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问题爸爸成长方案
11012200000003

第3章 残暴父亲,教育出病态人格的儿子

父亲的威严通常是“权力”的象征,父权能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男子汉”气慨,然而,滥用父权,暴力教育,则会造成孩子心理的偏执,从而采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有一天,我在家里接到了一位女士打来的电话。

她说自己姓谭,是北京某单位的干部,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了正在连载的我的“家庭问题系列”的一篇文章,深有感触,特别想跟我交流一下。当时正好我很忙,跟谭女士在电话里匆匆几句,未及深谈。

过了大约有一周左右,我又接到了谭女士的电话,这时她的语气音调都有些变了,她向我求助,因为,她14岁正上初三的儿子又无故逃学,已经几天没有去上课了。

对于儿子面临升入高中的关口,却如此消极怠学,谭女士一筹莫展。

而且,据她介绍,她儿子性情暴烈、脾气古怪,经常动手打她,稍有不如意便在家里砸毁东西,她这个做妈妈的已经丝毫不能约束儿子了。

“那,孩子的爸爸呢?”

我开始以为谭女士是一个单身母亲。

孩子的爸爸同孩子一样,是个性情不好、脾气暴躁的人,这父子俩不能见面儿,只要在一起便会冲突起来。

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往死里打他,可现在他大了,人也长高了,他爸爸已经打不动他了,他反过来开始打他爸爸了。

谭女士的话让我非常吃惊,一个14岁的孩子,初中还未毕业,便打起父母来了,我开始怀疑这孩子的精神不正常。

谭女士又告知,孩子的精神没有问题,她曾经带儿子到安定医院检查过,精神病医生确切地告诉她,这孩子只是有些心理异常,属于病态人格,建议她带孩子找心理专家咨询。

也许是因为我的《问题男孩成长方案》一书中有些关于心理咨询成功的个案,百般无奈中谭女士求助到了我这里,希望我能帮助她,到她家里见见她的儿子,判断一下这孩子问题到底出在哪。

对于谭女士的焦急和迫切,我想我是能够理解的,毕竟,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有时候人们熬着、苦着自己,无非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出路,这跟人的本性有关。

可面对谭女士的要求我也有些为难,我只是一个搞文学创作的作家,自认为有一些责任感,所以才更多地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和社会的敏感问题。

我很希望能够帮助所有的人,但是我又时时感到能力有限。

可面对谭女士的信任,我又无法不去帮助她,再说我也真对这个男孩和他的父亲感兴趣。就这样,我邀请了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位资深老专家与我一同去了谭女士的家。

见到了谭女士的儿子我有些意外,这个在母亲的描述中“白白净净,特招人喜欢”的男孩,足足有80公斤,是个不折不扣的肥胖孩子。

让我吃惊的是他的眼神。

要不是这孩子唇上那层淡淡的有些发青的绒毛在不时提醒我,这是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我还真有些不太敢正视这孩子的眼睛。

那是一种充满了不友好、怀疑、厌恶、不耐烦,甚至是鄙夷的眼神。

尽管事先谭女士对于我们的造访已经做了铺垫。

为了让儿子不对我和那位老心理专家有所防范,谭女士对儿子撒了谎。她假称我们是她的好朋友,特意到家里来做客,并且,看一下她儿子画的画儿,以便孩子在考职业高中时帮他选一下专业。

为了把戏演得像真的,我们一进门就充满兴趣地要求谭女士把儿子画的画儿拿出来给我们欣赏。

我们一边看画儿,一边同谭女士的儿子闲聊,可没谈几句,谭女士的儿子便“狡黠”地问那位专家:“我看,你是心理医生吧?”

