说:“妈妈,我明明打满了一篮子水,可是一提起来,就没有了;打了半天,都是这样子的。”“胡说!”老猴子越发恼怒,“竹篮子不但能装东西,还能装很多,我亲自装过杯子、碗……没用的东西,我打给你看看。”接着,老猴子就用竹篮子打起水来了。
可是,它并不比猴宝宝高明,水一点也没有打上来。
创新一点通学习,贵在灵活运用;经验,应与实际结合。老一套的经验,在过去的条件下,或许是“灵丹妙方”,但现在也许不实用了,因为条件变了,时间变了,环境变了。这时,就要推陈出新,总结过去的经验,创造新的经验。否则,就会吃亏、碰壁。
一天和一年有一个梦想成为著名画家的年轻人,画出来的画总是很难卖出去。他看到大画家阿道夫-门采尔的画很受欢迎,便去登门求教。
他问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往往只用一天不到的时间,可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门采尔沉思了一下,对他说:“请倒过来试试。”年轻人不解地问:“倒过来?什么意思?”门采尔说:“对,倒过来!要是你花一年的工夫去画,那么,只要一天工夫就能卖掉它。”“一年才画一幅,这有多慢啊。”年轻人惊讶地叫出声来。
门采尔严肃地说:“对!创作是艰巨的劳动,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试试看,年轻人!”这个青年决定按门采尔的建议去做。回去后,苦练基本功,深入搜集素材,周密构思,用了近一年的工夫画了一幅画,果然,它不到一天就卖掉了。后来,这位年轻人也成了像门采尔一样的画家。
创新一点通冰心奶奶说:成功的花儿,我们只惊慕她开时的鲜艳;当初她开放时,却浸透了挣扎的泪水、奋斗的血雨。
一切成就都是长期艰苦奋斗获得的,任何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武的学习,都是浮躁的,外强中干的。我们非常羡慕学习好的同学,为那些运动场上出类拔萃的学生叫好,但如果认为他们的成绩只是来源于天分、机遇,那是非常错误的。没有一番刻苦,任何人都不会取得惊人的成绩。
依样画葫芦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即位时,陶毂在翰林院为“翰林学士”。这是一种闲差事,有职无权的学官,不过偶然草拟文件公告而已。
陶榖以为朝廷一定不会要他长久赋闲,便努力表现文才,希求重用,在翰林院里果然成了拔尖人物。他进一步托人向宋太祖报功,并请求调升。不料赵匡胤笑道:“我听说翰林草拟文告,都是抄抄过去的老文章,至多改头换面一下,依样画葫芦,有什么了不起!”陶榖因此很不高兴,在翰林院住处墙上题了一首诗:
官职有采须要做,才能用处不忧无;
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赵匡胤知道了,对他更加不满,到底也没有重用他。
创新一点通年年写官样文章,只不过是改头换面,既没有创新形式,又没有创新内容,长此以往,只能算是一个抄匠,而非作家。像这样的人,做官了也是不思进取、难获政绩的平庸之辈。亏得赵皇帝心知肚明,认清了他的本质,没让他遗误百姓和国家。
渔人的苦恼有个渔人,掌握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两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人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啊,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的!”创新一点通学习别人,不只是学习别人的成功一面,还要从反面去掌握别人的历史教训,从某些意义来说,这个更重要。
因为,经验只是理论性的,而教训则是对这个经验的检验。经验告诉我们该怎样做,而教训则告诉我们不应该怎样做。人家的技术学得再好、再精,如果没有具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仍然只能靠摸索来获取这些。只有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都有了,才能在实践中迅速走上快车道,同时避免走进前人的误区。
乌鸦妈妈的经验小乌鸦学会了飞行,要告别老乌鸦展翅飞翔了。临行前,老乌鸦教导它说:“你现在飞得很好,一定能周游世界了。在你临走之前,我想告诉你一些经验,你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就能用得上。”小乌鸦请求母亲赶紧告诉它。
“不管你是在土豆地里,还是在玉米地里觅食的时候,”老乌鸦用长者的口吻说,“如果有人在腋下夹着什么或是在手里拿着什么向你走来时,那你就得马上飞走。这些东西很有可能是一件武器,他们会用它向你射击的。”“我记住了,妈妈。”小乌鸦说。
“我还要告诉你,”老乌鸦接着说,“如果有人在街上或是在田地里向你走来,并且弯下腰时,那你也应该马上飞走。这个人弯腰很可能是在捡石头来打死你。如果这个人既没有在腋下夹什么东西,也不去弯腰捡什么的话,那你就一定没有什么危险了。”“蚂妈,这些我都记住了。”小乌鸦答道,“可是,如果有人把石头放在他的衣服口袋里,我该怎么办呢?”“你走吧!”老乌鸦一听,不耐烦了,“在这个世界上,你比我懂得还多了。”创新一点通任何经验都是抽象的,抽象的东西都是固定不变的;
