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11012900000128

第128章 赵匡胤陈桥兵变

宋朝(960~1279)是继分袭割据的五代十国之后出现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了宋王朝,定都于开封。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厉行中央集权,消灭各地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全国。鉴于五代十国的军阀拥兵割据,赵匡胤削夺将帅兵权,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并设立中央禁军,将各地精兵收归京城禁军管辖,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代经济十分繁荣,耕地扩大,水利兴修,农业产量增加。手工业进步显著,瓷器、造纸、纺织、印刷等部门极为兴盛。城市兴起,商业发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绵纺织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发展史上的大事。

宋代科技与文化艺术极为辉煌,科技上最主要的成就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三大发明的开发应用。南宋时的造船业极为发达。此外,沈括的《梦溪笔谈》为公认的古代科技名著。在哲学领域,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体系的形成,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宋代词的创作达到高峰,苏轼、柳永等人被称作一代词宗。宋代绘画造诣极高,出现了赵佶、张择端、米芾、李公麟等大画家。

宋朝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宋徽宗统治时,是宋代政治最为腐朽、黑暗的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宋朝都城开封,宋朝政权倾覆,史称北宋。公元1127年,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后又建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经济发达,但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的反抗连绵不断。公元1279年,南宋终于被元军消灭。

公元960年正月,周朝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夺取周朝大权,改周为宋,做了宋朝皇帝。

赵匡胤祖籍河北涿州,出身于武官家庭,祖父当过营、蓟、涿等州的刺史。父亲赵弘殷,是后唐的一名禁军军官。赵匡胤生于洛阳,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赵匡胤生长在动荡不安、群雄角逐的五代十国时期。那时,武功往往是人们往上爬的最好阶梯,也是人们建功立业的唯一途径。赵匡胤受家庭的熏陶和社会的影响,孩童时就喜欢摆弄刀枪,做打仗的游戏。长大后,年轻的赵匡胤毅然选择了精练武艺以求功名的道路。因此,他对刀枪剑斧、骑马射箭都比较熟悉。少年时期,他曾驯服一匹烈马,声名远扬。

公元948年,22岁的赵匡胤离家出走。起初,他曾去投奔与他父亲有旧交的防御使王彦超。但未被王彦超收留;后来,他又投奔随州刺史董本,因为董本的儿子瞧不起他而离开随州。这时,赵匡胤已身无分文,连住宿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一天,赵匡胤投宿在一所庙中,庙中和尚见他如此贫困潦倒,但举止谈吐又颇具雄才大略,便开导他说:“我给你一点路费,你向北走,会有好运的。”传说,当赵匡胤走到河南商丘的高辛庙时,见到一个占卜者,便凑上去,问讯自己的前程。他先问能否当一名小兵,卜显示“不吉”;又问能否当一名刺史,卜又显示“不吉”。他不解,再问能否当皇帝,卜上显示:“吉”!于是,他向南投到后汉枢密史郭威的帐下,郭威见赵匡胤气质不凡,便留在军中。

公元951年,赵匡胤与一批将领拥立郭威,夺取后汉政权,建立后周。在推翻后汉的过程中,赵匡胤因为作战有功,后来被提拔为禁军军官,这激发了他继续往上发展的勇气。公元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赵匡胤又因智勇双全、连战连胜,先后被提升为“殿前都御侯”、“殿前都指挥使”,成为禁卫军的高级将官。

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春,周世宗柴荣亲征淮南,赵匡胤随驾南征,又立下大功,占领了南唐的滁州。在滁州,赵匡胤部下捉到100多名百姓,指认他们为盗匪,准备斩首示众。新来滁州上任的军事判官赵普却不同意全杀,他说:“你不审问清楚就一律处死,如有被诬陷者,岂不误伤人命?”赵匡胤说:“这里的百姓,都是俘虏,我将他们全都赦免无罪,已经够仁义了。可他们这些人还要做盗匪,不动刑罚,就不能儆戒他人。”

赵普不同意赵匡胤的说法,反驳道:“南唐虽属敌国,但百姓有什么错?你既然想一统中原,为何要把这里百姓看作俘虏?”赵匡胤无言争辩,只好说:“你若不怕辛苦,就烦请代为审理这些人吧!”赵普对这100多平民认真查问,绝大多数没有作盗匪的证据,除个别有物证定罪外,其余无罪释放。百姓们非常高兴,称赞赵普英明。赵匡胤由此对赵普格外信任,凡有大事,必同他商量。