这让我断定孩子精神上绝对没毛病,他不但聪明还很敏感,思路也很清晰,至于他对父母采取的动手行为,只不过是恶习罢了。

环顾谭女士的家,到处是被破坏的痕迹,阳台上的门玻璃破了,犬牙似的耸立着。趁老专家跟她儿子聊着,谭女士在我耳边悄悄地说:“那玻璃是我儿子跟他爸爸生气时一拳打破的,我上班忙得没空修,他爸也不管,就那么扔着。”

尽管谭女士的话音很低,可还是让他儿子听到了。

“你别提他,你要再提他我就不客气了。”

听谭女士提起“他爸爸”这几个字,她儿子的脸色突然变了。

我毫不夸张地说,这张孩子的脸真的变得有些狰狞,一双不大的眼睛透出的是冷酷。

当时这孩子手上正拿着一个照相机,因为他说自己喜欢摄影,谭女士忙把相机找出来给了他,那位专家也借这个他感兴趣的话题同他闲聊着。

这时候只听到那只黑色的塑料壳相机在这个一脸愤怒的男孩手里“咔咔”直响,我和谭女士同时发现,孩子的手在用力,几乎要把手中的相机捏碎。

眼疾手快的谭女士发现了这一点后,一伸手把相机从孩子的手中夺了过来,嘴上还得装着不在乎地说:“这孩子,玩什么不好单玩这个相机,这东西坏了可不好修。”

自从开始采写这套“家庭问题系列丛书”以来,我采访过的家庭和孩子也数以百计,可像这个男孩的神情,我的确没有碰到过。

父子之间对立的家庭我也采访了许多,像谭女士的儿子与他爸爸如此不能相容的为数不多。

本来我们还算融洽的气氛,在谭女士提到“他爸爸”之后便戛然而止。

谭女士的儿子沉默了,任凭我们怎么找他感兴趣的话题,他就是不想再说话了。

过了一会儿,他索性把屁股抬起来,一扭身进了自己的房间,没过几分钟,他打开门“啪”地把一副眼镜扔在了地上,又把门“咣当”一下扣紧。

显然,他的愤怒已达到了极点。

面对儿子的举动,一脸无奈的谭女士除了赶快去把丢在地上的眼镜捡起来,好像也没有别的办法。

“这孩子,怎么会跟他爸关系这么紧张?”我尝试着打破这凝固的气氛。

“唉,这都怪他爸不好,脾气坏,又没有责任心,你说你不喜欢儿子,你当初干吗要生他,生了又不管,全让我一个人扛着,我又要忙工作,又要忙家里,哪顾得上教育孩子?我让他爸管管孩子,他就知道动手打,这孩子就是被他爸给打坏的。”

谭女士边叹气边诉说,眼泪已在眼眶里转。

“他爸爸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

我突然想到,说来说去还不知道这男孩的爸爸是干什么的。

他呀,原来在单位里干保管员,后来下岗了,就自己折腾着开饭店,也挣过也赔过,可是他从来不往家里拿一分钱。

我和儿子就靠我的工资生活,这是儿子特恨他爸的地方,一个大男人不管孩子不顾家,谁还能尊重他呀。

“他现在不在家住吗?”

在家住,但是,他现在每天都是半夜才回来,那时候,孩子睡了,他都是偷偷地钻到房间里来。

他现在害怕儿子,不敢跟儿子碰上。每天早晨,儿子起床前他就走了,整天跟做贼似的,我劝他跟儿子好好沟通一下,不能总这样过日子吧?

他总是说,他跟儿子天生就是冤家对头,他没办法跟孩子交流。

看样子,谭女士对改变这对父子的关系也已绝望,可我就是不甘心,我不相信世界上会有这样的爸爸。

“孩子的爸爸原来就是这样的吗?对孩子不管不问的?”

