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工作和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你在选择机会的同时,也同时在被选择,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你会感到难以承受工作压力,并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反应,如:紧张、焦虑、烦躁不安,易发脾气,情绪低落,思维敏捷程度和清晰度下降,记忆力下降,感到头脑里像一盆浆糊,还可能对工作产生畏惧感。有时还出现了躯体化反应,如:疲乏无力、头痛、头晕、食欲不振、腹胀、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血压上升等等。
好员工也会和你一样,面对这样的压力。但是,好员工懂得从这些压力中抽身出来,懂得适时减轻自己身上的压力,不让这些压力把自己打败。可以来看一下这个事例:
今年43岁的全国劳模刘军荣,在东风公司设备制造厂仍是数得上的棒小伙,这样好的身体素质,全赖“两角钱”的动力。
小时候,父亲为鼓励他每天早上起来长跑,就每次拿两角钱当奖励。当时一根冰棍4分钱,两角钱可是不小的动力。就这样,在父亲的引导下,刘军荣爱上了长跑,跑出了健康体质。
1983年,16岁的刘军荣第一次走进工厂实习。当工人是个体力活,可不是一站就几个小时那么简单,仅脚上一双带钢板的劳保鞋,没有相当的体力,穿着这样的鞋子站一天,一般人也吃不消。即使对于像刘军荣这样的棒小伙,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但是,刘军荣没有退缩。并开始结识了自己的师傅周和平。看着师傅周和平熟练地操作着铣床,一件件毛坯被加工成像工艺品一样精美的产品,而师傅身上竟没有一点油污,干干净净的,刘军荣被惊呆了。
看着徒弟疑惑的样子,周和平笑着对刘军荣说:“一个好工人,就是穿着衬衣干活还是干干净净的,如果脏兮兮的,他干的活也不一定漂亮,干活一定要动脑筋!”就在这一刻,刘军荣怀着对师傅的钦佩之情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师傅那样的工人。”
两年后,刘军荣被分配到设备制造厂夹具车间当了一名铣工。刘军荣心里想,“自己没当成兵,成了父亲的遗憾;如今当了工人,自己要像当战士一样有精神,满足父亲的心愿。”
师傅干活时,刘军荣双眼紧紧盯着师傅操作的每一个要领,琢磨着师傅的工作方法;自己操作时,总是留心每次出现的疑难问题,随时向师傅请教。
在学徒的第一个月,刘军荣发现师傅加工卡盘的斜齿形时使用立铣刀,主轴调整45度,逐个逐个地铣削,干得非常慢,一个与师傅不一样的加工方法在刘军荣心中酝酿。
当天下班后,刘军荣一个人悄悄地留了下来,找到一台卧式铣床,用成型刀加工,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第二天上班,当师傅看到已经加工完成的卡盘时非常吃惊,对刘军荣竖起了大拇指。
一般新员工进厂,工厂要求实习3个月,但车间第二个月就要求刘军荣一个人单干。
就在这一个月,车间工段长陈成浦找到刘军荣,让他看一份图纸,产品中间是个方形,三面与轴匹配,零件的垂直度与同轴度要求非常高,“你看这个活能不能干?”刘军荣认真看了图之后,满口答应了下来,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刘军荣就完美地交上了产品。
就是这样,刘军荣像部队战士练本领一样,学习钻研技术,很快就在青工中脱颖而出,成为技术骨干。
刘军荣说,他们家就像军营一样,简单方便。他和爱人对吃、穿、用都没有过多的要求,他就一套体面一点的服装,出席正式场合才穿出来。“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他把这有限的注意力放在了工作上。
“怎么都是一天,为何不高高兴兴多干一点呢?当工人的幸福就是全能,什么活都拿得下,心里美滋滋的,就快活。”刘军荣说。
前些年,神龙公司把前舱地盘线的焊装夹具交给了设备制造厂,当时的夹具车间并没有数控设备,只能用普通铣床,每次尺寸总是超差,精度无法保证,工艺员和老技师也没有解决之道,项目迟迟没有进展,公司员工的压力都很大。
这时,刘军荣决定挑起这个重担,他对车间主任说,“让我来试一试。”
为了不影响公司的工作,刘军荣白天干自己的活儿,晚上别人下班后他一个人跑到车间,一边计算一边实践,等到问题终于迎刃而解的时候,连外国专家也为之赞叹。
2005年,刘军荣所在的夹具车间承接了一个圆盘凸轮的加工任务,但因为加工难度大,谁也不愿意负担这个压力,好长时间也无人问津,工期一下子耽误了4个月。
刘军荣又主动请缨,居然用了一天时间,完成了这个无人问津的零件。
刘军荣进厂当工人25年,实现各种技术攻关项目40余项,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刘军荣的眼里,怎么都是一天,为何不高高兴兴多干一点呢?当工人的幸福就是全能,什么活都拿得下,心里美滋滋的,就快活。
要知道,你每天都会面对很多事情,如果你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应付日常的琐事上,压力当然会很大。刘军荣却从来不这样,他把有限的精力全部放在了自己的工作上,这在实质上就减轻了自己的压力。所以,刘军荣的确是一个值得你好好学习的好员工。
可以说,作为一个好员工,从来不会让各种压力成为自己工作的障碍,而是深深懂得驾驭压力这匹烈马,便它成为自己事业成功的动力。下面是一些好员工减压的方法,你应该好好学习一下!
