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联合国行动内幕
11019200000022

第22章 第一支联合国军产生

二战后,美苏两极争霸,朝鲜半岛“三八线”由军事分界线成了分裂南北的国界,朝鲜民族的分裂悲剧由此产生。金日成力主武力统一半岛,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组成了第一支多国部队。

朝鲜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处于东北亚的核心地带。它的生存受到了其周围的大国中国、俄国、日本甚至其他远来的大国的相互关系的影响。自古以来,每当日本周期性地向东亚大陆发动帝国主义征战的时候,朝鲜都是它理想的入侵途径。

韩半岛分裂的由来

1910年,由于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先后击败了中国和俄国,《日韩合并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完全吞并了朝鲜。从此开始了日本对朝鲜长达35年的殖民统治。

1443年12月,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正酣之际,美、英、中三大国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晤。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的努力下,三国首脑签署了一个正式公报,其中涉及到了朝鲜的法律地位问题,该公报称:“轸念遭受奴役的朝鲜人民,三大国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开罗宣言》成为朝鲜民族独立的重要国际法律依据。

1945年7月三大国又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中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8月,苏联也宣布赞成《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在投降文告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因此朝鲜国家与民族的独立也为日本所接受,从而具有了国际法的效力。

1945年8月,太平洋战争已进展到最后阶段。6日美国对日本广岛进行了原子弹攻击。8日苏联宣布废止二战中的《苏日中立条约》,对日宣战。8月10日,日本开始求和,与此同时,几个俄国师开始越过中国东北,向朝鲜疾速推进。而此时距朝鲜最近的美军还远在600英里以外的冲绳岛。

美国赶紧向苏联建议按着三八线划分双方的受降区域。出乎美国人意料之外的是,苏联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建议。9月2日,日在朝军队分别正式向两国投降。按照美苏两国的商定,三八线仅仅是一个临时的界线,不应妨碍朝鲜的统一。北部朝鲜面积大、人口少、工业发达;而南部朝鲜则正相反,面积小,人口多,是个农业区。9月8日,首批美军在仁川登陆,占领了南部朝鲜。10月中旬,流亡美国长达30年的李承晚和流亡中国的金九在美军远东战区司令麦克阿瑟的邀请下返回南部朝鲜。而北部朝鲜金日成率领的游击队也返回朝鲜。

1945年12月,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上决定由美、苏、中、英四国对朝鲜先托管五年,然后朝鲜将实现统一和独立,并且成立由人民选择的政府。会议还决定,在朝鲜托管期间,由美苏双方驻军代表组成联合委员会,以协助组成临时朝鲜政府以及负责草拟托管计划。但托管的建议遭到了朝鲜人民激烈的反对。李承晚分别致信罗斯福的遗孀及联大主席斯巴克和联合国秘书长赖伊等人,要求他们帮助反对托管朝鲜。

美国人对李承晚这个倔强的老头(当年他已69岁)这一手非常恼怒。美国人称李承晚是一个“阴险狡猾的危险人物,他不合潮流,迷迷糊糊的撞进这个时代,运用陈腐的观点和民主机制以达到荒谬绝伦的专制目的。”李承晚决不是一个法西斯主义者,“他比法西斯早两百年——一个货真价实的极端保守分子”。但他的反对的声音太小,大国根本不予理睬。

1946年3月,美苏联合委员会在汉城开始工作。但这时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冷战的发端、日益升级和南北两方面关系的不断恶化,联合委员会的谈判在1946~1947年间陷入僵局,到1947年下半年,联合委员会已完全瘫痪,不久就停止了工作。

1947年8月,美国提出一项由美、苏、英、中四大国举行华盛顿会议,讨论如何尽速履行莫斯科决议的建议。但这个建议遭到了苏联的拒绝。

1947年9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正式向第二届联合国大会提出讨论“朝鲜独立问题”的请求。虽然苏联强烈反对,联合国大会还是于11月14日通过决议,决定成立了一个由九国(澳大利亚、中国、加拿大、萨尔瓦多、法国、印度、菲律宾、叙利亚和乌克兰)组成的朝鲜问题临时委员会,以协助正式选出的朝鲜代表成立一个朝鲜全国政府,并筹划早日撤退占领军。