我刨根问底的毛病又犯了。

他好像一直就是这样的,是个没什么责任心的男人。尤其是前几年又信了一个什么教,就更加不顾家了。

孩子嫉恨他爸是从6岁的时候开始的。那时候,我儿子得了急性肺炎,差点没了命,在医院里等着他爸拿2000元钱押金住院,可他爸却把所有的钱都给了他人的那个所谓的‘教’。

这件事对孩子的伤害很大,他觉着他爸爸一点都不在乎他。

从这以后,这孩子什么事都不愿跟他爸说,他爸要是想管管他,那就是吵架,要不就是动手打。

后来,他信了‘教’就更不管孩子了,我要是要求他顾顾家,管管孩子,他就动手打我。

小的时候,儿子看他爸打我,只是吓得躲在一边哭。等他稍微大点儿了,他爸要是再打我,他就跟他爸打。

这种混战在我们家经常发生,我是护了儿子护不了自己,护了他爸又护不了儿子。许多次我都想去死,这种日子哪是人过的,可看着儿子那张小脸儿我又不舍得。

有这么一个没责任的爸,再没了妈,让这孩子怎么活下去?我想跟他爸离婚又没有这勇气,我总是幻想,等儿子长大了一切都会好了。

可没想到儿子到底是真长大了,又高又胖的他能一下子把他爸从地上提着脖领子拽得双脚离了地。有那么几回他爸真的害怕了,索性不跟儿子照面儿,可他爸这德性也让孩子受到不少影响。都是一样的性情暴烈,脾气古怪,没有责任心,这儿子比他爸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爸整天吊儿郎当的,干什么不像个干什么的,又懒又馋,这孩子也是这样。这不初三还没毕业,就整天早晨不起床,起晚了就不到学校去,逃学成了家常便饭。

他瞧不起他爸,却处处又向他爸看齐。我劝他别整天什么都不干,就知道要好吃的吃,可他眼一翻就冲我说:‘我爸不就是这样吗?他整天在外面晃荡,什么都不干。一分钱都挣不回来,他在家你还不是照样要给他做好吃的。为什么他这样就行,我就不行?’

我说:‘你爸这辈子就这样没什么出息了,你不是还要好好学习,将来有个前程吗?’

听我这样说儿子就不高兴:‘我爸都那么大人了还管不了自己,我一个小孩就能管得住自己吗?’

再说儿子就跟我急了:‘妈妈,你别对我要求太高了,我就是觉得在家里待着比上学好,吃肯德基比吃你做的饭好,我就是不想吃苦受累,我就想这样有什么不行的。’

说实在的,为了这儿子我背地里不知掉过多少眼泪。看到他现在这个样子我着急呀。

以后如果他结婚成家,再像他爸对待他这样去对待他的孩子,这样的将来想想都让人感到害怕。

我知道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但真的是力不从心,尤其是这孩子因为从小就被他爸打,所以,他的性子也特别暴躁。

我对他有时是又怜又恨,可怜他从小就不被他爸重视,没有享受过正常的父爱,恨他跟他爸一样没出息而且没教养。

现在,当着儿子的面儿,他爸也不敢动手打我,可儿子却敢对我下手。我稍有满足不了他的地方,他就会发火、砸东西,甚至动手打我,跟他爸当初如出一辙。

而且,他还特别喜欢玩一种危险的游戏,他让我靠近他,然后把电灯的灯绳往我脖子上勒,有一次差点把我勒死,可他还哈哈大笑着,直说‘好玩儿,刺激。’

我当时真以为这孩子精神上出了问题,还特意带他到安定医院检查,可医生说没事,他只是心理有些发育异常。

我不知道是不是他爸对他影响太大了,我觉得这孩子的自暴自弃和特别喜欢施虐与他爸从小就对他特冷漠、特无情有关。

为了让他爸用点心管管这孩子,我给他爸下过跪,可他爸一转身就去拜他的‘神’去了,根本就无动于衷。

我也曾经问过他为什么对儿子如此淡漠,他咧咧嘴说:‘我自己都顾不过来,哪顾得上他呀,再说我也管不了他,树大自然直,还是让他顺其自然吧。’

这就是他这个当父亲的逻辑。在他眼里,儿子只是一个存在,而不是一份责任。

在这样的一个父亲和孩子之间挣扎,我这个做妈妈的实在已经心力交瘁了。

我曾经无数次想过离家出走,这个家我不要了,丈夫不要了,儿子也不要了,让他们父子俩去尝尝我不在的滋味。

可我相信我走了,离开这个家,他爸也会走,也会离开,他不会管儿子,我又心疼我的儿子,我担心没人照顾他,他会饿死。

我也想过打听一个什么地儿,能收养我这儿子,或者一个什么样的人家,能够收容他,帮我照顾和教育他,让我能够解脱出来,哪怕是短暂的一段时间也行,我实在是有些承受不了了。

