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基金致富:基金投资技巧全攻略
11012800000029

第29章 几多欢喜几多忧,几套心法巧评价

“为什么大盘指数在飞涨,我的基金净值却原地踏步呢?”面对2006年下半年热火朝天的行情,买了中小板ETF的小杨怨声载道。“这基金怎么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呀!”

杨老伯就比小杨心情愉快,他买的一只股票基金跟着股指坐上攀升的云梯,每天净值以近1%的速度增长,心里乐开了花。

“你看,还是我买的基金好多了。”

真是如此吗?

这里向大家推荐几套准确评价基金表现的重要心法,投资者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对持有基金进行客观评价。

1.心法之“道不同不相为谋”

水果和面包是没有可比性的。最简单的情况是,至少股票型基金、平衡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之间不能简单横向比较,否则牛市中,你永远都会为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表现迟钝而火气冲天。

即便都是水果,拿苹果和梨也不好作比较。因为基金投资目标和范围的限定不同,很大程度会决定基金在一段时间的表现。

特定性很强的还有行业基金。其投资范围限定在某些行业中,这对于投资者的意义在于,当你看好某个行业,但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仔细研究这个行业内的具体公司时,那就可以直接购买行业基金。不过严格来讲,A股市场的行业基金还是给它所投资的“行业”划了一个不算很小的圈子。不像美国非常细分,可以有稀有金属基金、日用消费品基金等。

一般来说大家都是通过历史业绩来寻找一些好基金的痕迹,但对于上述特定投资的基金就行不通了。因为市场轮动的特点,说不定过往表现不好的基金在你投资之后就时来运转。

2.心法之“不要仅仅拿大盘表现作参照”

事实上,一个基金做得好不好,更多要看它打败比较基准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拿大盘作参照。

对于很多人来说,接受业绩比较基准,从而接受基金业绩的相对表现,是一件挺困难的事。当你买的基金跌破面值,甚至滑落到0.9元以下的时候,基金报告里却偏说该基金“跑赢了比较基准,战胜了市场”,是不是让人感到酸溜溜的?“比较基准”是用来评价投资组合回报的指标。如果你买的基金是以上证指数作为比较基准的话,投资运作一段时间后,将基金实际回报和上证指数的涨幅作比较,可以评估基金管理人的表现。当然也有很多基金会采用一些我们非常陌生的指数作为参照,比如新华富时中国A600指数、中信300指数等等。

通过业绩比较基准更能方便投资者为一只基金准确定位。比如申万巴黎强化配置基金,虽然被划分到平衡型基金当中,但是它的策略是绝对回报,所以比较基准是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这一条,其实已经表明它的风险回报都会跟保本基金差不多,只适合风险偏好很低的投资者,把它跟一般的平衡型基金比较就会有问题。

3.心法之“对只做短跑冠军者,敬而远之”

关注基金过去的表现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考察业绩的时间短到只有半年或者几个月,这样的评价就会失去公允。这在彼得?林奇彼得?林奇是美国最大投资基金麦哲伦基金经理。他从1977年管理麦哲伦基金以来,到1990年麦哲伦基金的价格提高了20多倍,资产由最初的2000万美元剧增为90亿美元,其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第一理财家。看来,根据排行榜上最近一年或最近半年表现最好的基金来投资,“特别愚蠢”,因为这些基金的管理人,通常将大部分资金冒险投资于一种行业或一种热门类型的公司,并且取得了成功。而在下一年度,若这个基金管理人不是那么幸运,则可能会排到排行榜的最后。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基金业中的短跑冠军未必是长跑冠军。尤其是那些只能做短跑冠军者,长期下来的表现却排在很后面,这就说明其净值的上下起伏非常大,对于这样的“冠军”,还是不要投资为好。

投资者评价一只基金,关键还是要看它业绩表现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基金专家建议大家把评价一只基金表现的时间周期尽可能拉长到三年以上。

4.心法之“它的风险你应该看得到”

基金比较不能光看收益,还必须将基金的回报率与风险程度进行综合考察。对于那些在震荡行情中天天都有钱赚的基金,很可能基金管理人喜欢短线交易,投资者在享受净值上涨时也要认识到它的风险。

有些风险是看得到的,比如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基金经理过往运作水平参差不齐等。但有些风险,比如基金偏离了合同规定的投资范围;ST股票或者*ST股票有时也会进入基金经理的重仓中;净值波动很大,显示基金管理人喜欢追逐热点……这些我们难以把握的风险最好是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