捷克斯洛伐克、白俄罗斯、波兰、乌克兰、苏联和南斯拉夫没有参加联大投票。乌克兰则拒绝参加该委员会。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宣布,苏联不承认联合国朝鲜问题临时委员会。

1948年1月,以印度代表梅农为首的临时委员会一行人员抵达汉城。由于北朝鲜苏联占领当局拒绝朝鲜问题临时委员会进入北朝鲜,2月中旬,梅农赶回纽约与小型联大磋商。小型联大通过决议授权临时委员会在“所能进入的尽可能大的朝鲜地区”单独监督举行选举。

这时美军占领下的南朝鲜局势极度混乱,美军为了控制局势,不得不派出了多达43,000人之多的占领军。相比之下,在金日成严密控制的北方,只有10,000名苏联军人在执行占领任务。在选举前夕,南朝鲜曾一度出现了多达113个政党。各派政治势力争权夺利,几乎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政府。美国人并不欣赏李承晚,他们希望温和的金九能够出面组织政府,但金九的遇刺,打破了他们的设想。

1948年5月,南部朝鲜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举行了选举,李承晚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他获得了90%以上的选票,当选国会议员。5月31日国民议会公推李承晚担任议长并着手制订宪法。宪法于1948年7月17日颁布,20日李承晚当选韩国总统。8月15日大韩民国政府组成,同时美国宣布结束对韩国的占领状态。1948年10月,李承晚在汉城宣誓就职。

与此同时,苏联占领下的北部朝鲜,也于1948年8月25日举行了朝鲜最高人民会议的选举。9月9日,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宣布成立。自此朝鲜半岛正式分裂。朝鲜的分裂和其后德国的分裂,是美苏两方对抗的冷战体制形成的重要标志。

1948年12月12日第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由美国等3国提出的“关于承认大韩民国政府及设立联合国朝鲜委员会”的决议,决议宣布承认大韩民国政府是代表朝鲜的唯一合法政府。决议还决定设立由7国组成的联合国朝鲜问题委员会(除加拿大、乌克兰以外的原九国委员会)代替原9国朝鲜问题临时委员会,以实现朝鲜的统一和朝鲜全部军队的整编工作。大会建议美苏尽快撤退其占领军,并由联合国朝鲜问题委员会监督这一撤军过程。

1948年底,苏联宣布其军队已撤出了朝鲜北部,同时建议美国立即撤退其驻南朝鲜的驻军,但美国满腹狐疑,一直拖到1949年6月30日才撤退了它的最后一批驻军。但美苏两方都在朝鲜留下了军事顾问团。美国472人,苏联近3,000人。

美国在撤退前夕,计划帮助韩国建立一支拥有10万之众的陆军,但没有给他留下重型武器装备。但李承晚对美军的撤走还是坐卧不安,他希望美国能够出面组织一个类似北约的太平洋条约组织,以保障韩国的安全,但美国没有同意。

与此同时,苏联也加紧武装北朝鲜,向其供给了重型坦克、重炮、自行火炮以及大约180架飞机。中国革命胜利后大约有3万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朝鲜籍战士回到朝鲜。据美国情报部门声称,截止1950年春季,北朝鲜人民军拥有兵力135,000人;南朝鲜有64,697人。

但南北双方的关系并未因占领军的撤离而有任何改善。北方希望以武力统一朝鲜,李承晚更是毫不隐讳自己最终要夺取北朝鲜的意图。因此双方军队不断在边界地区发生摩擦,局势十分紧张。双方的特工人员都渗透到对方的区域进行破坏和搜集情报。北方的游击队也源源不断渗透到南方。