而事物却是具体的、变化的,把抽象的东西用于具体的事物上,弄不好就会走上生吞活剥的误区。经验的东西如果不在现实中加以灵活运用,随机应变,经验反而束缚了人的手脚。所以,我们在学习别人的经验时,一定要与自身的条件和具体场合结合起来,千万不要生搬硬套。
店小二写“一“明朝万历年间,北方的女真族经常骚扰边民。皇帝为了抗御强敌,决心整修万里长城。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却早已年久失修,其中“天下第一关”题字中的“一”字,已经脱落多时。万历皇帝召集各地书法名家,希望恢复山海关的本来面貌。各地名士闻讯,纷纷前来挥毫,但是依旧没有一个人的字能够表达“天下第一关”的原味。皇帝于是再下昭告,重金征集合格作品。经过严格的筛选,最后中选的,竟是山海关旁一·家客栈的店小二,真是跌破大家的H艮镜。
在题字当天,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官家也早就备妥了笔墨纸砚,等候店小二前来捧毫。只见他抬头看着山海关的牌楼,舍弃了狼豪大笔不用.拿起一块抹布往砚台里一沾,大喝一声:“一!”绝妙的“一”字便十分干净利落地出现在了人们面前。旁观者莫不惊叹。有人好奇地问他:
“你为何写得如此精妙?”店小二摸摸脑袋,久久无法回答。后来才勉强答道:“其实,我想不出有什么秘诀,我只是在这里当了三十多年的店小二,每当我在擦桌子时,我就望着牌楼上的‘一’字,一挥一擦,仅此而已。”原来,这位店小二的工作地点,正好面对山海关的城门,每当他弯下腰,拿起抹布清理桌上的油污之际,刚好这个视角正对准“天下第一关”的“一”字。因此,他不由自主地天天看、天天擦,数十年如一日,久而久之,就熟能生巧、巧而精通,这就是他能够把这个“一”字临摹得炉火纯青、惟妙惟肖的原因。
创新一点通这个似乎有点滑稽的故事,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熟练才能精通。那些在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物.尽管他们的工作五花八门,成就大小不一,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热忱、专注与锲而不舍。因为热忱,所以能够投入强大的动力与能量;因为专注,才能心无旁骛勇往直前;
因为锲而不舍,才能日复一日,矢志不渝,最终达到专业与精通的境界。读书、学习也一样,没有任何诀窍和捷径,只要坚持学、坚持练,日久必成。
袋鼠的笼子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它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了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
“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创新一点通很多人只知道有问题,却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根基,最终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天天与各类作业题打交道,遇到一些暂时难以解答的问题的,只要通过认真分析,找出难点和不明白的地方,然后回到课本中去,寻找有关原理或定律,加以灵活运用,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钓竿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观看。
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地问道:“你为什么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其实,你错了。他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有许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路上的钓竿,再也无须惧怕路上的风雨。持这样的思想,难免会跌倒于泥泞之中。
就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一样。
剑新一点通钓竿是有形的东西,而钓技则是无形的东西。有形的东西,只有通过无形的东西,才能产生力量。在人生之路上,有人拥有财富,拥有金钱,这些物质的东西就好比“钓竿”,未必就能“钓”到“大鱼”;而真正能够“钓”到“大鱼”的是才学,是智慧。具体来讲,人一旦离开了知识和智慧,掌握不了生活的艺术,不懂得为人处世的技巧,那么财富也会散尽,金钱也会流失,到头来仍然一无所获。
东施效颦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出色的美女叫两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沉鱼落雁之貌不是别人,正是西施,她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
西施有个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时候,总是用手按着胸口,皱紧眉头。她这犯病的形态,在别人眼里也是很妩媚可爱的。
