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吃过梅子或没有吃过梅子,只要是学过成语的人也许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人马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天气炎热,骄阳似火,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地上滚烫的山石仿佛要将人融化,两边密不透风的树木让人喘不过气来,行囊中的水也旱已被喝得一干二净。走到中午时分,流淌的汗水湿透了士兵的衣服,随着体内水分的流失,喉中干渴无比,犹如着了一团火,冒出一缕烟。行军的速度逐渐慢了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竞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到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一心贻误战机,心里很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于是,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了。”此时,他望见了远处一片绿树成荫的树林,沉思了片刻,脑筋一转,计上心来。只见他用双脚一夹马肚,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了!”士兵们一听,精神大振,仿佛那酸酸的梅汁已经流到嘴里,滋润着冒烟的干喉。行军速度大增终于为这场战斗的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日:‘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成语释义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养生道理)
这个“望梅止渴”的故事,首先告诉我们: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这也是中医心理学中典型的暗示疗法的例证。说明暗示作用不仅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且能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祖国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运用暗示疗法的范例,如《素问·调经论》里说:“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日: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意思是,医生要先在病人应针刺的地方不停的进行按摩,并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告诉病人说我将把针扎得很深,这样,病人必然会集中注意力,使精气深伏于内,邪气散乱而外泄,从而提高针刺的疗效。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曾采用说要给病人服吐下药,或针灸数十百处的暗示法而治疗“诈病”。李瞻曾用语言暗示,使患者不忧目而着意于股,从而导火下行而使目疾愈。
暗示的方法,一般多采用语言,也可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来进行。暗示与说服不同,它是通过言语使病者不经逻辑的思维和判断,直觉地接受医生灌输给自己的观念,其作用在于情绪方面,而说服的作用在于理智方面。在作暗示治疗时,要特别注意:第一,病人的受暗示性是各不相同的,这与病人的个性心理特点及高级神经活动特点密切有关,亦与年龄有关。病人的智力水平与文化程度,在能否接受暗示方面并无决定性作用。第二,施治前要取得病人充分的信任与合作。第三,每一次施治过程应尽量取得成功。如不成功,则会动摇病人的信心,影响病人对施治者的信任,这样如果再做第二次治疗,就会困难得多,成功的希望也就少得多。
其次,梅能止渴是有科学根据的。中医认为,乌梅味酸、性干,入肝、脾、大肠经,有生津止渴等效果。如果你吃过梅子,那么你此刻就能感受到口中已经溢满了唾液。这大概与望梅止渴的效果类似吧?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据研究,本成语中梅(乌梅)确实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不仅可以改善口渴的症状,而且对于糖尿病人还有降低血糖的功能。古代医书《沈氏尊生书》中有一个方剂,名为玉泉散就是用来治疗糖尿病的著名药物,本方治疗虚热消渴。取乌梅味酸性平,善能生津液,止烦渴的作用,选配天花粉、麦冬、人参等同用,共同发挥治疗效果。除此之外,乌梅还可用于多疾病的治疗,因其具有生津、敛肺、涩肠、开胃、止泻、定喘、安蛔等功效,适用于慢性腹泻、肺虚久咳、自汗气喘、虚热口渴等症。古时,病人牙关紧闭不能灌药时,常常用乌梅擦其牙龈,口中流涎即开,然后好灌药救治。张仲景制有乌梅丸,现代用此方治胆蛔症有效。外疡胬肉,可用乌梅烧炭研末敷患处。将乌梅捣烂局部涂敷,可治胼胝、鸡眼。用50%乌梅膏内服,可治牛皮癣。用盐水浸青梅,日晒夜浸,10日后有霜,可去顽痰,治中风喉痹。而用乌梅加糖煮成酸梅汤,能生津止渴,是炎夏解暑佳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