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成语淘宝话健康
11025500000068

第68章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饮食调养法

成语故事

记得我上大学,开始学习《黄帝内经》时,《灵枢》中有将一日的人气消长分为四时的叙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曰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始衰……夜半人气入藏。”当时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的老师就针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自然中,都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一个分子,我们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就像自然界中生长的一棵棵落叶树,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个环境的影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春天来临,营养从树根部向树梢移动,树枝得到营养便开始发芽;到了夏天,所有的营养都发散到了枝梢,因此树叶丛生,枝繁叶茂;等到秋风乍起,秋天到来,天气变冷,营养逐渐回归树根,树叶便开始飘落;而冬季来临,营养大量回归树根,不能营养树梢,维系树叶,所以叶枯凋零,枝秃叶落。我们人也和落叶树一样,体内的气血运行除遵守这种四季变化的规律外,还遵守一天中的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这才是人顺应四季和一日四时变化规律的具体表现。”(成语出处)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成语释义)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养生道理)

中医认为,人生活在自然中就要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按照四时: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规律,模拟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驿动的特征,适时进行衣饰、饮食、起居等的养生,即可减少疾病的发生。春捂、秋冻、夏季防暑、冬季保暖,就是顺应四时养生的具体表现。如果违反时令,夏不凉、冬不暖,必然中暑、受寒,身体不安。

我国民间有一句描述人们在四季中精神状态的谚语:“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非常形象地概括出了人体中控制寤寐的阳气运行与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相应的变化规律。春季,万物萌生,阳气始生,气血渐趋于表,毛孔初开,血气稍减,所以容易犯“困”;夏季,阳气流溢,气血通达于表,毛孔开,汗大泄,所以容易打盹;秋季,阳气始衰,阴气始生,气血渐趋于里,但充而不实,所以容易疲“乏”;而冬季,则阳气内敛,气血循行于内,所以容易造成“睡不醒”的困倦状态。针对这种状况,人们在起居养生上就要做到:在春天来临之际,要配合自然界的生发之气,晚睡早起,散步缓行,舒展身体;夏季到来之时,应该适应阳气隆盛的气侯规律,晚睡早起,保持平和心态;秋天将近,气候转凉,阳气开始收敛,就要早睡早起,敛神精气,宁心定志;冬天到来,天寒地冻,阳气收藏,则宜晚睡晚起,不能过分张扬,防止阳气受损。

在饮食养生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春属木,按照五行配属,与肝相应,因此要顺应春季阳气之升畅的特征,宜食辛甘发散、清淡可口之品(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葱、蒜、香菜等),忌油腻、生冷、粘硬食物;夏属火,与心相应,为防止火气太盛,扰动心神,所以要滋心阴、清心火。多吃一些清凉之品(如银耳、莲子、莴笋、黄瓜、西瓜等),但不可过食寒凉;

长夏(夏中后期间7、8月份)属土,湿气偏盛,因而要健脾祛湿,宜食用山药、大枣、胡萝卜、白扁豆、薏米等类食物;秋属金,气侯干燥,容易损耗阴液,所以要食用荸荠、秋梨等多汁食物;冬属水,天气寒冷,因此要注意温养,进食羊肉、核桃、小米、黄米、香菇、豆腐、鸡肉等食物。在衣饰养生上也要根据天气的寒热温凉的变化,注意早春、酷暑、晚秋、严冬天气的反常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做到随时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