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11012900000202

第202章 郑和教事农桑

中国南海西部有个马来亚半岛,在半岛的西岸有个马六甲,前面有道海峡叫马六甲海峡,地势险要,是航海的要冲。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我国杰出航海家郑和带着远洋船队,就是从这地方过去,到达印度洋西去的。不过当时,马六甲不叫马六甲,叫满剌加。在满剌加半岛的主峰上,立有一块大理石碑,石碑上有碑文,刻写着中国大明皇帝册封满剌加国王的诏书。碑文的结尾还有一首诗,据说是明永乐皇帝朱棣所作,石碑是郑和下西洋时带来,并亲自到山上撮土奠基和宣读皇帝册封拜里迷苏刺为满剌加国王的诏书。

原来满剌加以前曾臣服于暹逻(今泰国)。为了争取独立,永乐元年,拜里迷苏刺派使者到中国去见明朝的皇帝,希望明帝能封他作满剌加国王。朱棣派中官(即太监)尹庆随使者前去视察,并赏给拜里迷苏刺织金文绣等物品。拜里迷苏刺向尹庆提出,希望中国皇帝把半岛上的主峰,给以封赐。尹庆复命后,朱棣很高兴,便让工部制作了一方“满剌加国王”的金印,还有国王服用的袭衣、黄盖等物,并题写了封赐的碑文,让石匠刻到大理石制成的碑上。郑和出使时,便让郑和一起带来。

拜里迷苏刺当时便宣布,这一天便是满剌加的国庆日。当日,全岛狂欢,日以继夜,到处是一簇簇篝火。岛民们邀请船队的将士和水手登岸,将士们把随船带的舞狮和龙灯耍起来,岛民则表演当地的歌舞,一直欢乐到第二天的黎明。

第二日下午,满剌加国王里迷苏刺带着群臣上船答谢郑和。拜里迷苏刺说:“上国的船队里有粮船,能不能把你们的粮食卖些给我们?”

郑和说:“把我们船队的粮食分出一些是可以的。但贵国人口众多,全靠买粮度日,终是受制于人。贵岛土质肥沃,为何不自力更生,自己生产粮食呢?”

“我们祖祖辈辈只会打鱼捞鲜,不会耕种!”

“不会可以学吗!在古代,我们的祖先,也是靠渔猎为生的,后来发展了农业,才进了一大步。”

“可谁来教呢?”新国王又犯了愁。

郑和想了想说:“这样吧,我们的将士大多是农民出身,我选出一些人来教你们,再从我们的食粮稻谷中,选出些好的作种子;船上又有木匠和铁匠,让他们给你打造些农具,你就把农业发展起来。怎样?”

拜里迷苏刺高兴得手舞足蹈。他说:“那可太好了,我们满剌加将永远忘不了你们!”

当场议定,由船队选派年纪较大或身体较差的100名出身农家的将士,留在满剌加,教给当地人种田。种子由船队供给。再派部分铁匠和木匠,抓紧时间打造一批农具。

岛上居民听说要学种粮食,许多人纷纷报名。郑和又发动整个船队,除留少数人看守船只外,其余的人全都上岛开荒三天。全岛居民一看,也都自动来了。一时满剌加主岛和附近岛屿上,到处是欢声笑语,明军将士和水手,说着刚学会的几句当地土语,跟岛民咿咿哑哑地聊天,显得是那么融洽。

郑和脱下官服,换上短衣,也来参加开荒。拜里迷苏刺惊讶得眼睛瞪得老大,想不到地位这么高的船队主帅,也会干农活儿!他也把新穿上的王服脱下来,拿一把铁镐,站在郑和身边,学着郑和的样子,一下一下刨起来。三天的开荒结束了,满剌加从半岛的尖端起,直到内地的一段距离,开出一片片平展展的农田。拜里迷苏刺乐的双手合十,谢了又谢。

接着到了中国农历的新年。船队大小船只悬灯结彩,油漆一新。国王拜里迷苏刺带着大臣到船上拜年,许多岛民也上船来参观。郑和吩咐在62艘“宝船”上大摆宴席,款待这些本来的“主人”的“客人”。大家开怀畅饮,笑语喧天如同一家人。

从第二天开始,郑和便指挥属下的买办、办事、书算手等人,将货物般到岸上,搭起各色的帐篷,请岛民来购买或交换。这些货物大多是绸缎、瓷器之类。同时又收购当地的珍珠、玛瑙、香料、胡椒和药材,双方公平交易,彼此都很满意。

永乐四年二月,郑和的船队离开满剌加,继续西行。国王拜里迷苏刺和全岛居民都来送行。郑和给满剌加不仅带来了友谊,更为当地的生产带来了种子,从此,满剌加农业开始发展,现在已成为南亚农业大国。郑和留下的100名“老师”,也在当地居住下来,与岛民和睦相处,有的娶妻生子,成为现在的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