1949年7月,联合国朝鲜问题委员会向联合国汇报说,它未能为朝鲜的统一取得任何进展。它监督了美军的撤退,但未能监督苏军的撤退。

随着局势的恶化,1949年10月,联合国朝鲜问题委员会接受了另一项任务,即:就可能引起朝鲜军事冲突的事态进展进行观察并提出报告。

但苏联在1948年和1949年一直坚持认为联合国大会无权对朝鲜采取行动,因为这个问题已包括在莫斯科协定内,因而应由盟军委员会加以处理。苏联声称联合国朝鲜问题委员会的设立是非法的;朝鲜统一必须由朝鲜人民自己处理。

金日成誓言武力统一全国

1950年,由于中国代表权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苏联从1月13日至8月1日,拒绝参加安理会的会议。而这期间,正值朝鲜战争爆发。苏联不参加安理会的会议;“浪费”了苏联的否决权,使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了利用联合国这一合法渠道与美国集团做斗争的手段,因此处于相当不利的局面。

金日成也为统一朝鲜的问题而日夜奔波。他秘访莫斯科,得到了斯大林的支持,这更坚定了他武力统一朝鲜的决心。

1950年6月2_5日清晨,朝鲜战争爆发。此时正值美国的周末,正在度假的杜鲁门得到消息后立即飞回华盛顿,宣布南朝鲜遭到北朝鲜的全面进攻。而金日成则宣布北方已打退了南方的进攻,并命令人民军进行反攻,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而李承晚政府也宣布,北朝鲜军队沿三八线向韩国发动了全面的进攻。

6月25日下午,安理会应美国的请求召开会议。美国代表首先提出一项要求谴责北方“侵略”的决议草案。南斯拉夫代表主张邀请朝鲜北方代表出席会议,以弄清事实真相。但安理会未予接受。随后安理会以9票对0票,南斯拉夫弃权,苏联缺席,通过决议,宣布北朝鲜的武装进攻是对和平的破坏,要求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北朝鲜军队回到三八线,并要求各理事国协助执行这项决议。

人民军攻势如潮,南方军队溃不成军,战局迅速变化。人民军的主攻方向直指汉城。其主攻部队是由2个师1个团组成的28,000人的部队,在苏制坦克、大炮的掩护下疾速推进,南朝鲜的一个师约6,000人的抵抗部队迅速土崩瓦解,节节败退。人民军的苏制坦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韩国军队里几乎没有什么反坦克武器。而且韩军几乎没有战斗机,制空权完全被人民军控制。

战争爆发当日下午,人民军的飞机已开始扫射李承晚总统府所在的青瓦台了,李承晚惊恐万状,准备出逃。只是在美国大使的阻拦下,他才放弃了立即出逃的打算。

6月26日上午,汉城开始撤离平民。当日晚上,李承晚及其幕属乘专列撤出汉城。

美国总统下令干涉

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正式宣布美国武装力量将动员海空军全力支援陷于困境中的韩国部队。声明还宣布要使用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并宣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

美国这一声明,把朝鲜战争问题同中国台湾问题生拉硬扯地联系起来,粗暴地于涉了中国的内政,这是一个不能容忍的行为。1949年当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时候,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美国立即宣布不介入中国内部事务,停止给国民党当局的军事援助。至于承认中国新政府的问题,美国保持沉默,要等到“尘埃落定”以后再做出决定。杜鲁门声明之后,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自此,美、中两国互为敌手。

杜鲁门发表声明同日,联合国安理会以七票赞成,南斯拉夫一票反对,苏联缺席和埃及、印度未参加投票的情况下通过了美国提出的一项决议草案,指出北朝鲜当局既不停止敌对行动又不撤退军叭,建议各理事国对韩国提供必要的援助。

埃及和印度在安理会投票后分别表明了各自的立场,埃及弃权、印度支持。联合国有51个会员国表示支持安理会的决议,以苏联为首的五个会员国表示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也宣布安理会的决议是非法的。因为这个决议是在安理会两个常任理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不在场的情况下通过的。苏联还宣称,朝鲜事件是由南朝鲜军队无端进攻造成的,要求美国停止干涉。

