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让孩子快乐成长
11020700000077

第77章 不要过度地保护孩子

2012年3月23日下午,十几位父母打电话给《山西晚报》,并与心理咨询师进行了交流。交流中,很多父母都纷纷表示,自己对孩子在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会表现得非常紧张。

比如,有父母反映,因为担心漂亮的女儿自己出门有危险,所以就对她百般呵护,只要能有人陪伴,就绝不让她自己一个人出门,生怕她会被人欺负,或者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带坏了。但对父母的这般保护,女儿却并不领情,她感到自己失去了自由。于是,父母便不知道该如何教育了。

还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因不懂人际交往,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而受到伤害,比如怕孩子因为和同学关系不好而被孤立。为此,父母整日焦虑,甚至都睡不着觉,但却依然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学会交友。

而心理咨询师表示,父母们的这些表现都是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从这些父母的表现来看,过度保护不仅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也会给我们造成困扰。

但生活中还是有很多父母就是想要“好好”保护孩子,他们觉得孩子太小,能力有限,知识有限,见识不多,所以他就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比如,他可能会跌伤、烫伤、碰伤,可能会被坏人欺负、伤害,可能会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等等。于是,父母就化身为“盾牌”、“保护伞”、“碉堡”,将孩子圈在了一个所谓“绝对安全”的空间中。

可很明显,就如那位漂亮女儿一样,孩子很不喜欢我们的这种保护方式,他的成长需要自由,他并不希望自己被太过庞大的“保护圈”禁锢住,因为在过度保护下,他并无快乐可言。所以,有的孩子会开始反抗,也许我们越不让他做的事情,他反而越想去碰一碰;还有的孩子则干脆变得胆小了,窝在父母的“保护翼”之下,什么都不敢做。

说实在的,无论孩子变成以上哪一种情况,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所以,为了孩子能经得起风雨,为了孩子能真正轻松、快乐地成长,为了我们能真正安心,就要放开我们那过度保护孩子的手。

给予孩子必要的保护

不要过度保护不代表不保护,一些基本的、必要的保护我们一定要做好,同时还要给孩子讲讲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比如,为孩子提供一个较为安全的家庭生活环境,将刀、剪、药品、药剂、暖水瓶等物品妥善收好,将电线、插座等放在稳固、妥当的位置;教给孩子一些安全小常识和危险自救的方法,告诉他地震、火灾、水灾时该如何逃生,如果受了伤又该如何应对;等等。

不过,有时我们会因为孩子做了危险的事情而担心,并由此打骂他,但打骂也许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好奇”。因为在孩子看来,某些事既然会引起我们如此过激的反应,那么经历这种事肯定会有不同寻常的体验,也许下次他就会做出更危险的事,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另外,有的孩子也许又会因为打骂而变得更加胆小,反而什么事也不敢做了。

所以,我们要用平和的态度,多讲讲道理,让孩子从思想上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从而自动远离危险。

给孩子创造“冒险”的机会

生活中很多看似危险的事情,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开的,如果孩子肯在最初冒一点“小险”,那么日后他就会懂得自己绕开“大险”,而我们也就不必过度担心了。

比如,拉着孩子的手轻轻碰碰开水杯子,让他知道“烫”的概念,以后他就会知道躲开冒热气的东西;在他的卧室门口故意堆几个箱子,让入口变窄,教他学会侧身通过过窄的道路;和他一起出门,故意挤一挤他,提醒他错后行走,使他掌握人多时该如何避让他人的方法;偶尔也让孩子过一过路上的石头障碍,但要提醒他在衡量石块大小之后,再决定绕过去还是跨过去;等等。

适当地让孩子冒险,就是在给他模拟危险的发生情况,这会给他提供一次演练的机会,使他记住再遇到类似情况时该如何处理,这也是在提升他自我保护的能力。

提高孩子应对危险的能力

今天好几个小朋友都说,他们不敢自己拿菜刀切菜,但我觉得没什么。因为我刚上小学时,妈妈就鼓励我进厨房,跟她学习择菜、切菜,我还会自己做饭呢!切菜也是个熟能生巧的活儿,切得多了,自然就知道手该怎么放,刀该怎么拿,也就知道该如何避免自己被切到了。

这是一位小学生写在日记里的话,从中我们有没有领悟到什么?没错,那就是要想帮孩子避开危险,那就提高他应对危险的熟练程度,当他有了足够的经验,那么危险自然也就不会主动找上门来。

所以,我们也要多让孩子做些事,而且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还要增加家事的难度与复杂程度,从最初的扫地、择菜,到后来的做饭、整理杂物,如果有可能,在我们修理家中物品时,也不妨让他在一旁观摩。当孩子的各项能力从不具备到具备,从生疏到熟练时,他就不会因遭遇危险而受苦,那么,他安全、快乐成长的几率增大了,我们自然也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