不要做“忘恩负义”的小人
你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因为你每个员工都有稳步发展的长处和短处,在选择目标时要注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稳步发展的长处。
另外,你还要考虑到实际的客观条件是否具备,这就像盖房,光有设计蓝图(理想)还不行,还应该有砖、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能力、机会等),如果建筑材料有限时,去盖摩天大楼,就必然会半途而废,永远达不到目标,这时就根据现有材料,设计建设一座“具有特色的建筑”,它能让你同样找到“成功的感觉”。
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
要达到目标,就像上楼一样,不用梯子,一楼到十楼是绝对蹦不上去的,相反蹦得越高就摔得越狠。必须是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去。
制订计划就像设计楼梯一样,将大目标分解为多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那么当你一步步实施计划时,每前进一步,每达到一个小目标,都能使您体验“成功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将强化你的自信心,并将推动您发挥稳步发展潜能去达到下一个目标。
让自己的生活规律化
即有劳有逸,应该注意保证你的睡眠时间和饮食规律,在工作之余给自己留点时间,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打球、钓鱼、书法、绘画、音乐、烹饪、郊游、睡懒觉等,都能使你紧张工作的大脑松弛下来,这能使您在下一个工作单元中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长期、持续、紧张的加班工作,不但提不高工作效率,还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
适时地转移
如果条件不具备,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那么你应该分析一下,这个目标对于你是否合适。
如果不合适,再努力下去只能是失败,就像是一楼向十楼蹦一样,再蹦下去只能是多跌遭遇几次挫折和失败,这时你可以说一句“我尽力了”,适时地退出,重新设立新的目标,俗话说得好“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理性反思
理性反思,积极进行自我对话和反省。对于一个积极进取的员工而言,面对压力时你可以自问:“如果没做成又如何?”这样的想法并非找借口,而是一种有效疏解压力的方式。但如果本身个性较容易趋向于逃避,则应该要求自己以较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告诉自己,适度的压力能够帮助自我成长。
同时,记压力日记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理性反思方法。它可以帮助你确定是什么刺激引起了压力,通过检查自己的日记,你可以发现自己是怎么应对压力的。
建立平衡
你要主动管理自己的情绪,注重业余生活,不要把工作上的压力带回家。留出休整的空间:与他人共享时光,交谈、倾诉、阅读、冥想、听音乐、处理家务、参与体力劳动都是获得内心安宁的绝好方式,选择适宜的运动,锻炼忍耐力、灵敏度或体力……
持之以恒地交替应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并建立理性的习惯,逐渐体会它对你身心的裨益。
加强沟通
平时要积极改善你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要加强与上级、同事及下属的沟通,要随时切记,压力过大时要寻求主管的协助,不要试图一个人就把所有压力承担下来。
同时在压力到来时,你还可采取主动寻求心理援助,如与家人朋友倾诉交流、进行心理咨询等方式来积极应对。
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这就像手指被刀割破了,疼痛、流血、如果伤口小,你自己就能止血,贴上创可贴,过几天自己就长好了,而伤口大,流血不止时,就应该看医生,让医生给您缝合止血包扎。
在你心理调整不过来时,心理医生通过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能帮助你减轻痛苦强度,缩短痛苦时间,修正心理上的偏差,发挥你的潜力,去重新寻求事业的成功。
提升能力
既然压力的来源是你自身对事物的不熟悉、不确定感,或是对于目标的达成感到力不从心所致,那么,疏解压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去了解、掌握状况,并且设法提升你自身的能力。
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途径,一旦你“会了”、“熟了”、“清楚了”,压力自然就会减低、消除,可见压力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逃避之所以不能疏解压力,则是因为本身的能力并未提升,使得既有的压力依旧存在,强度也未减弱。
活在今天
压力,其实都有一个相同的特质,就是突出表现在对明天和将来的焦虑和担心。而要应对压力,你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去观望遥远的将来,而是去做手边的清晰之事,因为为明日做好准备的最佳办法就是集中所有的智慧、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对自己的工作常怀感激之心
