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性健康蓝皮书:我们的性,我们的性“福”
11028500000001

第1章 序1

十多年前,我曾与上海一些性学家合作做过一个港沪大学生的性生活比较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大学生平均而言,比香港大学生的性态度开放,而且性生活活跃,开始性行为的年龄较早,性伴侣的数目也较多。这结果令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出乎意料,因为香港受西方文化熏陶了这么久,青少年理应较性开放和性活跃才是,有人认为这可能是香港有较好的性教育所致,但这似乎并非根本原因,因为好的性教育,应令人有更好的性知识和更开放的性态度,香港的大学生却没有。我们将数据反复分析后,才找出原因,由于香港的大学生较多来自保守的基督教学校,这使得香港学生的性态度趋于保守。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性态度和性生活方式如何,不单视其性知识程度或所处的社会风气,更重要的是他的家庭和个人背景,若要性教育能发挥其影响力,在家中早期和学校中小学时进行教育才最重要。所以,我一向不大赞成在大学做基本的性教育,因为太迟了,时间也不够,大学应着重传授相对专业或学术的知识,而不是用来弥补中小学内应教而没有教的东西。大学若设性教育课程,最理想是每个不同学系中都有其专设的性学科,着重探讨与该专业有关的性知识,如医学院的性医学、性心理和性社会学,法学院的性法律、性社会、性犯罪学,文学院的性解剖学、性哲学、性美学等,目的已不在于帮助学员能处理其个人生活上的性问题,而在于充实其在未来专业上所需的性知识和训练。

不过,理想归理想,当现行中小学及家庭性教育仍未臻完善,而青少年的性看来又只会越来越趋早熟和活跃的时候,在大学设迟来的性教育也总比完全没有好,何况没有基本的性知识,根本就谈不上学专业性知识。《性健康蓝皮书》可以说是一本针对目前特殊性教育状况而写的书,它涵盖一般的性知识,但也涉猎较专业的性问题和更深入的思考,不流于肤浅,是一条把学生性成长连接往性成熟阶段的适当桥梁,值得推荐。

香港性教育促进会会长、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 吴敏伦

2008年10月于香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