周兵攻占滁州,南唐国主李害怕了,向柴荣求和未果,便命齐王李景达为帅带6万兵马直奔扬州。扬州当时的守将是韩令坤,忙向滁州求援。赵匡胤率兵来到六合,准备去支援扬州,但韩令坤已撤出扬州,赵匡胤闻讯,捎信批评了韩令坤。韩令坤立即下令回兵扬州,与唐将张孟俊遭遇。周兵各个勇敢善战,唐兵大败,张孟俊被活捉。

过了几天,唐兵主帅李景达发兵攻周。赵匡胤率兵迎战。赵匡胤发现有几位兵士畏惧不前,便用剑在他们的皮笠上砍出痕迹,做为记号。这一仗,双方不分胜负。收兵后,赵匡胤将皮笠上有剑痕的兵士斩了,通报全军。第二天再战,周兵以一当十,杀得唐兵一败涂地,最终平定南唐。

周军节节胜利,直逼幽州,但柴荣大病卧床,不能继续指挥作战,只好撤军。赵匡胤随柴荣皇帝征辽有功,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禁卫军,兼检校太傅,不久又增加了归德(今河南商丘市)军节度使一职,权力越来越大。

公元959年,后周周世宗病亡,周恭帝柴宗训年幼。这时的赵匡胤由于屡建战功,声望日高,他除了典掌禁军外,还兼宋州归德节度使(今河南商丘),负责防守京师。于是,当年占卜时得来的一颗当皇帝的心愿,便开始萌发,并很快膨胀起来。

此时,赵匡胤得到率兵出征的命令后,便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赵匡胤立即调兵遣将,大造声势,像是真要去抵御大敌。其实,这是赵匡胤等人设下的圈套。当大队人马开进到大梁城北40里的陈桥驿时,天色已晚,便驻扎下来。夜里,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按照赵匡胤的预先部署,进行了紧张的活动。他们派人到将士中鼓动兵变,拥立赵匡胤当皇帝。将士们很快地议论开了。大家说:“现在皇上年幼力弱,未能亲理政事,我们为国出生入死,有谁知道?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再北征不迟。”赵匡义和赵普见将士们行动起来,立即派飞骑回京,与留在汴梁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秘密约定,待赵匡胤回师时作为内应。这天夜里,在陈桥驿的将士们都没有入睡,赵匡胤假装酒醉不醒,躺在床上。黎明时分,赵匡义、赵普和诸将闯进卧室,个个手拿兵器说:“诸将无主,我们愿立太尉(赵匡胤)做天子!”众将士一边叫喊着,一边团团围住正打着哈欠的赵匡胤,并把早准备好的龙袍强行披到赵匡胤身上,随后叩头便拜,高呼:“万岁!”这就是历史上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说的来由。这一年,赵匡胤34岁。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率领大军回师京城。一路上没有遇到任何阻挡,大军很快便进入开封。进城的军队对人民秋毫无犯,市面秩序井然,人心安定。后周百官大臣听说赵匡胤拥兵自立,已经回到开封,慌作一团。有人把皇宫大门关起来,企图抵抗。赵匡胤来到通往殿前都点检官署的左掖门时,作内应的石守信立即把宫门打开,赵匡胤顺利地回到殿前都点检官署。

这时,一群将士把宰相范质、王溥拉到官署门前,赵匡胤看见,立即往前假装慈悲地哭着对范质说:“我赵匡胤受世宗柴荣厚恩,今天,大家把我逼到这步田地,真有负天地啊!有什么办法呢?”范质正想说话,站在一帝的军校罗彦瑰立即高声吆喝道:“我们无主,今日必须有一个天子!”赵匡胤假装叱退他,但罗彦瑰一动也不动。范质、王溥看到这般情景,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停了片刻,王溥首先退到阶下,跪倒下拜,范质也只好跟着下拜,口呼“万岁!”朝中大臣见大势已定,一个个都对赵匡胤表示屈服,小皇帝柴宗训和符太后被迫让位。

当天在皇宫崇元殿上,百官齐集,按班次站定,举行了隆重的禅位仪式。翰林学士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禅位制书,以柴宗训的名义宣读,赵匡胤跪倒在龙阶上,面向北受拜。

制书读完,宰相扶赵匡胤升殿,换过皇帝穿的御袍,即皇帝位。群臣朝贺,高呼“万岁”。因为赵匡胤原来所领的归德军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该国号叫宋,仍以开封为都城,称东京。这就是历史上的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