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11012900000131

第131章 宋太祖任贤用能

赵匡胤在少儿时期,母亲让他好好读书,他提出了“治世用文,乱世用武”的论点,偏重习武,以学习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母亲嫌他口出狂言,很不高兴。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并没有说大话,的确靠非凡的武艺,创立了宋朝大业。

赵匡胤从公元963年发兵荆湖算起,至公元976年13年间,平定了南方割据势力,结束了这一地区的连年战争,使老百姓逐步过上安定的生活。

宋朝建立以后,需要“治世”了,赵匡胤并不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而轻视读书,反而愿意读书,重视知书有学问的人。在赵匡胤跟随周世宗讨伐南唐时,攻下寿州城后,有人告状说,赵匡胤抢掠好几车财宝。周世宗派人检查,发现车里装的全是书籍,不禁感到奇怪,周世宗问他要这些书干什么,赵匡胤说:“臣无智谋大才帮助皇上,却受重任,深感惭愧。所以广购书籍以长知识增智慧。”周世宗听了很高兴。

宋太祖建宋不久,就设立儒馆,请有学问的人办教育培养人才。把他的启蒙老师辛文悦请到朝廷中当官。下令增修最高学府国子监学舍,经常派内侍官代表皇上到国子监看望学生,并赐酒菜。老百姓见皇帝重视有学问的文人,非常高兴,常常议论:如此一来,天下可以太平了!

赵匡胤在任用宰相这样的高官时,原则是:必须是读书人。如赵普、卢多逊等都是因有学问而当了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也由文臣担任。赵匡胤还说过,用文臣做事,即使贪污腐败也不及武臣的十分之一。

赵匡胤对科举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规定不论出身贫富都可以应举;设立复试、殿试制度,杜绝舞弊和走后门行为。

有一年科举考进士,十位合格者中,有一人是户部尚书陶谷的儿子。赵匡胤听说过陶谷教子无方,怀疑他做了弊,于是下诏:“从今以后,凡出身官宦家庭之人参加科举考试,统统要经过中书复试。”赵匡胤还说:“以前考中的人,多为官僚世家子弟,使出身贫寒的读书人难有做官机会。如今朕要亲自临试,以标准定进退。”

赵匡胤说到做到,从开宝八年(公元975年)起,亲自主持殿试。宋朝经过改革后的科举制度,深得人心,这时期儿童学的《神童诗》中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诗句,是赵匡胤称帝时期重视文化教育的真实写照。

赵匡胤重视选拔人才,不看资历重水平。只要有能力,则破格提拔。如中牟县令李鹤一步升为国子监丞;莱芜县令刘琪直接升任朝中拾遗;郑州防御判官升迁为中央监察御史等等,不胜枚举。赵匡胤对过去有旧怨的武臣,也不打击报复。例如以前他曾去投靠王彦超、董遵海,他俩将赵匡胤拒之门外。赵匡胤做了皇帝,不计前嫌,将王彦超任命为中书令。

一次,赵匡胤随便问王彦超:“当年你在复州时我去投奔,为什么不收留我?”王彦超顿时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吓得第二天竟不敢上朝了。赵匡胤对他进行抚慰,才使他放下心来。

董遵海不止一件事得罪过赵匡胤,赵匡胤当皇帝以后,召见他入朝。非但没治他的罪,反而封赏他,之后赵匡胤又派人把董遵海的母亲从幽州接来,使董遵海感激涕零。赵匡胤这样做,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致使董遵海在以后的保卫边境平叛中,立了大功。

赵匡胤性格质朴而不事矫饰,他的日常生活十分俭朴,宫中所用苇帘,以青布镶边,身上穿的衣服,都浣洗过很多次。到了晚年,仍保持清醒头脑,从而体现出他政治上的高瞻远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