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
正巧,迎而走来一位东村的丑姑娘。因为她住在东村,故称东施。东施长得面貌丑得很,她看见西施皱着眉头,用手按着胸口在笑,觉得样子十分好看。于是,东施姑娘就照样模仿起来。
丑姑娘东施本来没有胸口疼的毛病,却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头也照样紧皱起来,自以为这样就美丽了。
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地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
创新一点通创造的特点,是它的独特性和开创性。仿效决不是创造,照别人的路子走,更不是创造。实际上,盲目地仿效,不仅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反而得不偿失。所以,我们要克服一味模仿的习惯。对于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可以去学习,前提是通过借鉴,争取做到发展和创新,而要坚决摒弃一味照搬。
想象力=创造力歌德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被恩格斯推崇为文艺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他是德国文学史上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代表,是德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多产作家,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创作离不开想象力。一个人的想象力在天赋,更在于后天的开发培养。不当的培养会使正常的想象力萎缩,而科学的引导则能使想象力的翅膀尽情舒展。歌德的文学才情,就离不开童年时母亲对他的用心培养。
歌德的母亲伊丽莎白尽管是当时法兰克福市长特克斯托尔的女儿,但从不娇气,相反,她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也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作为母亲,她当初并没有想到歌德会成为杰出的诗人,只是希望他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为此,她尽量有意识地在歌德面前淡化家庭的优越条件,着意培养歌德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
歌德的母亲文学功底很深,在歌德刚刚两岁的时候,她每天像上课一样给儿子讲故事,先从讲小故事做起,并且形成习惯。然后给儿子讲一些“长篇”故事。她讲故事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是用一种教学形式来“实施”的。每当她讲故事的时候,她的“故事教学”不是一个劲地“满堂灌”,而采用像中国的章回小说形式一样,每次讲到一定阶段,或是讲到重要转折关头时,就突然停止,问歌德:“你说以后该怎么样啊?’’母亲像老师给学生留作业那样,让歌德自己回去好好想象以后的情节,到底应该怎样才合乎情理。
歌德对母亲留的作业,非常认真地去完成。晚上,他躺在床上,回想着母亲讲的故事,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想象下去,设想故事发展的各种可能,做出各种各样的猜想,有时还同奶奶商量,直到想出一个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为止。第二天,母亲让孩子自己先说,然后再继续讲。有时歌德说得不尽合理,母亲就让他想想以后再说。
有时歌德在听故事的时候也中途插话:“妈妈,公主不应该嫁给那个肮脏的裁缝,即使是他帮她杀了那个巨人。”母亲听了,心里很高兴,因为歌德已经学会动脑子了。
有一次,母亲讲完了关于大卫和歌利亚的故事之后,歌德就用蜡做了大卫和歌利亚的像。然后他让他们做长时间的辩论。大卫表现自负,而歌利亚则勇敢从容,歌德一怒之下便把大卫的脑袋敲了下来。
歌德丰富的想象力和构思能力就是在那时培养出来的。歌德7岁时能编出饶有诗趣的《新帕利斯》童话,与此不无关系。这也为他后来写剧本和小说打下了基础。歌德后来写道:“我继承了父亲的身材和认真的生活态度。从母亲那里,我得到的是幸福和讲故事的能力。”创新一点通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对我们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由于孩提时的我们主客体尚未完全分化,常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感情和意志,呈现特有的“泛灵性”思维方式,从而给我们的联想、想象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所以,我们从小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