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密码
11011500000045

第45章 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俗话常说“知足者常乐”。这是人们通常说服别人或说服自己,求得心理平衡的道理,其实这何尝不是糊涂修身低调做人的原则之一呢。知足常足,知止常止,万事以平常心去看待,荣辱不惊,才不失智者所为。

中国人在名利面前,历来提倡“不贪为宝”、“知足常乐”的品德。春秋时宋国有贤人子罕,官至辅政,国中有人得了一块儿硕大而又明洁的美玉,于是赶快就去献给他,可是子罕不受。献玉者问他:“你为何不要这块儿宝玉?这是件玉匠鉴定过的宝物,价值连城啊!”子罕听了回答说:“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我们俩应该各安其宝,请你把玉拿回去吧!”

在子罕看来,此玉不过是“刀刃之物”,有何可羡?持身不贪,满足自己值得拥有的东西才是最可宝贵的品德。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会有这种“玉”,即使无人来献给你,它也会在那里温润晶莹地诱惑着你。有多少人受了这种灿烂的诱惑,步趋而去,结果把立世持身的“宝”给失去了。元代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叫许衡,一年夏天与众人行路,感觉非常口渴。正巧路边有一片梨林,大家一哄而上,摘梨解渴,只有许衡站在那儿不动。有人问他为何不吃,这梨树没有主人啊!许衡答曰:“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该乱拿,现在世道混乱梨树无主,但难道我的心也无主?”不贪就应该是我们的心中之主。

在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中,道家思想是最机智、最富有辩证因素的一种。道家思想特别强调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对立与互相转化,如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一国之君虽然是在万人之上,但若要稳居万人之上,必须先学会能安处万人之下。“江河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

一个人要求名求利,立功立德,必须首先要从不求名利做起,不能自视有德,假如处处表现自己有德,唯恐失去自己的“善”名,那实则就已失去了德。同理,一个人要想得到什么,就应该先给予别人,帮助别人,使“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老子在《道德经·三十三章》中说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它与“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人无论拥有多少财富,权势无论有多高,如果不知满足,就永远生活在争权夺利之中,那种奔波忙碌的情形和穷人并无区别。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它形象表明了人的欲望永远不知满足的丑态。要想真正享受人生的乐趣,基本信条就是“知足常足,知止常止”。洪应明说的“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可谓真知灼见。在对待名利、荣辱等问题上,人还是糊涂一点好。糊涂了,你就不会遭受耻辱。欲望的满足不是满足,而是一种自我放逐,欲望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欲望。如果我们为欲望所左右,为欲望的不能满足而受煎熬,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滋味?

“自足者常乐”,人生于世烦恼诸多:大则忧国忧民,感时忧愤;小则忧家忧己,往往都是忧多于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想生活、工作条件好些,精神安逸些?但是理想归理想,未必都能一一实现,在各种理想、愿望,甚至连小小的打算都未能成为现实的时候,你就要学会承认和接受现实,并且不消极、不失望,自己寻找心理平衡。

人生百年,风雨坎坷实属不易,有缘相识、相处、相守就该珍惜、相互谦让。“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古人说得好,幸福总会伴不快,成功总会伴失败。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苦,最后可依赖的只有自己,这就要求我们以平常心滋养一份信念和执着,迎难而上,以平和、豁达的心境笑待人生。这样,我们才可以走得更远!