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11012900000117

第117章 白居易进长安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下(今陕西渭南东北,音ɡuī)人。白居易自小聪明,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他擅长作诗的名气,很早就传开了。白居易早期的生活是在乱动荡中度过的。在他十六岁那年,他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让他到京城长安去长些见识,这种离乱生活才结束。

那时候,正是朱酢叛乱之后,长安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连年战争,到处闹粮荒,长安米价飞涨,百姓的日子很艰难。

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才气,但为人有些高傲。白居易钦佩顾况的名气,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顾况听说白居易也是个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见了顾况,送上名帖和诗卷。顾况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随手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到这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刚才跟您开个玩笑,您别见怪。”

顾况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自从这次见面以后,逢人就夸说白家的孩子怎么了不起。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取了进土。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马上提拔他做翰林学士,后来又命他担任左拾遗。在这期间,白居易一面不断地创作新的诗歌,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一面在宪宗面前多次直谏,特别是反对让宦官掌握兵权。

有一次,白居易谏阻宪宗封宦官做统帅,惹得宪宗很气恼。他跟宰相李绎说:“白居易太狂了,怎么对我这样不敬,我要撤他的职!”李峰说:“白居易敢在陛下面前直谏,不怕杀头,正说明他对国家的忠心。如果办他的罪,只怕以后没人敢说真话了。”唐宪宗勉强接受李绎的意见,暂时没有把白居易撤职。但是,过了没有多少天,终于把他左拾遗的职务撤掉,改派别的官职。

白居易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的,像《秦中吟》和《新乐府》。在这些诗篇中,有的揭露了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讽刺官僚们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传诵,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据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要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但也说明他写的诗歌是比较接近群众的。

正因为他的诗反映现实,触犯了掌权的宦官和大官僚,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咒骂和忌恨。有些人想诬陷白居易,只是一时找不到借口。过了几年,白居易在太子的东宫里作大夫。有一次,宰相武元衡被人派刺客暗杀了。这次暗杀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朝廷的官僚谁也不想开口。只有白居易站了出来,首先向宪宗上了奏章,要求通缉凶手。宦官和官僚抓住这个机会,说白居易不是谏官,不该对朝廷大事乱作主张,狠狠地告了一状。经过这样罗织罪名,白居易被降职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当司马了。

白居易无辜受到贬谪,到了江州之后,心情十分抑郁。有一天晚上,他在江州的溢浦口送客人,听到江上传来一阵哀怨的琵琶声,叫人一打听,原来是一个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弹的。白居易见了那歌女,又听她诉说她的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满腔心事。回来以后,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诗中说: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后来白居易又几次回到京城,做过几任朝廷大官。但是当时的朝政十分混乱,像白居易这样正直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他把他全部精力倾注到诗歌创作中去。白居易一生一共写了二千八百多首诗,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士大夫,他的诗不仅有高超的艺术手法,而且更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诗的写得通俗易懂,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这样高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