如今工作压力大是普遍现象,有形的无形的压力来自于方方面面。可是,面对压力你撑住了,压力就会变成动力,撑不住,晚上睡不着,白天精神不济,甚至忧心忡忡,久而久之量变引起质变,要么出走,要么爆发,或者终于做出既不利己也不利人的事情,甚至把小命搭了进去。
好员工都是能做到无压的员工,他们总能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尽情去做和工作无关而又一直想做的事。娱乐方式各种各样,但效果却非常相似:让自己释放压力,领略到生活中美好的、值得享受的内容,从而恢复对生活和工作的激情和热爱。
对于那些心态更为成熟的“无压”员工来说,工作完全成为了一种乐趣,一种前进的动力,而永远不会是压力。可以看一下这两个事例:
香港是世界上节奏最快,工作压力最高的地方。有一个女孩负责的业务是国际客户货物跟单,她每天要与供应商、船运公司、海关、各国客户沟通并解决其中发生的任何问题,她始终如一的甜美温柔的声音,通常能起到化解矛盾的作用。有时加班到很晚,也不下班,她回到香港粉岭的家通常是夜晚十一二点钟了。
有一次,一批产品按照客户标准可能出不了货,她冒着大雨从香港赶到深圳来,确认产品的情况并与美国客户沟通,几经周折,终于决定这批货物要赶在台风来袭之前出货。完成这一切已经是晚上7点钟了,她连饭都没吃就赶回香港公司去了,她说公司里还有事情要处理。后来她被她的公司提拔为经理,副总经理,理由当然是她的工作为公司带来了利润。
两年后,这女孩从这家公司的普通员工,变成了另外一家进出口公司的股东,因为她的努力工作、国际物流业务熟练,更重要的是客户喜欢她,愿意和她打交道。她在工作中提升了自己,真正实现了为自己工作的愿望。
有一个装配车间的普通员工。工作特别卖力,不管份内份外总是抢着做,很快就熟悉了装配车间的48个工序,别人只会一个工序,他全部都搞通了,并常常主动解决工作难题。
这名员工很快引起了主管的注意,通过公司提拔他为线长。十年过去了,这名员工已经是一家1000人公司的副总经理。那些跟他一起进公司的同伴,至今还是普通员工。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两个人是再普通不过的打工者,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不是因为自己比你聪明多少,而是因为他们懂得,作为一个好员工,最重要的事情是把工作做好。对于他们来说,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乐趣。如果能够把工作变成自己乐趣,或者把乐趣变成自己的工作,你还有什么工作压力呢?
下面的这个事例更加典型:
54岁的王芝良在蒲江县检察院26个年头,最大的感受是,人生如行路,有许多坡要爬,有许多坎要迈,有很多压力要扛。
2005年,担任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科科长时,他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身体不适,疲乏、劳累、无力、全身酸痛,但由于每天工作很紧张,他一直没有认真对待。
7月份,一位医生朋友见到王芝良面色那么苍白,强行要求他到医院检查。
领取诊断报告那天,因要办理一件申诉案,王芝良没有去拿,妻子跑到成都取回了确诊报告。
回到家中,妻子拿出一大包药,要求王芝良认真服用,嘴里还强装轻松地说:“只是有些贫血,病情不严重。”
妻子又红又肿的眼睛和强颜欢笑的表情,让王芝良感到自己病得一定不轻。药瓶上写着——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他的大脑轰然出现一片空白:白血病,这3个字意味着什么,不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血癌吗?!
此时的王芝良还不到50岁,无论在家庭还是单位都还称得上是“一把好手”。突然间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他每天躺在家里的沙发上,不想说话,也不想动,甚至心里还觉得,一切都没意思了。
王芝良不停扪心自问:自己还未“知天命”,且精通业务,法律知识也还比较全面,绝不能就此放弃多年心爱的检察事业。于是,他决定回去上班。也许“做我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才是最好的‘疗法’。”
看着丈夫化疗后头发掉得厉害,人瘦了十几公斤,还每天上班,身体虚弱到上个6楼都要歇上三四次,妻子姚红伟心痛得直掉泪。可王芝良却说,“人活着总要有一些精神,工作就是我的精神支柱。”
也就是在他被检查出患白血病的那一年,王芝良仍带领干警们先后办理了抗诉案件5起,工作被市检察院评为单项先进。
患病5年后,王芝良的化验单让主治医生惊叹:“第一次看到康复得这么好的病人!”
劳模王芝良认为:做他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才是最好的疗法。一个身患癌症的病人,压力有多大,这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而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上,却可以让人忘记癌症的痛苦,并最终成功战胜了癌症,这是好员工王芝良伟大的地方。
上面的这些例子,可以说明,良好的心态对于解除压力,甚至达到完全无压状态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够找到如此适合自己的工作,当工作变得无趣时,压力就来了。不过,一个好员工,即使面对一个自己并不是非常喜欢的工作,也会力求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因为他们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减压法。下面的这些方法,不一定都对你合适,不过你可以尝试一下,说不定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