韩国军队在进行殊死抵抗后,6月27日凌晨,为阻止人民军坦克南下,匆忙地炸毁了汉江大桥,尽管尚有大批部队没有来得及撤退。人民军中午攻占汉城市中心,几个小时以后才打到汉江边上。下午,美国大使撤离汉城。由于匆忙炸桥,南朝鲜军被切断后路,损失惨重,战争爆发时韩国陆军兵力达98,000人,而汉城之战后只剩下54,000人。

联合国授权组织“联合国军”

6月27日关键的联合国决议的通过也可以说是涉险过关。在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驻联合国代表举行了一次私人午餐会。因为苏联已抵制参加安理会半年了,这是他们同安理会其他成员保持接触的重要途径。

在聚餐会上,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坐在美国代表格罗斯和苏联代表马立克中间。当然他们的主要话题就是朝鲜战争。马立克坚称北朝鲜的行动是对韩国武装“边界进攻”作出的反应。而赖伊和格罗斯则指出,战争的“根本性质”是北朝鲜的入侵。马立克接着报怨美国的轰炸。格罗斯和赖伊则予以反驳说,轰炸是由于入侵引起的并且得到联合国的授权。

喝过咖啡吃过甜食之后,赖伊告诉马立克说,他同其他外交官将前往安理会举行会议。他问马立克:“您去吗?我认为贵国的利益是要求您出席的。”

席间的格罗斯闻听此言,大吃一惊,脸色惨白。他知道,如果马立克到会,毫无疑问他会否决议案,那样美国精心策划的计划就会毁于一旦。他想用脚在桌子底下碰碰赖伊,示意他不要再扯下去了。

好在,马立克面无表情地摇了摇头说:“不,我不去。”至于苏联为何在此关键的时候仍拒绝出席安理会会议,人们不得而知。

会后,格里斯极力掩饰住未定的惊魂,毫不掩饰地气愤地抱怨赖伊说:“如果他接受了您的建议后会是怎样呢?”

但赖伊还“执谜不悟”,说这个问题还需提交联合国大会讨论,经过多数表决方能通过。格罗斯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不希望这位秘书长进行特殊的努力。

但不管怎么说,美国的提案获得了通过,这为美国军事介入朝鲜提供了法律依据。

美国大使穆乔乘吉普车一路南下,在距汉城以南约90英里的大田市找到了李承晚及其政府,李承晚十分沮丧。29日美军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乘他的巴丹号专机来到距汉城南仅20英里的水原机场,视察战况。

麦克阿瑟在二战时曾任盟国远东战区总司令,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说话办事趾高气扬,颐指气使。在飞赴朝鲜之前,他私自越权下令,美国空军可以空袭三八线以北的朝鲜领土。视察之后,他向美国国防部请求派遣地面部队增援。

6月30日,美国宣布,为了进一步响应联合国6月27的决议,它已下令海军封锁朝鲜海岸并授权使用地面部队。

1950年6月,美国陆军总兵力只有59.1万人,共10个作战师。其中36万人本土驻防,其他23.1万入驻扎海外。驻远东的兵力最多,达10.85万人,但大部分驻于日本,用以预防日本叛乱。美国对韩国提供地面部队支援的能力是有限的。

6月30日,美国向韩国派遣了第一支特遣队。人民军已于6月28日攻克汉城、仁川,这一天抵达水原一线。7月5日,美军同人民军第一次交火。美军后增至4个师。

韩国军队已土崩瓦解,美军的到来也不能阻止人民军的快速推进。

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再次召开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安理会以7票赞成、3票弃权(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和苏联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一项由英、法提出的议案,要求全体会员国依照安理会的决议提供军队,以供由美国领导的统一司令部使用。决议允许把这支以美国为主体的干涉军称为“联合国军”(联合国多国部队),授权美国任命这支军队的指挥官以及可以使用联合国旗帜,并给这支军队的司令部授以“联合国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