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再弹一弦江湖曲
11026000000012

第12章 无欢精神

从前,我因为夸赞过《无极》的某些方面而得到过一些不解和反对(当时我眼中的《无极》是一个非常好和非常不好的混合体,只是对此片的反面意见都没能发表),但其实,《无极》的确是有一些未被察觉的元素存在的,因此,至少对它的完全否定在我看来是很不公平的,值得为之解释一下。

《无极》,抛去质量的问题,仅就意识而言,与之前的《黄土地》、《边走边唱》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如果《黄土地》是讲昨天,《边走边唱》是讲今天(八十年代),那么《无极》则是讲未来。

《无极》在讲什么?如果你曾经注意到影片开拍时无意流传出来的那句,本片是拍“三千年前之未来亚洲”,影片的主题和寓意,其实是不难理解和想到的。亚洲各国演员的参演是商业行为,但其中也有寓意。影片中的“王城”、“雪国”、“千夫所指”、“鸟笼”,等等,实际都有所指。“他们的仇恨没有尽头”,“我们永远不会互相信任”,这类台词之所以突兀而无来由,是因为影片的主题先行,不顾观众的感受,也是因为影片表现力的不足,但并非完全是混乱和幼稚。包括影片中每个人武功风格,以及性格的不同,也都有更深层次的影射。鲁迅写了《阿Q正传》,金庸受到启发,写了韦小宝的形象。而陈凯歌则拍了《无极》。我的朋友老茶说得最好,《无极》,根本就是“无欢精神”(对应阿Q精神)。

当然,仅有寓意和影射,并不能是一部好电影。公正地来说,这是一部矛盾的电影,有心讨好大众,又放不下架子。想包含深厚的意义,却又缺乏把这寓意讲得不露声色的能力。《无极》的内容并不仅此,在此就不多说了。

前段时间和赵秀才等朋友一起聊起电影,说起第四代电影,很奇怪喜欢这些影片的人并不多,在中国电影史上似乎地位也不明显。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同时期的《黄土地》、《红高粱》等等,我想是因为吴贻弓等经历过“文革”的第四代导演,以温和保守的态度总结历史,没有力量去打破自己坚持了大半生的价值。而在青年时代即被流放的田壮壮、陈凯歌们,他们并无那样的精神包袱,因而可以用更犀利和更大气的方式来表现这个时代。

而今,当曾经叛逆的一代已融入这个时代,甚至,他们因为成功而与这个时代的某些利益和权力不可避免地纠葛在一起,文化上曾经的成就也成为了一种包袱时,尽管他们仍然在表达对这个时代的看法,但他们的眼界也许却会不可避免地为之蒙蔽和阻塞吧。这真是让人遗憾的事。

说到这里想起徐克、傅聪们眼里的“侠”,其实指的就是永远不被束缚的心灵。想起李安说的,先是有大的胸怀,才能包容大的才华。这些因为非常难以做到,所以才会被称之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