可我打听来打听去,根本找不到这样的机会,我真是在绝望中才打电话向你们求助,我想你们跟我总归不同,是不是跟这孩子谈谈,就能够让他有所改变。

他爸爸这辈子已经伤透了我,我实在没想到儿子也是这样伤害我,所以,我真觉得似乎没有出路了。

同样都是女人,同样都是做母亲的,面对谭女士的欲罢不能、欲说还休,我的眼眶也是热热的。

是呵,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谭女士的儿子刚才我们已经领教过了,这的确是一个脾气、秉性不那么正常的孩子。

可我没想到的是酿制这杯苦酒的竟是孩子的爸爸。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求助未曾谋过面的陌生人,我相信不是被逼得有点走投无路,一般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谭女士的挣扎与困境让我顿感“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的经典意义。

与我同来谭女士家的那位心理专家也一直沉默着,从他凝重的眼神中我可以看出,他对这孩子的将来并不持乐观态度。

“我们可以跟他父亲谈谈吗?我觉得如果要挽救这孩子,必须先从他父亲身上入手,否则一切都将很难预料。”

没等我开口,双鬓都已发白的老专家严肃地谈出了他的意见。

我已经跟他爸建议了不知多少次了,我说:‘你这个样子需要跟心理医生谈谈,至少,你得咨询一下,像你跟儿子把关系搞得这么僵该怎么办?’

可他爸一听我提这个就破口大骂,说我是神经病,说他自己没病找心理医生干嘛。

我跟儿子说,要找心理医生跟他谈谈,儿子也骂我,说找心理医生的人都是精神有病,可他好着呢,什么病都没有。

这爷俩儿虽说是水火不相容,可在这问题上却不约而同地一致,弄得我也哭笑不得。

后来我都怀疑我自己,是不是真的像他们父子说的那样,是我有精神病了?是我不正常了?

谭女士一边说一边苦笑,我和心理专家却迅速地交换了一下眼色,明明心理障碍极大,已经妨碍了正常的生活,却把与心理医生打交道看成是有精神病,这种观念是目前不少中国人所共有的。

实际上,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才导致了有心理障碍却得不到及时和很好的心理治疗而直接发展为器质性的病变,成为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像谭女士的丈夫,我们仅仅根据他的行为完全可以初步断定,他已经属于严重的病态人格,并且还是偏执型的,但他自己也许并没察觉。

因为没有与谭女士的丈夫交谈过,他这种病态人格的形成轨迹我们还并不清楚,但从他儿子身上我们却看到了他父亲的影响。

这种“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效应已经不再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理论。生活中太多的活生生的例子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悲剧。

前些年发生在北京的一起儿子弑父血案,也是这样一种由病态人格导致行为失控的典型个案。被杀的父亲当时还不到40岁,而那位将自己的亲生父亲砍倒在血泊里的儿子也只有13岁。据当时替这位儿子在法庭上进行辩护的律师介绍,这对父子关系紧张的原因也是因为家庭的不和睦。

因为夫妻关系不和,这位父亲经常与孩子的母亲吵架,发展到后来两人经常在一起厮打,从小亲眼目睹母亲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儿子,性格也格外急躁狂暴。

这位父亲在同妻子打架的同时也经常因为儿子不听话而责打孩子。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形成偏执人格。

导致这个13岁男孩把父亲杀死的原因也是父亲的一顿暴打。

当时孩子的父亲下了夜班正在熟睡,满身伤痕的男孩对着父亲举起了菜刀。

杀死父亲之后,男孩对他母亲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把我爸砍死了,我不杀了他,他还会往死里打我,可他把我打死了,冬天谁帮你往楼上扛白菜,我不能让他再打我了,他死了,以后也就没有人敢再打你了。”

经法医鉴定,男孩的父亲光头部就被砍了30多刀,血肉模糊,惨不忍睹,一个才13岁的男孩,能够如此残忍,也足够发人深思了。

此案因为事出有因,法庭对孩子还是网开一面,最后,这个13岁的男孩被判了15年徒刑,据说这还是那位热心肠的辩护律师四处奔波、游说的结果。

我曾经在《问题男孩成长方案》一书中写过一个家庭暴力的个案,那个个案中的主人公常青是个小学六年极的学生,可是他的种种发展迹象已经让人隐约看到他的将来。

尽管那是一个人人都很不愿意去设想的将来。

两个孩子相比,显然,这个孩子比小常青走得更远。

而且,在我接触了这些个案,追溯到了这些悲剧的源头多是问题孩子背后的问题父亲,我感觉事情已经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

家庭暴力有时候仅仅是一种病态人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的背后隐藏更多的是人的道德层面的东西。

在物质文明越来越给更多的中国人带来快乐和享受的今天,愈来愈严重的家庭问题和子女成长教育问题成了许多人挥之不去的烦恼和困惑。

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受到了现代思潮的挑战,人们不经意便在冲突中迷失了自己。尤其是在家庭中,这种迷失的结果往往是由孩子来承担的。

我们一直在探讨怎样才能培养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孩子,说法也许会有很多,但答案实际上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孩子身边成年人的言传身教。

这里面的主要责任当然应归结在父母身上。

曾经有人把上千例的青少年犯罪的个案放在一起研究,有确切的数字证明,这上千例的青少年犯罪者当中,至少有90%的孩子在幼年时期曾经饱受来自家庭的伤害和打击。

有许多儿童问题的专家这样认为,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所承受的打击和伤害往往会影响到他的一生。而因为变坏走上歧途的孩子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照顾。

我相信大多数新生命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前都是被期待的。

从他呱呱坠地到他长大成人,孩子身上往往寄托了很多希望。

人们期待他成年以后,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学会善待家庭,忠于婚姻,有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成为有益于身边这个社会的一分子。

可责任感与人的其他特征不同,它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责任感的形成与建立通常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

在中国一提责任感,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父亲。

从20年代的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到80年代四川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父亲”两个字始终都充满了神圣与尊敬。

因为“父亲”便是责任感与阶梯的象征。儿女的长大成人,儿女的未来无一例外都系在“父亲”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和一副厚实的肩膀上。

孩子们长大了,有出息了,父亲老了,肩膀塌了下去,可他依然在孩子眼中有着八面的威风,他还是强大的,因为他还是这个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这就是中国意义的父亲。

然而,我没想到现在的父亲们问题这么多,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他们也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做爸爸了。

像前面所说的谭女士的丈夫,像那位被亲生儿子砍了30多刀的父亲,触目惊心的事实都是在告诉我们一件事,“如果你没有把握做一个合格的父亲,就不应该让你的孩子诞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否则,你的失职很可能要以孩子一生的痛苦为代价,因为你是他的父亲。”

心灵思索

父亲的“暴力教育”带给孩子的危害:

(1)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虽然幼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打孩子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严重损伤。有的孩子越打越“皮”,从逆反、对抗发展到自暴自弃。

(2)迫使孩子说谎。有的孩子因为害怕父亲,表面服输,内心不服,来个“好汉不吃眼前亏”,学会了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的不良性格。

(3)孩子容易产生嫉恨报复心理。在误会孩子的状态下,如果用暴力行为解决问题,常常会让孩子产生报复的心理。这就是心理隐患,长大后就会出现打父母的情景。

(4)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家长对孩子动辄打骂,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经常挨打不仅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的性格,在行为上也给了孩子攻击性示范。当孩子与他人相处不融洽或受到不良刺激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浪迹社会、走上犯罪道路,这与父母的打骂不无关系。

(5)使父亲丧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一个父亲不一定要有很多财富才算成功,相反,给予孩子积极、努力、上进的精神状态才是最主要的,这比暴力教育要简单,也容易被孩子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